陳榆
資料來源:畢基
http://hk.myblog.yahoo.com/GCF-HK
「未了,也顯給我看。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林前十五:8
復活節有機會在我很熟悉的教會講道,題目是:〔給自卑的你〕。在職場中服侍畢業生多年,我發現一種很致命的病毒在畢業生中蔓延,那就是「比較」。大家一起在大專團契事奉,成長,大家都是咁高咁大,沒有太大問題。可,畢業後,就不一樣了。
第一,他們比較誰人最先有工作:
「為甚麼個個都入到Big Four?偏偏我入唔到!」到了最後,若你還沒有工作,「去卡拉OK陪人開心」—已經不是你的重聚理由,因為問阿媽攞錢去卡拉OK還是有點兒內疚。
第二,比較家底:儲夠錢結婚當然開心,但沒有訂婚戒指+99枝玫瑰,始終不及鄰家團契的新娘快樂。無錢擺酒都要揀酒店,食專人侍候的殘廢餐。買了房子,除了比景觀,還有比TV、膽機和鐘點女傭。後來比吓比吓,始終別人的老婆/老公比自己的還好,不如索性找個就手而際遇又比自己差的團友仔勁踩一番補償自卑的心理。
第三,比較上帝對邊個好:最大劑的是,覺得上帝不公平:「點解佢唔愛主可以得咁多?」我愈來愈覺得跟畢業生齋講召命是不足夠的,因為根據我的觀察,「召命」在香港已經變成「還有選擇」的中產口號。沒錯,很多時候,你或會聽見分享如一個外國基督徒木匠的召命是何等榮耀,但有多少個香港基督徒會欣然接受一份「清潔工人」的召喚!給果,呼召你的並不是一個背十架的上帝而是一個不肯背十架的你。
當我重看林前十五:5-7,我發現保羅也會比較,且他比較的是前人的屬靈經歷:
「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我發現基督徒很少跟非基督徒比較,例如:大家不會將自己的婚禮跟徐子淇和李家誠比較。保羅也一樣,他比較的也是基督徒,且不單是使徒:「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
保羅形容自己為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俗語講:「未夠秤!」且是使徒當中最少的(第9節)。但是 “By the Grace of God, I am what I am.”復活的主在保羅身上建立的是由祂恩典出來的自我形象,從來不是由其他人的眼睛看自己,是由復活的神的眼睛看自己。其實,「看別人比自己强」(腓二:3)從來都是保羅的教訓,不過,要將自已看得「合乎中道」就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我曾經因為自卑而服侍,也試過因為自高而事奉,但出於恩典的事奉乃是寥寥可數。這刻,我終於明白,要在證明自已不是自卑而格外勞苦是徒然的,因為保羅說:「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
在充滿競爭的職場裡,我們要時常提醒自己-我們工作的動力是否上帝復活恩典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