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1 14:41:54綠茶

CICM 二三事

會祖

南懷義神父,一八二三年六月十二日出生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從小,他就渴望成為一位神父,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滿溢著生命熱誠、又容易相處的人。相繼在馬林(Malines)教區完成小修院與大修院的學業後,于一八四七年晉鐸,隨即投入教區的工作。

 

成為神父後的前幾年,他擔任了教區小修院的副院長、女修會的指導司鐸、布魯塞爾軍事學院的指導神師、以及宗座聖嬰善會的全國輔導。在任聖嬰善會輔導工作的這段時期,南懷義神父常聽說中國地區因貧窮所造成的問題,尤其是許多孤兒無人照顧。這不斷燃起他對中國的傳教熱火。

 

一八六○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這個消息給了他靈感,推動他開始一條具體的福傳道路。

 

原本,南神父抱持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想要組織一個由比利時教區神父組成的小團體,到中國地區廣設孤兒院、為廣大的貧窮人(特別是棄嬰)服務。但當這個計畫送到主教那裡時,卻被認為不夠實際,馬林教區的樞機主教說:「除非你們選擇加入已經在中國服務的修會,或是願意納入中國的代牧區,否則我無法答應」。

 

在許多波折和考驗下,南神父懷著為中國人傳報基督喜訊的熱切渴望,接連靠著恩人們的幫助以及聖神的帶領,在一八六二年,與幾位同伴正式創立了聖母聖心會。也決定承接原本由遣使會負責的「蒙古代牧區」。

會祖(Part 2)

*聖母聖心會CICM會祖Theofiel Verbist究竟是 南懷義(Verbist) 還是 南懷仁(Verbiest)?

 

南懷仁(心地善良的人),才是Theofiel Verbist真正中文名字。是他到達中國時給他起的名字。他的名字「Verbist」,聽起來和「Verbiest」的名字一樣。而在兩百年前,有一位著名的耶穌會士:南懷仁神父(Ferdinard Verbiest)被派遣到中國傳教,所以Theofiel Verbist得到了和Ferdinard Verbiest同樣的中文名字:「南懷仁」。Theofiel Verbist在中國傳教的兩年半,都使用這個名字,這也是今天在司格特(Scheut)修院紀念教堂中,他的靈柩上刻的名字。

 

然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司格特(Scheut)的一座紀念聖堂中,在他留下的所有東西中,有一個印章展示出他得名字為南懷義(愛護正義的人),這個名字和耶穌會的南懷仁(Ferdinard Verbiest)區分十分明顯。同一個姓『南』,但名字不同。一個是「心地善良的人」,另一個是「愛護正義的人」。在中國人的理解中,這聽起來好像他們是親戚一樣。這印章很明顯曾經使用過,但是會祖是否能夠每天正式使用這個名字,我們卻不曾知曉。可能不是,因為當時的人們依然在他的靈柩上刻下「南懷仁」這個名字。南懷義(Theofiel Verbist)做了這樣個印章似乎表明,可能有中國朋友、神父或是老師,建議他採用這個新名字。以避免與另一位南懷仁(Ferdinard Verbiest)混淆了。同樣在比利時和西方的朋友也對他們兩個名字常常搞不清楚,對誰是聖母聖心會的Theofiel Verbist,和誰是耶穌會的Ferdinard Verbiest感到困惑。

 

2002年,為了澄清這個混淆,聖母聖心會總會根據中華省的建議,同意使用「南懷義」作為聖母聖心會會祖(Theofiel Verbist)的中文名字。

 

文/南懷義神父的靈修~韓德力神父編寫(封底)

首頁 我們是誰 聖母聖心會憲章及指南 聖母聖心會憲章及指南 第一章 我們的修會 第一條: 本修會是一所國際性的傳教修會,其創始人南懷義神父將其命名為聖母聖心會,並蒙此名恩賜,將修會獻於降生成人的聖言。 修會肩負著耶穌基督託付于教會的使命,在教宗與其世界主教團的指導以及協助下,貫徹其獨特的使命,享有宗座機構的地位。作為獨特的傳教修會,它隸屬於萬民福音部管轄。 第二條: 猶如我們的修會創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聽到基督的召喚:「到四海去傳揚福音」。」(谷16:15) 我們受委派到急須傳教士的國家去宣傳福音,特別是要到那些未曾聽過、或是未曾實現過福音的國家。我們離開自己的國家,去宣揚天主救贖人類,以及解放受壓迫和被分離的人們的恩德。為追隨耶穌,我們著重為最蒙喜愛的天國繼承者—即貧苦者服務。 我們的傳教士分屬於各種不同的種族與文化。大家猶如弟兄般一起生活和工作。以「一心一德」的精神,我們見證了天主的旨意,即天下所有的男女在基督內皆為兄弟姐妹。我們成為各地方教會中為完成普世使命而團結的標誌。 2.1 我們修會的傳教始於中國,並繼續關注對中國人民的福音宣講。 第三條: 我們修會的傳教目標,必須激勵與敦促實現我們團體的與個人的一切承諾。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為了這個共同的任務而獻身。我們注意世界新局勢的演變與教會的新需求。我們不時質詢我們本身所承擔的任務。我們願意接受與採納必要的變革。 第四條: 我們衷心愛護與尊重我們所要服務的民眾。我們隨時聽取他們的意見,以了解他們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與宗教的實際情況。我們領會到聖神在各處施展工作,也明認福音在現實中的價值。我們抱著反映出這些價值的態度,促進他們的創新合作。通過交談,我們互相淨化並兼顧我們的價值觀及其表達。 第五條: 以身作則的基督徒生活,一直是天國福音所宣揚的核心。這見證意味著我們會參與建立一個更人道、更公正的世界。我們必須明確地宣揚主基督吉他的生命訊息。 第六條: 對於感受到福音的人,我們為他們提供健全的培訓,使他們從而盡心參與地方團體生活,並向世界做出基督徒的貢獻。 第七條: 無論我們在何處工作,無論我們的工作性質為何,我們都會盡力去承擔各種苦難、非正義與壓迫,並去了解它們的根源。在為新世界而努力時,我們一直受到主耶穌與其福音的激勵。 第八條: 我們盡量與其他傳教團體組織合作,也與那些所有為天國的成長而工作的人們合作。 8.1 我們與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兩者互相配合,在傳教事業上盡量互相協助。但在行政與財政上我們各自獨立。 第九條: 基督徒之間的分歧,阻礙了福音的有效宣揚。我們必須以大公的精神,促進基督徒之間的團結。我們與其他基督教團體組織友善合作,為天主的子民共同服務,來見證我們對同一位主的共同信仰。 第十條: 我們的修會為地方教會服務。我們注意其需要,與其領導人對話與合作,並在忠于自己身份的前提下響應他們的需求。 我們的承諾只屬於臨時性質。這使我們能夠面臨其他傳教任務的挑戰。 10.1 我們修會必須認真反省是否每位成員都盡力參與確實的傳教工作,以及決定是否某些工作不可交予他人。 10.2 我們共同建設富有生氣,並且尊重人格與天賦的基督團體。我們盡量避免令其依賴我們。 10.3 我們鼓勵並願同地方教會共同努力將基督的訊息滲入到當地文化中,如此,我們為文化在基督內的重生做出貢獻。 10.4 我們充分意識到平信徒在教會內的尊嚴與任務,並協助為其領導人提供培育。 10.5 修會當局與教會之間的協議以明文規定。協議必須符合教會與我們修會的法規。 10.6 鑑於我們必須為修會與地方教會所委託的工作任務作出交代,我們願意按照訂下的規則提供評價與報告。 第十一條: 我們與地方教會,在內與在外關心共同的使命。我們支持所有促進此舉的創新精神。 11.1 我們與原屬教會分享我們的工作經驗,尤其是我們返鄉度假期間。 奉獻于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 第十二條: 天主聖言降生成人,激勵我們獻身于教會的傳教工作。基督耶穌,「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的地位,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斐2:6-7)」 第十三條: 天主聖子通過降生成人,蒞臨猶太人世界。他與其人民共同生活的同時,以先知的立場來看待天國。他的榜樣不時督促我們與那些天主派遣我們來為其服務的人們相互結合。 13.1 我們採納的生活方式,同與我們共同生活的人民的一致。我們分享他們的願望、喜樂和苦難。因此,我們參與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時刻。 13.2 為了要和我們所服務的人相互結合,我們必須要會使用他們的語言。 13.3 我們鼓勵蒙受聖神召喚的人成為貧困者的先知。 第十四條: 在我們的傳教事業中,我們遭遇到各種苦難,以及受到不公平與悲慘的局勢的影響。我們甚至受到囚禁、被驅逐與迫害的威脅。這一切均使我們認識到主耶穌曾為各兄弟姐妹所做的自我犧牲。 天主是忠誠的。當祂召喚我們,要求我們在自己的身體上為基督的身體,也就是教會,來完成基督尚未完成的苦難時(哥1:24),是祂的聖寵在支持我們。我們的希望是播種者的希望。我們的喜悅在于復活的主。 第十五條: 我們獻身于降生成人的聖言,接受他的福音為生命的啟示,以及作為我們靈感的首要泉源。 依照天主聖言,在世界的時事中,以及在與我們共處的眾人之中,我們明辨了他的救贖計劃。我們宣揚福音的要求,並譴責它所反對的一切。 第十六條: 天主選擇了瑪利亞,作為降生成人的聖子之母。在她身上,天主顯示了他對卑賤者的舉揚。她在我們聖母聖心會傳教士的生活中,佔有特別的地位。我們轉向她,乃因她是信德的模範。我們全心全意把自己奉獻于天主,以及奉獻于她愛子的使命。 第十七條: 我們通過承諾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並以發貞節、貧窮與服從三個誓願,將自己獻身于外方傳教的傳承。我們以弟兄般的團體追隨耶穌,宣揚天主是我們生命的最終目標,並在民眾間樹立對天國與其正義的嚮往。 第十八條: 通過公開誓願,我們成為修會的會員,遵守修會的會憲與會規。 第十九條: 我們忠於所發的誓願,日複一日以更新的自由與愛回應上主的召喚。我們很清楚自己的弱點,也因此信賴天主聖神的力量。

在中國早期的福傳工作

外方傳教士的任務是活出敬天愛人的生命,在宣揚基督教義之外,致力於改善民眾的生活。

因此,神父們在內蒙地區購置荒地、耕牛農具、種子,租給農民開墾種植,並教導農民開掘溝渠改良土地,以增加生產。當農民稍有積蓄,即廉價售與土地及耕牛農具,使成為自耕農,達到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的地步。

就這樣,聖母聖心會的神父們在塞外地區漸漸組織了一個個的農村,在村子裡遍設教堂、學校、醫療所、育嬰堂、安老院,甚至協助村民建築圍堡,以防盜匪侵襲。近百年間,設立236個有圍堡的農村,不但在清末民初的戰亂中,保全無數人的生命財產,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

這個外方傳教修會,自一八六五年會祖南懷義神父抵達中國,至一九五五年最後一位神父被共產黨驅逐出境為止,前後共有679位傳教士在中國服務,建立中小學960所、孤兒院19所、養老院11所、醫療所24處。教友自8千多人增至23萬5千多人,教堂224座,7個教區,培育國籍神父233位、修女3百多位。

今日的聖母聖心會

在一八八八年聖母聖心會應邀接受一項新的挑戰,即除了中國地區的福傳使命外,也遠赴非洲中部的剛果,今稱剛果民主共和國(R.O.D)。

 

多年來,因環境的需要,很多的會士都在非洲,並且為順應非洲特殊的需要,如教導當地的人民築屋、種地等,修會也開始接受年輕人做輔理修士,以配合當地的工作。

 

一九○七年以後,又應教會的要求把足跡延伸到了菲律賓、印尼、美國等地,去協助當地教會。

 

今天,聖母聖心會在全球有超過九百多名會士,分布在世界二十七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有台灣、香港、菲律賓、印尼、蒙古和日本;在非洲大陸上有剛果、喀麥隆、尚比亞、塞內加爾、查德和安哥拉;在美洲有海地、多明尼加共和國、瓜地馬拉、巴西、墨西哥和美國,在歐洲有比利時、荷蘭、羅馬和法國等。

 

縱觀歷史,聖母聖心會會士們前仆後繼,以殉道的精神見證了他們福傳的職責。面對疾病、迫害、動亂所帶來的死亡威脅,他們憑藉著信德、倚靠天主,見證福音與天國,也為自己贏得殉道者的冠冕。

是這樣犧牲奉獻的愛,澆灌了後繼無數的生命。一開始只是比利時教區的一個傳教組織,後來成長為一個國際性的傳教修會,會士們來自不同的國籍、種族與膚色,卻都一心一意:致力於正義與和平的工作、渴望為破碎的世界帶來醫治與修和,為了建設天國、人類大家庭而走向全世界。

「除非有人致命,否則我們的福傳工作難以興旺。假如我成為受難者可以取悅天主,…願祂的旨意奉行。」

 

第一位在中國死於斑疹傷寒的司維業神父

成立聖母聖心會中華省

當中國大陸淪陷時,在中國傳教的上百位聖母聖心外籍會士接連被驅逐出境。在遭遇到這樣艱鉅的阻撓下,「為中國人服務」依舊是他們最優先的使命方針。因此,聖母聖心會來到台灣之後,除了積極的在台灣迅速推展教務、為在地人服務之外,對香港、新加坡、印尼…等有華人的地區,也同樣不遺餘力。

 

一九五三年,聖母聖心會的總會參議們決定派遣德化隆主教和高樂康神父前往台灣為傳教工作探路。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成立了「聖母聖心會中華省」,包括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區的會士們。范普厚主教是首位省會長。

 

從台北萬華地區開始,聖母聖心會努力在台福傳的紮根與耕耘,以多元的方式回應本地的需求,從萬華、中和到北台灣的金山、再到台中、金門馬祖地區…都有他們喜樂的福傳蹤跡和所結出的豐盈果實。

飲水思源,繼往開來

賀聖母聖心會 會士在台福傳 六十週年慶

聖母聖心會是比利時籍南懷仁神父(Th Verbist)於一八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專為中國來傳揚基督福音的神父創立的修會組織。一八六五年,南懷仁神父率領三位會士前來中國,即以偏遠、荒涼、氣溫變化極大、生活艱苦的地區為他們的傳教區。繼之而來的會士們,就在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山西等地,先從籍籍無名的小村莊,特別貧窮的地方開始工作,經過一段英勇的拓荒時期之後,就購買或租賃土地,建立教友村、設立孤兒院、診所、醫院,並教導村民灌溉耕種;創辦學校、鼓勵就學,以改善國人物資和精神的生活。他們傳揚福音的工作績效非常卓越,會士那種開放自己、全新融入中國文化與生活的德行,尤其受到國人的肯定。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建國。一九五0年至一九九五年之間,所有在中國大陸的四百多位外籍聖母聖心會士,不是遭受殺害,就是被驅逐出境;不少會士在嚴刑酷虐中,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在他們內心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部分會士,帶著一顆受創的心和要為中國人服務的信念,來到了台灣,開始了另一階段為基督作證的福音傳播工作。

 

一九五四年底,原來在內蒙傳教的文懷德神父,偕同袁士林神父、巴昌明神父及柯神父(柯神父來台未久即轉往瓜地馬拉工作)來到了台北,當時台北總主教區郭若石總主教,將台北市比較落後貧窮的萬華地區,和台北縣(新北市)本部濱海一帶(石門、老梅、三芝、金山、萬里)劃給聖母聖心會,作為他們傳播福音的園地。

 

他們最先在台北市西園路買了一處民宅,當作臨時聖堂,接著李紹唐神父在長泰街購地興建了玫瑰聖母堂,袁士林神父在東園街開了一間診所,巴昌明神父在大埔街傳教,後來又在興寧街購地蓋了聖母小德蘭堂朝聖地,文神父又開拓了大理街,袁士林神父買了中山北路一段二號一座樓房作為「華明書局」。不久,范普厚主教(前山西大同監牧)、廉啟心神父、司代天神父、斐德思神父、高尚德神父、韓德力神父、洪定遠神父、葛立模神父、藍寧神父、貝文典神父、斐理天神父、蘇恩世神父、馬世光神父、林瑞德神父、陸通道神父、潘爾溫神父、侯發德神父、吳偉立神父、華瑞禮神父、黃旭東神父、楊秉純神父等相繼投入了台灣福傳的園地,栗鵬舉神父、廉啟心神父還負責台中聖神小修院和台中保祿教理研究院,葛力模神父數十年來一直在台中主持教義函授,他們在這塊園地裡辛勤耕耘的結果,綻放出非常炫麗、燦爛、豐碩的福傳花果來。

 

一九五九年初,范普厚主教得司代天神父之助,於東園街籌設光仁小學,聘請時任國大代表的宋曼西女士為首任校長,並邀請聖母聖心修女會趙懷仁修女等參與學校工作;司代天神父、斐理天神父,都擔任過光仁國小的輔導司鐸。一九六三年增設了音樂班,是為我國國民小學施以音樂專業教育及培養音樂人才之始;一九七一年又增設了專為教育智力障礙兒童的啟智班,亦為我國國民小學辦理啟智教育的創舉。由於光仁小學辦學成績斐然,遠近馳名,成為大家爭相就讀的學校。

 

一九六四年,聖母聖心會為延伸光仁小學優良的教育成果,以袁士林神父之名在當時台北縣板橋埔墘一代購地,準備籌設光仁中學,仍以司代天神父為主軸,募集資金興建校舍。一九六七年六月,光仁中學奉准立案,聘請了當時在新竹師院任教並擔任訓導主任的鄭秉禮先生為首任校長,陸通道神父、富希永神父做過學校的輔導司鐸。先設初中部,大部分學生住校,邀請了聖母聖心修女會尚志純修女、王德蘭修女負責宿舍管理。一九六九年創辦音樂實驗班,一九七O年增設高中部,一九七五年設立了我國國中部的第一班啟智班,招收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一九八七年復增設美術班,以培養對美術有興趣與能力的青少年。三十年來,光仁中學由於聖母聖心會對校長的完全信任、支持與合作,以及歷任校長的卓越領導、全體教職的一心投入,和同學們的努力,在各方面都有非凡成就。光仁中學的多元教育和平均發展,在台灣教育史上有她不可磨滅的地位。

 

一九六八年,聖母聖心會又在台中市雙十路創辦了育仁小學,同時也在育仁開設了啟智。幾年後,育仁小學規模已具,儼然成為台灣中部有名的小學之後,聖母聖心會就將該校轉移予國籍耶穌聖心修女會接辦。

 

在聖母聖心會創辦上述三所學校的當時,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還相當低,一般公立學校的教師,每月收入約新台幣八百元(折合美金二十元),他們為了安定教師的生活,鼓勵學生就讀他們創辦的學校,有專人向海外募款;老師的待遇大約是公立學校的兩倍以上;很多學生獲得獎學金和助學金,多年來受惠的學生不可計數,也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前面所稱負責向海外募款的專人,就是司代天神父和與他一起工作的小姐們。

 

筆者有幸,自一九六四年擔任光仁小學教師兼訓導主任,三年後光仁中學創辦,又調任光仁中學任教師兼訓導主任,一九七五年受聘擔任磐石高級中學校長、一九八九年調任光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近四十多年來,與聖母聖心會的會士們一起工作,感到非常自在和愉快,絲毫沒有「受雇」做「傭工」的感覺;他們對人十分尊重和禮遇,彼此是像兄弟般的在一起「合作」為基督工作,位小弟兄服務;有自由表達意見的機會,有擇善固執、堅持不讓步,爭得面紅耳赤的空間。在學校教育工作中,他們扮演的是配合支持的角色,從不抓權或是干涉行政,讓人有充分發揮的餘地。他們很少提到他們修會的精神和辦學理念;但並非他們修會沒有精神或是沒有辦學理念;而且因為他們真正以福音的精神-無私的愛-為修會的精神,以教會的教育理念為他們的辦學理念,他們用生活給信仰作證,用實際行動照顧弱勢的弟兄姊妹-貧窮、智障的學生,健康、正常、資優的學生給全人教育作註腳。他們時時注意到時代的徵兆和社會的需要,常常待命準備離開原有的工作去接受新的挑戰;如四十多年前韓德力神父為培養教友開辦了「牧靈中心」;為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潘爾溫神父成立了「快樂兒童中心」;台灣最早的啟智中心是聖母聖心會創辦的;流浪漢收容中心-「平安居」,也是他們響應政府邀請的產物;黃旭東神父在會長卸任之後自動要求到冰天雪地、人煙稀少、物資奇缺的外蒙古傳教.....在在表現出他們體認並活出修會工作的「暫時性」、和「移動性」的精神出來。而且常常是當他們從事某項工作或事業,已趨穩定成熟,甚至正在巔峰狀態中,只要他們意識到地方教會已有足夠的條件承擔責任時,修會就會毫不猶豫地將那項工作或事業,無條件的轉移出來。如將育仁國小轉移予國籍耶穌聖心修女會,將光仁小學、光仁中學、育仁啟智中心、育仁啟能中心、懷仁中心、華明藝廊、快樂兒童中心、育仁、世仁、天仁、三芝幼稚園轉移地方教會成立的團體-光仁文教基金會,都是大公無私福音精神的具體表現。

 

他們不貪戀世俗權位和刻苦的精神也令人十分欽佩,如高尚德神父(已於一九八二年安息)、斐德思神父,都是在當過多年會長、副總會長之後,回到玫瑰堂去做副本堂,很高興的聽命於他們以前的屬下。還常常看到他們騎著自行車或步行去探訪教友,到醫院去看望慰問病人;也會看到他們拿著盤子,端著碗,在光仁小學的廚房裡蹲著或站著和工友們一起吃午飯聊天,那種不拘小節、怡然自得的神貧精神,讓人非常感動。

 

在慶祝聖母聖心會在台六十週年的前夕,寫出一些對聖母聖心會一些回憶和感受,要表達的是我們「飲水思源」、「常懷感恩」;更重要的是希望我們都能步武聖母聖心會士們的芳蹤,效法他們的榜樣,去回饋天主對我們的大愛,以無私的心去服務社會和人群。

聖母聖心會來臺60週年

六十年前,四位聖母聖心會士,文懷德,巴昌明,葛維德,袁士林,在民國44年1月17日抵達台灣的基隆港。這就是聖母聖心會來台灣福傳的開始。從基隆,四位神父,選擇到台北萬華區開始福傳工作。

 

聖母聖心會的特恩是「把福音,天主的愛傳給貧窮、弱勢的兄弟姐妹」。如同耶穌到處宣講福音給以色列的貧困民眾,會士們都會尋找一些貧困的地區去宣講福音。

 

那時候,萬華地區居住了很多貧窮、弱勢的台北居民,於是四位神父就選擇在那裡開始福傳工作。袁士林神父到東園街開始建立玫瑰聖母堂。文懷德神父在大理街和西園路開了祈禱室。巴昌明神父初期是在大埔街,後來他在興寧街買了一塊地,就在那裡建立了聖女小德蘭朝聖地。

 

從這個小小開始,修會漸漸派遣傳教士們來台灣。每年都有一些曾經在大陸做福傳的神父和一些年輕剛晉鐸的神父被派遣到台灣。新來的神父使修會更加能夠持續發展福傳工作。一方面神父們開發新的堂區,另一方面,神父們開建了幼兒園,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

 

這六十年以來,聖母聖心會在台北和台中建立和參與了許多台灣天主教的牧靈和福傳工作。不僅在天主教,聖母聖心會也為台北和台中帶來了許多學校、啟能訓練中心和社會福利機構。這些機構,有的是修會自己辦,有的是和市政府合辦,也有的是受政府的補助款辦成的。

 

聖母聖心會建立的學校包含光仁中學、光仁國小、光仁幼稚園,台中的育仁小學、世仁幼稚園、育仁幼稚園、天仁幼稚園和三芝幼稚園。

 

聖母聖心會承辦的社會福利機構有:育仁兒童發展中心、育仁啟能中心、二手商品館、懷仁職工中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平安居、小德蘭老人中心、小德蘭課後輔導中心,台中的立達啟能訓練中心,以及台中的聖保祿課後輔導中心。

 

在文字福傳方面,修會開發了華明書局、南懷仁研究中心、牧靈中心、見證雜誌、福傳中心和台中的天主教教義函授中心,

 

目前,全部的學校和大部分的福利機構已經轉移給台北總教區和台中教區去負責管理。南懷仁研究中心,牧靈中心和見證雜誌也獨立出來。聖母聖心會還繼續承辦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平安居、小德蘭老人中心、小德蘭課後輔導班、聖保祿課後輔導班、教義函授中心和福傳中心。

 

經過多年的福傳工作,台灣本地教會漸漸發展起來。在民國80年,修會也覺得時候已經到了,這些學校和機構也該屬於本地教會負責管理。按照修會的福傳精神,我們就把棒交給本地教會。

 

雖然減少了我們的社會福利機構,我們還是充滿耶穌福傳的精神,仍然持續的在台灣傳福音。但前面要走的福傳道路,不是聖母聖心會自己走,而是和台灣天主教的兄弟姐妹一起走。有你們的協助和陪伴,我相信我們能夠把天主的愛傳給台灣的兄弟姐妹,好使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謝謝你們的這些年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