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6 14:52:49力口一卜

偶然所想


  人總是承受著無奈而過活,不管是自認與眾不同的人,又或是被迫隨波逐流的人都是如此,活在這個被規則套牢的世界不管為自己,亦或是為了別人,我們總在有意無意之間承擔著足以壓垮生命的重量。

  不同的身分、角度與觀點,所見所聞跟理解都全然不同,就像出了社會總是認為學生好當,而身為學生的當事人也總認為外界認知過於膚淺一般,人的認知總被身分給侷限,習慣用僵化的觀點看待人、事、物的我們,缺乏宏觀與氣度。

  翻閱著床頭日積月累越疊越高的書籍,我發現自己開始對於字裡行間內過度充滿肯定的書籍充滿反感,無論是那些宣傳著「只要這樣做,你也可以當富翁」或是「富人與窮人最大的不同是在於認知的差異」,以及「清新者是理智並對社會有益,而非理智的偏差錯亂者會為世界帶來災難。」等等字句,那些擅自對人、事、物下註解並加以評論的書籍與話語,我越來越難以接受跟認同。

  不知是自己的思緒因日漸老化而僵硬了起來,或是那些認定自己是正確的話語本身就有著錯誤,我開始認為那些充斥著自我膨脹意味的書籍不具備閱讀價值。而關於探討與省思,在閱讀之餘可以讓人用一己之意去加以思索與判斷的書籍正日漸式微。

  這已非自己第一次對這類型言論與書籍做出質疑,但無論書籍本身的觀點是多麼偏頗與缺少客觀,都有人將其奉為圭臬,而正是自己不理解與不認同的。

  文字來自於人,文字所拼湊的內容與思想亦來自於人,既然是人就會有著錯誤,是人就容易被已知的事物與內容給侷限認知與觀點,如果相信並依靠作者那片面的闡述與宣導,就認為自己已經理解跟明白的話,那也只是偏頗與偏激的衍生物罷了。

  就像旅遊書籍無法真正取代旅行一般,他人的經歷與觀點也只能作為參考,價值這事總得要自己去定義,人總要長大方能明白這世界的現實,如果依只是靠別人思索出的答案而不去自己探討的話,那一切就失去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