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8 00:00:00戴加憲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上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又名《大通方廣經》

藏文經題《聖大解脫經》

《大方廣懺悔滅罪成佛莊嚴大乘經》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上

 

  敬禮一切佛及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與大比丘八萬人俱。諸菩薩三萬六千人[]。於一生中。遠離一切蓋障。具足威德自在[]。於如來前。勸請宣説。方便密意[]。能使佛地。悉皆清淨。如來事業。任運成就[]。以諸佛威德而爲建立[]。爲守護法器故[]。受持大乘。能[]師子吼。震大法雷。名聞十方。其德高大[]。如須彌山。智慧深廣。猶諸大海[]。降伏衆魔。攝諸外道。使令清淨[一○]。具足諸力。無礙解脫。安住不動[一一]。念定總持[一二]。樂説辯才[一三]。四等六度[一四]。無量方便。一切法義。無不具足。隨順衆生。轉不退輪。示有無智[一五]。善解法相。現入三界[一六]。五眼所見。知衆生根。威德無量[一七]。蓋[一八]諸大眾。禪定智慧。以[一九]修其心。相好嚴身。眾相第一[二○]。心如虛空。捨諸世間所有色好[二一]。達諸法性。無礙智慧。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具諸三昧。近無等等[二二]。久種善根[二三]。得佛自在智慧。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二四]。通達善趣門。關閉諸惡道[二五]。等視眾生。如視一子。而生五道。示現其身。欲[二六]度眾生。作大醫王。處於生死。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永離生死。其有聞者。無不解脫。具足如是無量功德[二七]。昔[二八]曾供養過去無量諸佛。明見佛性。知如來常[二九]。常說眾生等。盡有佛性[三○]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定光菩薩摩訶薩。龍樹菩薩摩訶薩。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藥王菩薩摩訶薩。藥上菩薩摩訶薩。普賢菩薩摩訶薩。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師子吼菩薩摩訶薩。陀羅尼菩薩摩訶薩。寶藏菩薩摩訶薩。常精進菩薩摩訶薩。不休息菩薩摩訶薩。信相菩薩摩訶薩。無勝菩薩摩訶薩。彌勒菩薩摩訶薩[三一]。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人。復有八十萬億威力諸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人非人等。釋提桓[三二]因與無量天人。在於空中。雨寶天華。無量音樂。自然而作。梵摩三鉢天[三三]。燒妙天香。供養如來。香煙遍至十方無量世界。願皆普同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供養十方一切諸法。供養十方一切諸大菩薩。是諸天等。為利如是。供養諸佛。為求大乘。無上之道。
  爾時世尊。與如是等無量無邊大眾。前後圍遶。發向娑羅[三四]。二月十五日[三五]。臨欲涅槃時。以佛神力。大悲普覆。欲攝眾生。出大音聲。其聲徧滿。乃至十方。隨其類音。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愍眾生。覆護眾生。攝受眾生。等視眾生。如是一子。無歸依者。為作歸依。未見佛性者。令見佛性。未離煩惱者。令離煩惱。無安隱[三六]者。為作安隱。未解脫者。為作解脫。未安樂[三七]者。令得安樂。未離疑惑者。令離疑惑。未懺悔者。令得懺悔。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爾時道邊[三八]。清淨平正。吉祥福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佛見此地。平正清淨。即便止住。告諸比丘。今於是中。可以說法。爾時。阿難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來世尊[三九]昔常性好山林。清淨流水。華果園林。今於是中。亦無流水。亦無林樹。亦無聚落國土人民。今日如來。安居說法。遠來者眾。饑勞疲乏。性命不濟。有食有命。有命有身。有身有道。無食無命。無命無身。無身無道。今於是中。無有如是可意之事。云何世尊。於中說法。爾時大智舍利弗。以佛智力。告阿難言。先應為法。不須餘念。如來世尊。不但十力。四無所畏。如來世尊。有如是無量力。一切無所畏。智慧無量。威神無量。無歸依者。為作歸依。未見佛性者。令見佛性。未離煩惱者。令離煩惱。未安隱者。為作安隱。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樂者。令得安樂。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如來世尊。有如是等無量神力。何懮如來。而無自然。我念往昔。維摩[四○]大士。為眾說法。他方菩薩。聲聞緣覺。威力諸天。龍神大眾。集在方室。未曾有食。我時念言。此諸大眾。云何得食。大士維摩。即語我言。聲聞少智。應念正法。云何先觀。邪[四一]命衣食。及以床坐[四二]。維摩大士。說是語時。天人得道。我懷慚愧。汝今所念。亦復如是。
  爾時如來。即告阿難。實如大智舍利弗語。應念大乘。莫念安身。作是語已。即入三昧。以威神力。即時其地。有一金華。從地涌出。其華出高。四十萬由旬。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琉璃羅網。彌覆金華。其金華下。有眾寶浴池。與華平等。名為八功德。香水彌滿[四三]。其池四岸有種種名華。所謂優鉢羅華。拘物頭華[四四]。波頭摩華。分陀利華。有如是等。種種無量名華。莊嚴寶池。若見如是金華寶池。得法眼淨。何況入中。而得洗浴。若入洗浴。即得清淨無生法忍。其金華下。有寶師子座。其師子座。高百由旬。爾時如來。坐於寶座。身諸毛孔。上下枝節。放大光明。如來金光明。與金華同色。從華四面。金光流出。普照十方一切佛土。佛光金華。所照之處。山谷國土。高下平正。皆作金色。無有穢惡。地獄休息。餓鬼解脫。除一闡提[四五]。謗方等經。以佛神力。他方國土。及此國中。悉皆一等。無有殊異。十方諸佛。觀此光已。異口同音。俱歎釋迦。善哉善哉。大慈世尊。今放光明。異於常明。昔日放光。先照東方。今日放光。四面一時。普照十方。當知此光。欲度苦惱一切眾生。使出三界。到大涅槃。爾時。他方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告其侍者。大菩薩眾。諸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日中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放大光明。必說妙法。度苦眾生。汝等今者。應往彼土。供養彼佛。請決所疑。聽受經法。彼土眾生。昔來剛惡。虛偽不實。不信一乘。釋迦大慈。萬善方便。為開三乘。度脫三有。雖說三乘。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甚深[四六]。純備具足。彼佛世尊。百千萬劫。不可值見。所說經法。不可得聞。彼諸大眾。不可時會。釋迦所生。殊妙金華。不可得見。是故汝等。今往彼土。得見彼佛。請問所疑。自得利益。複利眾生。作是語已。十方佛土。一一各有。十億菩薩。即從座起。為佛作禮。俱同發來。一一菩薩。各有百千音樂。雨寶妙華。來到佛所。到佛所已。遶佛七匝。為佛作禮。卻坐一面。俱共發聲。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欲有所問。唯願世尊。當為說之。利益眾生。爾時。佛告諸來菩薩摩訶薩眾。諸善男子。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吾當為汝。決定說之。
  爾時。諸來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土如來。唯說一乘。云何如來。今說三乘。

  爾時世尊。以無礙智。告諸菩薩[四七]。汝等今者。為利眾生。諮問是意。諦聽諦聽。諸善男子。譬如有人。一人三名。小時名小。二十名中年。過八十名為老者。我今三乘。亦復如是。為初小心聲聞之人。說於小乘。為於中心緣覺之人。說於中乘。為大菩薩大道心人。說於大乘。諸善男子[四八]。汝今復聽。理無二邊[四九]。趣必同歸。解雖殊律。終為一觀[五○]。理是一乘。分之為三。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說是法時。會中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八百比丘得阿羅漢果。二萬天人得法眼淨。百千萬人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俱共合掌。而白佛言。我等今者。以彼佛力。來到此土。得見世尊。復聞大乘。願聽我等。受持是經。於佛滅後。在此國土。及餘他方。山林樹下。神仙居處。城邑聚落。曠野塚間[五一]。樹下露地。塔寺僧坊。講法眾會。俗人住處。家家人人。廣宣流佈。常使不絕。何以故。是經之住。令得惡道永息。所以爾者。曾聞佛說。地獄不閑。若誦是經一句[五二]。諸天歡喜。常來親近。自然修善。若人聞是方廣經典。歡喜信敬。書寫讀誦。受持禮拜。稱是經中。一佛一菩薩名者。是人現世安隱。不見諸惡。若其命終。我等菩薩。前導是人。迴向我國。共生一處。何以故。受持是經故。受持是經者。即持佛身。持佛身者。當知是人。即是菩薩。是故是人。即我同學。以是因緣。受持是經。願生一處。不相捨離。

  爾時。復有諸鬼神王。大梵天王。三十三天。護世四天王。金剛密跡。諸鬼神王。散脂大將。那羅龍王等。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大辨天王。鬼[五三]子母天王。諸山鬼神神王。樹神王。河神王。海神王。地神王。水神王。火神王。風神王。如是無量無邊諸神王等。及大諸天。即從座起。頭面禮[五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常當護持。世尊所說。方廣經典。有是經處。我等神王。常在於前。為作清淨。若在塔中。若在坊中。若在白衣舍。若在空處[五五]。或復有人。以不淨手。抃[五六]捉是經。或不恭敬。讀誦是經。我使是人。行住坐臥。身心不安。處處怖畏。橫罹[五七]惡事。現身不安。死入地獄。若人恭敬清淨。捉持此經。洗浴燒香。讀誦受持。或復書寫。憶念不忘。憶是經典。不行惡事。若能如是。我等神王。為是經故。守護是人。是人若臥。立其人前。不使見惡。亦復不為。惡人惡鬼。橫害其人。若其住處。護其宅舍。若欲行來。我等神王。於其人前。為作開導。須者給與。四方行來。無所障礙。常見善事。命終生天。因是值佛。不失大乘。
  爾時世尊。告諸大菩薩鬼神王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是經典。不可得聞。何況可見。若欲受持。讀誦是經。當淨洗浴。著淨衣服。淨掃[五八]坊舍。以懸繒幡蓋。莊嚴室內。燒種種妙香。旃檀香。末香。種種涂香。禮拜。如是六時。從初一日。乃至七日。日日中間。讀誦是經。正心正憶。正念正觀。正思惟。正思議。正受持。正用行。正教化。日夜六時。禮拜是經中。諸佛菩薩。十二部經。若能如是。禮拜讀誦。信敬之者。如是經中。所說重罪。悉皆除滅。無有疑也。何以故。是大方廣經典。十方諸佛。之所修行。之所護持。諸佛之母。諸經之王。妙義之藏。菩薩之道。今是大乘方廣深妙經典。亦如世間所有六大不可思議。何等為六。一者大地。二者大水。三者大火。四者大風。五者大日。六者大空。是經亦如大地。普載一切淨穢好惡。是經亦如大水。洗除一切穢惡不淨惡物。是經亦如大火。普燒一切煩惱穢惡不淨惡物。是經亦如大風。普吹一切不淨穢惡。是經亦如大日。普照一切所有黑暗。是經亦如大空。悉能容受所有好惡。今是大乘方廣經典。廣大無對。上至菩薩。中至聲聞。下至有形。悉能容忍。是故汝等。受持是經。流佈是經。信敬是經。常使汝等諸大菩薩。入佛智慧。明見佛性。當令汝等諸天神王。及受持經者。常得見我。及見未來一切諸佛。轉大法輪。坐於道場。

  爾時大眾中。有一菩薩。名曰信相。於大眾中。即從座起。正理衣儀。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欲有所問。唯願世尊。當為說之。世尊所說。能大利益。無量眾生。
  爾時。佛告信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所問。隨意問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汝所問者。亦大利益。無量眾生。
  信相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往昔。久遠過去。無量世時。有佛世尊。名曰寶勝。一聞名者。皆得生天。於後不久。天自在光王國內。曠野澤中。有一大池。其水枯涸。於彼池中。有十千大魚。為日所曝。欲入死門。有一大士。名曰流水。見是大魚。心生慈悲。施水飲食。少日得活。知命不久。即為三稱。寶勝佛名。是魚聞已。即便命終。生忉[五九]利天。以是因緣。今願世尊。為是大眾。及未來眾生。說諸佛名。及聞世尊釋迦名號。亦得無量無邊利益。無邊功德。常處富樂。見了佛性。以是因緣[六○]。故求此願。唯願說之。度脫重禁迷惑眾生。
  爾時。佛告信相菩薩摩訶薩。善男子。我若廣說十方諸佛所有名號。百千萬劫。說不能盡。一切諸水。可知渧數。無有能知。諸佛名字。諸須彌山。可知斤兩。無有能知。諸佛名字。一切大地。可知塵數。無有能知。諸佛名字。虛空世界。可知盡邊。無有能知。諸佛名字。吾今為汝。略說三世。諸佛名字。若人聞者。一逕於耳。其人命終。亦得生天。聞已信敬。復能盡形書寫。稱名禮拜。得滅無量。生死重罪。得福無量。其人命終。十方世界。隨意往生。亦得見我。及見未來。賢劫諸佛。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汝等應當。正理衣服。正心正身。正憶正念正觀。欲聞法者。一心當敬禮須彌燈王佛。敬禮寶王佛。敬禮寶勝佛。敬禮阿彌陀佛。敬禮毘婆屍佛。敬禮多寶佛。敬禮釋迦牟尼佛。敬禮攝持一切法。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六一]。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敬禮住力力中力。敬禮十力無所畏。敬禮三界尊。敬禮一切大導師。敬禮能斷眾結縛。敬禮已到於彼岸。敬禮已度諸世間。敬禮永離生死道。敬禮三昧得解脫。敬禮如空無所依。敬禮眾中大法王。敬禮破壞四魔眾。敬禮一子大慈父。唯願世世值諸佛。明見佛性。到大涅槃。何以故。一切有形。皆有佛性。是諸大眾。十指合掌[六二]。一心諦聽。一心供養

  聽我說三世  十方諸佛名  乃至五無間
  當生解脫相  若人無善根  我亦為說之
  彼自不能解  燋種自然去  唯有真實在
  除去小乘相  唯有大乘在  除去二乘者
  唯有一乘在  若人無善根  不得聞是音
  曾供無量佛  今得聞佛名  當知受持者
  少分解脫人  安住清淨地  今於我法中
  經行作佛事  受持及讀誦  禮拜是佛名
  去離眾魔事  除滅四重禁  無間一闡提
  是人未來世  必得成佛道  若人不生信
  定墮三惡道  生信勤禮拜  當見無量佛
  應當一心禮  願除無量罪  是故今敬禮[六三
]
  是諸大眾。合掌諦聽。攝持身心。勿得動轉。五體投地。一心諦聽。
  爾時世尊。稱名唱曰。南無過去無量諸佛。南無二萬日月燈明佛。南無三萬燃[六四]燈佛。南無大通[六五]智勝佛。南無十六子佛。南無空王佛。南無多寶佛。南無雲自在燈王佛。南無威音王佛。南無無數光佛。南無思善佛。南無分身諸佛。南無無量化身佛[六六]。南無日月淨明德佛。南無淨華宿[六七]王智佛。南無淨莊嚴王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雲雷音王佛。南無雲雷宿[六八]主華智佛。南無寶王佛。南無娑羅樹王佛。南無上[六九]威德寶王佛。南無光明王佛。南無百億定光佛。南無光遠佛。南無月光佛。南無旃檀香佛。南無善山王佛。南無須彌天冠佛。南無須彌等曜佛。南無月色佛。南無正念佛。南無離垢佛。南無無著佛。南無龍天佛。南無不動地佛。南無妙花佛[七○]。南無琉璃妙花佛。南無琉璃金色佛。南無金藏佛。南無炎光佛[七一]。南無炎根佛[七二]。南無地種佛。南無月像佛。南無日音佛。南無解脫華佛。南無莊嚴光明佛。南無海覺神通佛。南無水光佛。南無大音佛[七三]。南無大香佛[七四]。南無離虛垢佛。南無捨厭意佛。南無寶炎佛。南無妙頂佛。南無勇立佛。南無功德持慧佛。南無弊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琉璃光佛。南無無上琉璃光佛。南無最上首佛。南無菩提華佛。南無月明佛。南無日光佛。南無華色王佛。南無水月光佛。南無除疑冥佛。南無度苦行佛。南無淨信佛。南無善宿[七五]佛。南無威神佛。南無法慧佛。南無鸞音佛。南無師子音佛。南無龍音佛。南無處世佛。南無自在佛。南無無量壽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無邊光佛。南無無礙光佛。南無無對光佛。南無光炎王佛。南無炎光佛[七六]。南無炎根佛[七七]。南無清淨光佛。南無歡喜光佛。南無智慧光佛。南無不斷光佛。南無難思光佛。南無無稱光佛。南無超日月光佛。南無相好紫金佛。南無遠照佛。南無寶藏佛。南無無量音佛。南無甘露味佛。南無龍勝佛。南無勝力佛。南無師子音佛。南無離垢光佛。南無德首佛。南無妙德山佛。南無人王佛。南無金剛王佛[七八]。南無無上華佛。南無畏力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師子依王佛。南無師子威光王佛[七九]。南無自在王佛。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栴檀香光佛[八○]。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南無栴檀香光佛[八一]。南無歡喜藏寶積佛[八二]。南無摩尼幢佛[八三]。南無上大精進佛。南無普淨佛[八四]。南無摩尼幢佛[八五]。南無摩尼幢燈光佛。南無慧炬照佛。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金剛牢強[八六]佛。南無普散金光佛。南無大強[八七]精進佛。南無勇猛佛。南無悲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慈藏王佛。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善覺佛。南無莊嚴王佛。南無金山寶蓋佛。南無金華炎光相佛。南無大炬光明佛。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南無金華光佛。南無虛空寶華光佛。南無琉璃莊嚴王佛。南無普現色身光佛。南無不動光佛[八八]。南無降伏諸魔王佛。南無千光明佛。南無慈慧勝佛。南無彌勒鮮光佛。南無世淨光佛。南無善寂月音佛。南無妙尊智王佛。南無寶蓋燈王佛。南無龍種上智尊王佛。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幡勝莊嚴王佛。南無無垢藏佛。南無光明相佛。南無金炎光明佛。南無金焰光明藏佛。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南無妙音勝王佛。南無常光幢佛。南無常光幡佛[八九]。南無觀世燈[九○]王佛。南無慧依燈王[九一]佛。南無法常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須摩那華光佛。南無優鉢羅華[九二]光佛。南無強勝力王佛。南無慧力王佛。南無阿閦[九三]毘歡喜光佛。南無無量音聲王佛。南無才光佛[九四]。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南無大通光佛。南無大解脫光佛[九五]。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南無現無愚佛。南無過去無量分身諸佛。南無過去一佛十佛百佛千佛萬佛。能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南無一億十億百億千億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無量阿僧祇[九六]佛。若人聞是過去無量阿僧祇佛名。是人八十萬劫。不墮地獄苦。是故今敬禮

  若人因禮拜  過去諸佛者  滅罪得本心
  更不造十惡  及以五逆等  常得聞正法
  具足大乘戒[九七]  是故今敬禮  唯除二種人
  一者謗方等  二者一闡提  若人心淨清[九八]
  不名一闡提  常見無量佛  是故今敬禮
  若有犯重罪  及以五間無[九九]  復能清淨信
  亦得如法住  皆由敬禮故  滅除十惡業
  悉得大乘戒[一○○]  是故今敬禮

  說是過去諸佛名時。十千菩薩得無生忍。八百聲聞發少分心。五千比丘得阿羅漢道。一億天人得法眼淨。
  南無現在無量諸佛。南無十億光明王諸佛[一○一]。南無離垢紫金沙佛。南無無量明佛。南無日輪光明王佛[一○二]。南無香積佛。南無師子億像佛。南無師子遊戲佛。南無普光功德山王佛。南無善住功德寶王佛。南無寶莊嚴王佛。南無難勝佛。南無須彌相佛。南無須彌燈[一○三]王佛。南無寶德佛。南無寶月佛。南無寶炎佛。南無寶嚴[一○四]佛。南無難勝師子吼佛[一○五]。南無大光王佛。南無不動光佛。南無藥王佛。南無莊嚴佛。南無樓至佛[一○六]。南無月蓋佛。南無普光佛。南無寶王佛。南無維衛佛。南無式王佛。南無隨葉佛。南無拘樓秦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一○七]。南無迦葉佛[一○八]。南無雷音王佛。南無祇法藏佛[一○九]。南無栴檀華佛。南無栴檀葉佛。南無妙意佛。南無無上勝佛。南無甘露皷[一一○]佛。南無毘婆屍佛。南無日月光明佛。南無無勝光佛。南無具足莊嚴王佛。南無光明遍照功德王佛。南無破壞四魔師子吼王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琉璃光佛。南無須彌山王佛。南無淨光明王佛。南無善德佛。南無無量光明佛。南無陀羅尼遊戲佛。南無首楞嚴三昧力王佛。南無善見定自在王佛。南無勇行定力王佛[一一一]。南無無上功德佛。南無神通自在佛。南無無色相佛。南無無聲[一一二]相佛。南無無香相佛。南無無味相佛。南無無觸相佛。南無三昧定自在佛。南無慧定自在佛。南無相覺自在佛。南無寳相王佛[一一三]。南無普攝佛。南無報德普光佛。南無屍棄佛。南無毘舍浮佛。南無迦羅鳩村大佛。南無迦那含牟尼佛[一一四]。南無迦葉佛[一一五]。南無意樂美音佛。南無歡喜佛。南無阿閦佛。南無須彌相佛。南無須彌頂佛。南無師子音佛。南無師子相佛。南無虛空住佛。南無雲雷自在佛。南無常滅佛。南無常寂佛[一一六]。南無帝相佛。南無不梵相佛。南無阿彌陀佛[一一七]。南無梵相佛。南無度一切世間苦惱佛。南無多摩羅拔栴檀香佛。南無須彌相佛。南無雲自在王佛。南無壞一切世間怖畏佛。南無百億我釋迦牟尼佛[一一八]。南無現在一佛十佛百佛千佛萬佛。能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南無一億十億百億千億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無量阿僧祇佛。若人聞是現在無量阿僧祇佛名。是人六十萬劫。不墮地獄苦。是故今敬禮。

  若人因禮拜  現在十方佛  度脫諸惡業
  滅除五逆等  常住清淨地  安住釋迦法
  永離三惡道[一一九]  得見彌勒佛  及以見千佛
  是故今敬禮  復見十方佛  常生清淨土
  得聞第一義  了知如來常[一二○
]
  說是現在諸佛名時。二恆河沙菩薩。得入陀羅尼門。四十二億諸天及人。皆發無上菩提道心。
  南無未來賢劫無量諸佛。南無彌勒佛。南無淨身佛。南無華光佛。南無華足佛[一二一]。南無光明佛。南無華足佛[一二二]。南無名相佛。南無閻浮那提金光佛。南無法明佛。南無寶明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相佛。南無普光佛。南無山海慧佛。南無自[一二三]在通王佛。南無神變自在王佛[一二四]。南無寶莊嚴佛。南無弗沙佛[一二五]。南無百億自在燈[一二六]王佛。南無寶相佛。南無喜見佛。南無二萬光相莊嚴王佛。南無三萬同號普德佛。南無雲雷音王佛。南無四萬八千定光佛[一二七]。南無寶月王佛。南無離垢光佛。南無妙色佛。南無妙色光明佛。南無破一切眾難佛[一二八]。南無眾香佛。南無眾聲佛。南無十千光明莊嚴佛。南無八十億莊嚴光明佛。南無寶華莊嚴佛。南無上首德王佛。南無紫金光明佛。南無五百授記華光佛。南無那羅延不壞佛。南無好華莊嚴佛。南無金剛定自在佛。南無未來一佛十佛百佛千佛萬佛。能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南無一億十億百億千億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無量阿僧祇佛。若人聞是未來無量阿僧祇佛名。是人四十[一二九]萬劫不墮地獄苦。是故今敬禮。

  若人因禮拜  未來諸佛名  三障及五逆
  唯除一闡提  悉皆得除滅  安住佛法中
  得見無量佛  常得聞正法  是故今敬禮
  若人因禮拜  三世十方佛  滅除過去罪
  未來及現在  所造十惡業  今現得除滅
  未來見佛性  是故諦信之  書寫讀誦經
  世世所生處  不生惡邪見  常正得解脫
  不生在邊地  不生在惡國  不見惡國王
  四億萬劫中  不墮地獄苦  是故今敬禮
  滅除十惡業  得大陀羅尼

  說是未來諸佛名時。五萬菩薩住不退地。七百比丘尼得阿羅漢道。六十二億諸天人民得法眼淨。
  南無總持大陀羅尼。十二部經[一三○]。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那。憂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一三一]。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達摩。憂波提舍。所有大藏。諸波羅蜜。若人聞是。十二部經。諸波羅蜜。贊誦禮拜。信樂受持。是人二十萬劫中。不墮地獄苦。得宿命智。是故今敬禮。
  說是十二部經名時。八萬五千菩薩。得金剛三昧。十億聲聞。發大乘心。十千比丘比丘尼。得羅漢道。無量天人。得法眼淨。
  南無十方無量諸大菩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一三二]。南無常精進菩薩。南無不休息菩薩。南無寶掌菩薩。南無藥王菩薩。南無藥上菩薩[一三三]。南無勇精進菩薩[一三四]。南無勇施菩薩[一三五]。南無寶月菩薩。南無月光菩薩。南無滿月菩薩。南無大力菩薩。南無無量力菩薩。南無越三界菩薩。南無[-+(-+)]陀婆羅菩薩。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寶積菩薩。南無導師菩薩。南無德藏菩薩。南無樂說菩薩。南無龍樹菩薩。南無寶檀華菩薩。南無上行菩薩。南無無邊行菩薩。南無安立行菩薩。南無淨行菩薩。南無陀羅尼菩薩。南無金剛那羅延菩薩。南無常不輕菩薩。南無宿[一三六]王華菩薩。南無喜見菩薩。南無妙音菩薩。南無德勤精進力菩薩。南無無盡意菩薩。南無無盡慧菩薩[一三七]。南無淨藏菩薩。南無淨眼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妙德菩薩。南無慈氏菩薩。南無善思議菩薩。南無空無菩薩。南無神通華菩薩。南無光英菩薩。南無光明菩薩[一三八]。南無慧上菩薩。南無慧光明菩薩一三九]。南無智幢菩薩。南無寂根菩薩。南無願慧菩薩。南無香象菩薩。南無寶英菩薩。南無寶明菩薩[一四○]。南無中住菩薩。南無制行[一四一]菩薩。南無解脫菩薩。南無法藏菩薩。南無等觀菩薩。南無不等觀菩薩。南無等不等觀菩薩。南無定自在王菩薩。南無法自在王菩薩。南無法相菩薩。南無光相菩薩。南無光嚴菩薩。南無大嚴菩薩。南無寶積菩薩。南無辯[一四二]積菩薩。南無寶手菩薩。南無寶掌菩薩。南無寶印手菩薩。南無常舉手菩薩。南無常下手菩薩。南無常慘菩薩。南無常慈菩薩[一四三]。南無喜根菩薩。南無喜王菩薩。南無辯音菩薩。南無虛空藏菩薩。南無攝寶炬菩薩。南無寶勇菩薩。南無寶見菩薩。南無諦網菩薩。南無明網菩薩。南無無緣觀菩薩。南無慧積菩薩。南無寶勝菩薩。南無天王菩薩。南無壞魔菩薩。南無電德菩薩。南無自在王菩薩。南無功德相嚴菩薩。南無師子吼菩薩。南無雷音菩薩。南無山相擊音菩薩。南無香象菩薩。南無白香象菩薩。南無妙生菩薩。南無華嚴菩薩。南無梵網菩薩。南無寶杖菩薩。南無無勝菩薩。南無嚴土菩薩。南無金髻菩薩。南無珠髻菩薩。南無光嚴童子菩薩。南無持世菩薩。南無善德菩薩。南無難勝菩薩。南無照明菩薩。南無上功德菩薩[一四四]。南無華光菩薩。南無寶檀華菩薩。南無薩陀波論菩薩[一四五]。南無曇無竭菩薩。南無法自在菩薩。南無德守菩薩。南無不眴[一四六]菩薩。南無德頂菩薩。南無善宿菩薩。南無善眼菩薩。南無善根菩薩[一四七]。南無妙臂菩薩。南無弗沙菩薩[一四八]。南無師子菩薩。南無師子意菩薩。南無淨解菩薩。南無那羅延菩薩。南無善意菩薩。南無現見菩薩。南無普守菩薩。南無電光菩薩。南無喜見菩薩。南無明相菩薩。南無妙意菩薩。南無無盡意菩薩。南無深慧菩薩。南無寂根菩薩。南無無礙菩薩。南無上善菩薩。南無福田菩薩。南無華嚴菩薩。南無德藏菩薩。南無月上菩薩。南無寶印手菩薩。南無珠頂王菩薩。南無樂實菩薩。南無樂諦菩薩[一四九]。南無慧見菩薩。南無登王菩薩[一五○]。南無深王菩薩。南無華王菩薩。南無妙色菩薩。南無善問菩薩。南無善答菩薩。南無了相菩薩。南無定相菩薩。南無定積菩薩。南無發喜菩薩。南無安住菩薩。南無怖魔菩薩。南無慧施菩薩。南無救脫菩薩。南無慧燈菩薩。南無勇施菩薩。南無智導菩薩。南無願慧菩薩。南無四攝菩薩。南無教音菩薩。南無海妙菩薩。南無法喜菩薩。南無道品菩薩。南無總持菩薩。南無慈王菩薩。南無大自在菩薩。南無梵音菩薩。南無妙色菩薩。南無寶檀林菩薩。南無師子音菩薩。南無妙聲菩薩。南無妙色形菩薩。南無種種莊嚴菩薩。南無釋幢菩薩。南無頂生菩薩。南無明王菩薩。南無大光菩薩。南無奢提菩薩。南無無畏菩薩[一五一]。南無密積菩薩。南無華睒[一五二]菩薩。南無上首菩薩。南無普現色身菩薩。南無神通菩薩。南無海德菩薩。南無無邊身菩薩。南無醫王自在菩薩[一五三]。南無迦葉菩薩。南無無垢藏王菩薩。南無持一切菩薩。南無救一切菩薩[一五四]。南無高貴德王菩薩。南無琉璃光菩薩。南無無畏菩薩。南無海王菩薩。南無師子吼菩薩。南無陀羅尼菩薩。南無那羅延菩薩。南無信相菩薩[一五五]。南無持地菩薩[一五六]。南無光嚴菩薩。南無光明菩薩。南無大辯菩薩。南無慈力菩薩。南無大悲菩薩。南無依王菩薩。南無依力菩薩。南無依德菩薩。南無普濟菩薩。南無普攝菩薩。南無定光菩薩。南無普光菩薩。南無真光菩薩。南無拘樓秦菩薩[一五七]。南無天光菩薩。南無寶王菩薩。南無彌光菩薩。南無教道菩薩。南無導師菩薩。南無大忍菩薩。南無華王菩薩。南無華積菩薩。南無慧光菩薩。南無海慧菩薩。南無堅意菩薩。南無釋摩男[一五八]菩薩。南無金光明菩薩。南無金藏菩薩。南無常悲菩薩。南無法上菩薩。南無才首菩薩。南無山光菩薩。南無山慧菩薩。南無大明菩薩。南無總持菩薩。南無山剛菩薩。南無登王菩薩[一五九]。南無山頂菩薩。南無山幢菩薩。南無山王菩薩。南無伏魔菩薩。南無雷音菩薩。南無雨王菩薩。南無雷王菩薩。南無寶輪菩薩。南無寶英菩薩。南無寶首菩薩。南無寶藏菩薩。南無寶明菩薩。南無寶定菩薩。南無寶印菩薩。南無寶場菩薩。南無寶嚴菩薩。南無寶水菩薩。南無寶光菩薩。南無寶燈菩薩[一六○]。南無寶現菩薩。南無寶造菩薩。南無寶作菩薩[一六一]。南無樂法菩薩。南無淨王菩薩。南無頂相菩薩。南無金光菩薩。南無寶髻菩薩。南無千光菩薩。南無原嶮菩薩。南無淸净菩薩[一六二]。南無照味菩薩。南無智慧菩薩[一六三]。南無月辯菩薩。南無月光菩薩。南無法輪菩薩。南無光淨菩薩。南無常施菩薩。南無普德菩薩。南無普明菩薩。南無勝幢菩薩。南無濡[ 一六四]音菩薩。南無德炎菩薩。南無相光菩薩。南無海月菩薩。南無海藏菩薩。南無勝月菩薩。南無淨慧菩薩。南無超光菩薩。南無月德菩薩。南無日光菩薩。南無金剛菩薩。南無炎幢菩薩。南無尊德菩薩。南無海明菩薩。南無海廣菩薩。南無照境菩薩。南無慧明菩薩。南無功德菩薩。南無明達菩薩。南無密教菩薩。南無須那菩薩。南無布施菩薩[一六五]。南無色力菩薩。南無調伏菩薩。南無隱身菩薩。南無一菩薩。南無十菩薩。南無百菩薩。南無千菩薩。南無萬菩薩。南無一百萬菩薩。二百萬三百萬四百萬五百萬六百萬七百萬八百萬九百萬千千萬諸大菩薩摩訶薩。能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南無一億十億百億千億萬億。南無萬萬億諸大菩薩摩訶薩。能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南無一那由他十那由他百那由他千那由他萬那由他。南無萬萬那由他諸大菩薩摩訶薩。能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南無一恆河沙。南無二恆河沙。南無三恆河沙。南無四恆河沙。南無五恆河沙。南無六恆河沙。南無七恆河沙。南無八恆河沙。南無九恆河沙。南無十恆河沙。南無百恆河沙。南無百億無量恆河沙諸大菩薩摩訶薩。能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若人聞是大士。諸大菩薩摩訶薩名者。是人四十千劫中。不墮地獄苦。不屬三界獄。常屬解脫王

  不生邊地  不生惡國  不受惡身
  不生邪見  不生下性  不生外道
  身根具足  常聞正法  不受禁戒
  常得具足  大乘威儀  常見佛性
  是故今敬禮  安住佛法中  來世成佛道

  說是諸大菩薩名時。八十八億清淨信男女悟阿那含果。九十四億諸天得斯陀含果。七千八億失心比丘還得本心。悟阿羅漢果。十億菩薩得大陀羅尼。來世成佛道。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終

 

上卷備註

大正藏原題,上卷以鬆本文三郎氏藏敦煌本為底本。注釋中除注明出處的外,其餘皆依於胡老師根據拉卜楞寺版藏文經文的校注。
[
]「與大比丘八萬人俱。言诸菩薩三萬六千人」:原文為「□□□□□俱諸菩薩三萬六千人」。
[
]「於一生中。遠離一切蓋障。具足成德自在」:原文為「一生補□□□□□威德日在」。
[
]「於如來前。勸請宣說。方便密意」:原文為「顯說如來方便蜜□」。
[
]「能使佛地。悉皆清凈。如來事業。任運成就」:原文為「□□□□□□作佛事皆悉成就」。
[
]藏文為:以諸佛加被而為建立。
[
]原文為:□□藏。
[
]藏文為:作。
[
]藏文為:彼功德位。
[
]原文為:猶大海。為對仗故。依藏文義,持者可隨自己的意樂擇一而誦。以下類似情況同此。
[
一O]藏文為:今心清凈。
[
一一]藏文為:安住平等。
[
一二]藏文為:念定悉持。
[
一三]藏文為:「具足智慧。宣說教法」。
[
一四]藏文為.四攝六度。依丁保福《佛學大辭典》(以下簡稱丁氏辭典),四等為慈悲喜捨四無量之義,四攝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
一五]藏文為:具足知道有無的智慧,依丁氏辭典,有無為術語指有法和無法。
[
一六]藏文為:住正知定中。
[
一七]藏文為:無量威德。
[
一八]藏文為:使。
[
一九]藏文為:而。
[
二○]「相好嚴身。眾相第一」。藏文為「端嚴相好。具足最勝」。
[
二一]色好:藏文為身色。
[
二二]藏文為:依住平等。依丁氏辭典,平等亦指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漢文中無等等指佛道及佛之尊號。
[
二三]藏文為:長久生起善根。
[
二四]此段藏文為:「得佛自在。具足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
二五]「通達善趣門。關閉諸惡道」:藏文為「開善趣門。關閉惡道」。
[
二六]藏文為:為。
[
二七]無量功德:藏文為大功德位。
[
二八]藏文有往昔之義。
[
二九]藏文為:并知如來恆常安住。
[
三○]「常說眾生等。盡有佛性」:藏文為「於眾生中。皆有佛性。於尋常中。如是說云」。
[
三一]以上講菩薩名後.藏文均有摩訶產之謂。
[
三二]桓:音環。
[
三三]指大梵天。
[
三四]娑羅:指娑羅樹。
[
三五]藏文為:四月十五日,此處日期的差异可能來自漢藏歷法的不同。
[
三六]安隱:指心的安樂。
[
三七]安樂:指身的安樂。
[
三八]藏文特指道的左右兩邊。
[
三九]藏文此處僅有如來之謂。
[
四○]維摩:亦名無垢稱,藏文此處為無垢稱。
[
四一]邪:原文為耶。
[
四二]座:原文為坐。
[
四三]此處「與華平等。名為八功德。香水彌滿」藏文無此數字之義。
[
四四]原文此處有「波頭華」三字,藏文此處無此數字之義,大正藏亦校作刪。
[
四五]一闡提:依丁氏辭典,闡提為之略稱,不成佛之義也。此有兩種.一斷善闡提,起大邪見而斷善根者;二大悲闡提,菩薩有大悲心欲度盡一切眾生而成佛,眾生無邊,故已畢竟無成佛之期者。此處含義為前者。
[
四六]藏文此處有「語句亦善 」。
四七]藏文此處有諸善男子,原文無。
[
四八]原文此處有諸善男子。藏文無。
[
四九]原文為:理無二極。此處采用現慣用譯法  邊,指斷常二邊。
[
五O]此句藏文義為在智慧的觀察下最終是一體。
[
五一]邑:音義.都市縣;塚:音腫,墳墓。
[
五二]原文為:若誦經一句。藏文特指本經,為顯此經殊勝,故依藏文,持者可依自己的意樂擇一而誦。
[
五三]原文為:九。
[
五四]禮:原文為體。
[
五五]空處:指寺廟。
[
五六]抃:音變。
[
五七]罹:原文為:羅。藏文為遭遇之義,故校為罹,音利。手抄本亦校如此。
[
五八]掃:原文為持。
[
五九]忉:音刀。
[
六○]「見了佛性。以是因緣」。原文為「見了佛以。是性因緣」。疑排版之誤。
[
六一]原文自此以上至敬禮賓王佛,敬禮前均有當字,藏文無,爲格式規整故,依藏本刪去。
[
六二]原文為:合十指抓掌。
[
六三]敬禮:原文為敬信,為與後文格式一致,故依藏文。
[
六四]燃:原文為然。
[
六五]通:藏文為無礙之義。
[
六六]此處漢文為南無分身諸佛.藏文為南無無量化身佛,義為此佛名為無量化身。由于本經譯出的年代久遠、可能所依的梵文版本不盡相同以及在輾轉流通和整理中產生的訛誤等,在佛教術語用法方面與現在有一些差異,另外行文格式也不太嚴格,雖與藏文內容非常吻合,但在佛菩薩名號處略有差异。特遵師囑,為不失加持故,凡漢、藏本中佛名有差异者,漢文佛名不減.藏文佛名於後補充,并列刊出;漢、藏佛名位置不同者,按藏文原序列出;漢、藏佛名意義相當者,藏義佛名于後注出;少數漢、藏文佛名含義相當而漢文文字與當今習慣用法差异較大音.為便于當今持誦者念誦時緣想,特依藏文佛名修正,原佛名于後注出,供念誦者參考選擇。以下類似情況同此處理,不再說明。
[
六七]宿:藏文為星宿之義。
[
六八]宿:同上。
[
六九]上:藏文為無上之義。
[
七O]藏文此處有此佛名而漢文無。
[
七一]在藏文中此佛名位置見後。
[
七二]在藏文中此佛名位置見後。
[
七三]藏文此處有此佛名而漢文無。
[
七四]藏文此處無此佛名而漢文有。
[
七五]宿:藏文指宿命通。
[
七六]藏文此處有此佛名,漢文位置見前。
[
七七]藏文此處有此佛名,漢文位置見前。
[
七八]漢文此處為南無人王佛,藏文為南無金剛王佛.并列刊出。
[
七九]漢文此處為南無師子依王佛,藏文為南無師子威光王佛,并列刊出。
[
八O]此佛名在藏文中位置見後。
[
八一]藏文此處有此佛名,漢文位置見前。
[
八二]藏文為南無實積歡喜藏佛。
[
八三]藏文此處有此佛名.漢文見後。
[
八四]藏文此處無此佛名
[
八五]在藏文中此佛名位置見前。
[
八六]牢強:藏文為堅固之義。
[
八七]大強:藏文為堅固之義。
[
八八]藏文中光指智光。
[
八九]漢文此處為南無常光幢佛,藏文為南無常光幡佛,并列刊出。
[
九○]燈:原文為登。
[
九一]燈:原文為登。
[
九二]優鉢羅華:夜間開放的蓮花。
[
九三]閦:音杵。
[
九四]藏文為中才指智
[
九五]漢文此處為南無大通光佛,藏文為南無大解脫光佛,并列刊出。
[
九六]衹:音其。
[
九七]原文為:具足大乘□,屬大正藏排版漏字,依藏文補上。
[
九八]清凈:原文為凈清,依藏文改正。
[
九九]無間:原文為間無,依藏文改正。
[
一OO]戒:原文為式,依藏文改正。
[
一O一]漢文此處為南無十億王明諸佛。
[
一O二]漢文此處為南無日轉光明王佛。
[
一O三]燈:原文為登。
[
一O四]嚴:藏文為莊嚴之義,以下佛菩薩名號中嚴義同此.不再一一列出。
[
一O五]漢文此處為南無難勝師子響佛。
[
一O六]依丁氏辭典,樓至佛,又謂盧至、樓由、盧遮等,譯曰愛樂、啼哭之義,賢劫千佛之最後佛也,今之執金剛神或名密跡金剛是也。
[
一O七]漢文此處漢文諸佛名「南無維衛佛.南無式王佛。南無隨葉佛。南無拘樓秦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藏文為「南無威光佛。南無尊勝佛。南無救一切佛。南無除邪性佛。南無金力佛」。依丁氏辭典.維衛佛,又謂毘婆沙、弗沙等名,七佛之首,譯曰勝觀種種觀種種見;隨葉佛,又謂毘舍浮等名,一切勝之義;拘樓秦佛,又謂拘留秦、拘留孫、迦羅鳩村大等名,七佛之四,譯曰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拘那含牟尼佛,又謂迦那伽牟尼等名,譯曰金寂、金仙人,賢劫第二佛,七佛之五。式王佛,未見注釋。
[
一O八]迦葉佛,藏文義為飲光佛,迦葉.音加設。
[
一O九]祇法藏佛,藏文為大法藏佛。祗:音其,有大之義。[一一O]皷:鼓之異體。
[
一一一]漢文此處為南無善見定自在王佛,藏文為南無勇行定力王佛,并列刊出。
[
一一二]聲:原文為散。
[
一一三]漢文此處為南無相覺自在佛.藏文為南無寶相王佛,并列刊出。
[
一一四]漢文此處諸佛名為「南無尸棄佛。南無毘舍浮佛。南無迦羅鳩村大佛。南無迦那含牟尼佛」,藏文為『南無具尊勝佛。南無救一切佛。南無除邪性佛。南無金能佛」。依丁氏辭典,尸棄佛,尸棄又謂式,勝及最上義亦有持髻和火等義。毘舍浮佛、迦羅鳩村大佛,見前注。迦那含牟尼佛,未見注釋。
[
一一五][一O八]
[
一一六]漢文此處為南無常滅佛,藏文為南無常寂佛,并列刊出。寂:寂靜之義。
[
一一七]藏文此處無此佛名
[
一一八]藏文此處為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
一 一九]三惡道:原文為四惡道。
[
一二O]常:藏文爲恆常安住。
[
一二一]藏文此處有南無華足佛。足即圓滿之義。原文見後。
[
一二二]此佛名在藏文中位置見前。
[
一二三]原文為南無目在通王佛.目:疑為自。
[
一二四]原文此處為南無目在通王佛,藏文為南無神變自在王佛,并列刊出。
[
一二五]藏文為南無上士佛。弗沙佛,見前注。
[
一二六]燈:原文為登。
[
一二七]藏文為南無四萬八千不動定光佛。
[
一二八]藏文為南無破一切障礙佛。
[
一二九]四十:原文為十四。
[
一三O]十二部經名釋:依丁氏辭典,據智度論三十三之說:一修多羅,此云契經,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也。契經者,尤言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二祗夜,譯作應頌,又作重頒,應於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即頌也。凡定字句之文體,謂為頒。三伽陀,譯作諷頌又作孤起頓。不依長行、宜作偈頌之句者。如法句經是也。四尼陀那,此譯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也。五伊帝目多,此譯本事。佛說弟子過去因緣之經文。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也。六闍多伽,此譯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也。七阿浮達摩,新云阿毘達磨,此譯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也。八阿波陀那.此譯譬喻。經中譬喻之處也。九優婆提捨,此譯論義。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也。+優陀那,此譯自說。無問者佛自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是也。十一毗佛略,此譯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之經文也。十二和伽羅,此譯授記。於菩薩授成佛之記之經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羅與祗夜及伽陀三者,為經文之體裁   餘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一三一]原文為:伊帝曰多伽,黃懺華的《佛學概論》中,音譯為伊帝目多伽,與本經譯音類似,故而釆用此種譯音。
[
一三二]原文為南無得大勢菩薩,依丁氏辭典.得大勢菩薩即大勢至菩薩。
[
一三三]藏文此處無此菩薩名。
[
一三四]藏文此處有南無勇精進菩薩。
[
一三五]藏文此處無此菩薩名。
[
一三六]宿:藏文為昔之義。
[
一三七]原文此處為南無無盡意菩薩,藏文此處為南無無盡慧菩薩,并列刊出。
[
一三八]原文此處為南無光英菩薩,藏文為南無光明菩薩,并列刊出。
[
一三九]原文此處為南無慧上菩薩。藏文此處為南無慧光明菩薩,并列刊出。
[
一四○]原文此處為南無實英菩薩,藏文為南無寶明菩薩,并列刊出。
[
一四一]製行:戒律之義。
[
一四二]辯:藏文為智慧辯才之義。
[
一四三]原文此處為南無常慘菩薩,藏文為南無常慈善薩,并列刊出。
[
一四四]原文此處為南無照明菩薩,藏文為南無上功德菩薩,并列刊出。
[
一四五]藏文此處無此菩薩名。薩陀波論菩薩,依丁氏辭典,即常啼菩薩。
[
一四六]眴:音瞬,眨眼之義。
[
一四七]原文此處為南無善眼菩薩,藏文為南無善根菩薩,并列刊出。
[
一四八][一二五]
[
一四九]原文此處為南無樂實菩薩,藏文為南無樂諦菩薩,并列刊出。諦,諦實之義。
[
一五○]藏文為南無得王位菩薩.
[
一五一]原文此處為南無奢提菩薩,藏文為南無無畏菩薩,并刊刊出。
[
一五二]睒:音閃,眨眼之義。
[
一五三]原文此處爲南無衣王自在菩薩,依藏文將衣改為醫。
[
一五四]原文此處為南無持一切菩薩,藏文為南無救一切菩薩,并列刊出。
[
一五五]藏文此處無此菩薩名,
[
一五六]藏文此處無此菩薩名。
[
一五七]原文為南無拘樓菩薩,依此處藏文為南無除邪見菩薩之義,拘樓應為拘樓秦。
[
一五八]釋摩男:釋迦族之義。
[
一五九]南無登王菩薩:藏文此處無此菩薩名。
[
一六O]藏文為南無寶熾燃菩薩。登:依藏文之義,同燈。
[
一六一]原文此處為南無寶造菩薩,藏文為南無寶作菩薩,并列刊出。作,造作之義。
[
一六二]原文此處為南無原嶮菩薩,藏文為南無清凈菩薩,并列刊出。嶮:音演,高峻之義。
[
一六三]原文此處為南無照味菩薩,藏文為南無智慧菩薩,并列刊出。
[
一六四]濡:音軟,柔軟之義。
[
一六五]原文此處為南無須那菩薩,藏文為南無布施菩薩,并列刊出。布施,梵音為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