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廬養氣2]文學之氣、書法之氣 ◎黃志煌
(三)文學之氣
論文學之「氣」,不由得要說到三國魏曹丕(187-226)〈典論.論文〉。文中有云:「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此乃標榜文人「才氣」(即作家個性及氣質)之可貴,實在無法勉強達到,即使是父母兄弟至親,也無法自由隨意轉移。書法何嘗不是如此!清朝錢泳(1759-1844)評論米芾、董其昌:「米元章、董思翁皆天資清妙,自少至老筆未嘗停,嘗立論臨古人書不必形似,此聰明人欺世語,不可以為訓也。吾人學歷既淺,見聞不多,而資性又復平常,求其形似尚不能,況不形似乎!」「求其形似」是臨摹學習的必備工夫,而後,「不形似」則意謂能獨闢蹊徑,而決定的重要關鍵係為書家天資之良窳。至於「以移子弟」則是史無前例,連書聖王羲之天縱資質,也是無法遺傳到愛子王獻之身上,即便是後代書家屬於父子檔、兄弟檔的仍然寥寥無幾。
北宋蘇轍(1039-1112)〈上樞密韓太尉書〉膾炙人口,思維超群宏觀。首段引孟子與司馬遷為例,云︰「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強調為文之道,端由養氣所致,如此始可氣充溢貌,動言見文涵蓋其中。
(黃篤生草書正氣歌)
南宋文天祥(1236-1283)服膺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於〈正氣歌序〉云:「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文天祥不惟研讀記誦《孟子》,尚且親身踐履,以浩然之正氣抗拒七種惡氣,其凜然正氣流芳百世,令人崇敬不已。此外,文天祥之前,於中國書法史上,歷代書論屢見讚譽顏真卿忠心耿直,義不屈服於李希烈的生命脅迫,也肯定柳公權機智勇敢向唐穆宗提出「筆諫」:「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歸納其因,正是在凸顯書家浩然正氣的人格特質,形塑此一書法核心價值。
註39文曰:「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几,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
清朝劉熙載評論歷代名家詩文,常繫念於「氣」字。於《文概》云︰「文以鍊神鍊氣為上半截事,以鍊字鍊句為下半截事。」強調鍊神鍊氣應當先於鍊字鍊句;又云︰「自〈典論論文〉以及韓柳俱重一『氣』字。余謂文氣當如〈樂記〉二語曰︰『剛氣不怒,柔氣不懾。』」此處係以真人實例說明;又云︰「文貴備四時之氣,然氣之純駁厚薄,尤須審辨。」契合古老天人合一的觀念;又云︰「文要與元氣相合,戒與盡氣相尋。翕聚、僨張,其大較矣。」此則回歸人世修養,足見劉熙載的文論極為重視「氣」,詩論中亦然。於《文概》云︰「言詩格者必及氣。或疑太鍊傷氣,非也。傷氣者,蓋鍊辭不鍊氣耳。」又云︰「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詩家泛言氣格,未是。」蓋劉熙載認為詩品即是人品的體現,云︰「詩品出於人品。人品悃款朴忠者最上,超然高舉、誅茅力耕者次之,送往勞來、從俗富貴者無譏焉。」由此可統言,在傳統思想之中,書法與文學高尚精進之道皆離不開「氣」與「人品」。
註43案︰「詩格」,劉熙載自己解釋︰「詩格,一為品格之格,如人之有智愚賢不肖也;一為格式之格,如人之有貧富貴賤也。」此處當以前者為主。
(渡頭紅葉如雨,石上長松自青)
(四)書法之氣
文論如是,書論也不遑多讓,但是每則書論的著眼角度不盡相同。唐朝孫過庭(648-703)評王羲之書法︰「志氣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能「志氣平和,不激不厲」,內在修養到家,自然能進入上乘化境,使觀賞者徘徊流連,咀嚼再三,不忍釋卷離去。宋朝黃庭堅(1045-1105)〈論子瞻書體〉云:「蜀人極不能書,而東坡獨以翰墨玅天下,蓋其天資所發耳。觀其少年字畫已無塵俗氣,那得老年不造微入玅也。」渠盛讚蘇軾「少年字畫已無塵俗氣」,不同流俗,因為黃庭堅一向主張「士大夫處事可以百為,唯不可以俗,俗便不可醫也。」畢竟字如其人,為人不可俗,字亦不可俗。
元朝陳繹曾(元統、至元年間)則留意不同環境條件因素對「氣」的影響,也提示「清、和、肅、壯、奇、麗、古、澹」八種「氣」,於《翰林要訣˙第十一變法˙氣》云:
清和肅壯,奇麗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淨,氣自然清;筆墨不滯,氣自然和;山水仙隱,氣自然肅;珍怪豪傑,氣自然奇;佳麗園池,氣自然麗;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閑適,氣自然澹。八種交相為用,變化又無窮矣。
此乃符合今日所謂「境教」(環境教育)的作用與效益,所以時下有書家(如高雄陳世憲)常於大庭廣眾之下揮毫表演時,會特地邀請音樂家搭配現場演奏,既可引發書家內在藝術能量,亦可營造和諧高雅的氣氛磁場,讓人陶醉其中。
註50:元,陳繹曾撰:《翰林要訣》,《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000年),案︰依作者行文語氣來看,疑缺「壯」等八字,《歷代書法論文選》缺;《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亦未見。註:「《翰林要訣》有「格致叢書本」、「美術叢書本」等,今以前者為底本,參校後者斷句排印。」
書論之中亦可知,書法之「氣」或與身份行業有關,或與個人書法美學觀點、涵養有關。明朝王世貞(1526-1590)於《藝苑卮言》云︰「唐文皇(唐太宗)以天下之力募法書,以取天下之才習書學,而不能脫人主面目。玄、徽亦然。智永不能脫僧氣,歐陽率更不能脫酸餡氣,旭、素、顏、柳、趙吳興不能脫俗氣,南晉、宋、齊之間可以脫矣。」王世貞富於收藏,精通鑑賞,言語不免流露幾許獨斷與霸氣。關於「俗氣」二字,明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引米芾之言云︰「吾書無王右軍一點俗氣。」然王世貞與董其昌所言「俗氣」立意與黃庭堅不同,筆者認為其意當指「習氣」,凡習書一段時間難免因好惡取捨而日漸形成個人風格。董其昌曾經解釋欲脫去「習氣」之難,云:「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的確習書先欲入帖,力求形體畢肖,深得其筆意,而後還要能夠出帖,盡脫其習氣,不受學習碑帖或師承枷鎖束縛,可是實踐時要克臻此一理想境界卻非容易之事。
清朝包世臣(1775-1855)撰文認為「爛漫、凋疏」為書法之二弊,改善之道在於練筆使「氣滿」,於《藝舟雙楫.答熙載九問》云︰「書之爛漫,由於力弱,筆不能攝墨,紙不能伏筆,任意出之,故爛漫之弊至幅后尤甚;凋疏由於氣怯,筆力盡於畫中,結法止於字內,衿心持之,故凋疏之態在幅首尤甚。汰之、避之,唯在練筆。筆中實則積成字、累成行、綴成幅,而氣皆滿,氣滿則二弊去矣。」包氏已經注意到如何使「氣怯」轉變成「氣滿」。劉熙載則揉合道家說法,予以比較,云:「學書通於學仙,鍊神最上,鍊氣次之,鍊形又次之。」分析其意涵,應是融入南朝齊王僧虔的《筆意贊》,王氏云:「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劉氏於「神、形」二字之外,又取法蘇軾書論加入「氣」。
(黃篤生行書 琴書常自樂)
清朝周星蓮(道光年間)詳盡論述,筆墨之間可以觀人氣象,有「喜氣、怒氣、嚴正之氣、英俊之氣、仙氣、豪傑之氣、名貴氣象」等,因為「字如其人」,書法是性情自然的流露與體現,於《臨池管見》可見:
古人謂喜氣畫蘭、怒氣畫竹,各有所宜。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王右軍、虞世南字體馨逸,舉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氣,即所謂喜氣也。徐季海善用渴筆,世狀其貌,如怒猊扶石、渴驥奔泉,即所謂怒氣也。褚登善、顏常山、柳諫議文章妙古今,忠義貫日月,其書嚴正之氣溢於楮墨。歐陽父子險勁秀拔,鷹隼摩空,英俊之氣咄咄逼人。李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坡老筆夾風濤,天真爛漫;米癡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二公書橫絕一時,是一種豪傑之氣。黃山谷清癯雅脫,古澹絕倫,超卓之中,寄托深遠,是名貴氣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朝朱和羹(約1795-1850)《臨池心解》云:「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將書法與人品的關係作連結,這即是傳統書學對書家根深蒂固的典型要求,儘管蘇軾嘗言︰「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不過,亦云;「以貌取人且猶不可,而況書乎!」渠也不認同以人廢字,此則符合現代美學觀點,將人品與藝術二者分開評論,以免扼殺書家專業的藝術成就。
清朝劉熙載(1813-1881)《書概》云:「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洋洋灑灑舉出十二種「氣」,皆為士人所唾棄。同朝張之屏(1866-?)《書法真詮.惡札第十三》也列舉六種惡態:「庸腐氣、寒酸氣、凶戾氣、塵土氣、欺世氣、媚世氣」,儘管二人所列舉者不同,然可合觀之,士人(讀書人)本應追求「士氣」─書卷氣。筆者認為若將其歸納簡言之,則為雅、俗之辨而已。
近代名書家曾熙(1861-1930)論書重視「氣與神」,於〈論隸書〉說︰「凡書之整散,在氣與神,求其形體,其次也。氣神不斂,雖日臨《史晨》,不過局蹙而已。倘氣函神充,雖則《褒斜》大字,亦嚴謹有度,所貴求之氣與神也。」此乃曾農髯學書經驗之談,擲地有聲。
未完待續
上一篇:[厚盦書畫]野渡無人舟自橫
琴書常自樂
以文會友
仙氣、雅氣、書卷氣
處處留香
@U@師公贈先父之對聯,也很適合逸竹先生:) 2016-01-16 20:30:02
逸竹先生的文章[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另有詳解,可一併閱讀:
http://mypaper.pchome.com.tw/ytjiang/post/1355325217
秋意盡 ...
http://mypaper.pchome.com.tw/cwah/post/131084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