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14 15:09:38nana

關懷【飛行日記】

飛行日記 OF SEP 19,2003


和大家期待放颱風假一樣,本來還肖想因為強烈颶風伊莎貝爾侵襲美國東部可以不用上班。不過這邪惡的想法並沒有成真。

當我們準時降落在華盛頓達拉斯機場,地勤人員和我們談起Baltimore、North Carolina、Maryland、Fairfax…還有其他一些連名字都記不住的地區的災情的時候,雖然在電視上看到他們損失慘重,但好像都和我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她提到的這些地方我沒去過幾個,更沒有親朋好友住在那裡,這些地名對我來說,只不過是高速公路看板上一個一個出口的名稱。

我對這些城市和住在那裡辛苦工作、建立家庭的人毫不瞭解,更談不上交集。

這讓我想到四年前921大地震的時候,我德國的同事發起「賑災到台灣」的這件事。

他們在辦公室放了一個大箱子,鼓勵大家捐出救濟物資。同事們非常熱情,大箱子的生意很好,但是看到飯店的肥皂、浴帽也出現在裡面,卻讓我有種摸不著邊際的奇怪與納悶。

我懷疑這些同事對台灣生活水準的瞭解究竟有多少?是不是在他們的眼中台灣貧窮到連肥皂也沒有,需要他們大老遠從飯店帶回來,再慷慨解囊捐出來幫助我們!更不瞭解浴帽和地震賑災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從不懷疑他們的好心和善意,但是善意的關懷,還是需要合適的表達,才能讓人感受到被關懷的溫馨。

每次地震、颱風、SARS等等天災人禍後回來上班的時候,總有些同事「熱心」關懷。

「你的家人地震後都還好吧?」「老天保佑每個人都很好,謝謝!」「那親戚、朋友呢?」「那物品呢?」……像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問候方式,我真的感受不到他的真心關懷,只看到他個人的好奇心,和隔岸觀火的看熱鬧心態。

這令我想到和同事Gelinda第一次碰面的情形。

當我知道她是從柏林來的之後,也曾經那樣自以為聰明地問她:「那妳是屬於東柏林還是西柏林呢?」Gelinda面無表情冷淡的答道:「現在早就沒有東德、西德之分了!」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我那時真的想知道Gelinda是那裡來的嗎?還是只想滿足自己在民主國家成長的優越感?

我和Gelinda初次見面,我不試著就她的個性、她的為人去瞭解她,就已經急著要替她貼上「東德、共產主義、貧窮」,或是「西德、資本主義、富裕」不同的標籤。

難怪當時Gelinda的回答是那麼冷淡、臉上毫無表情。現在我似乎也比較可以理解她那時隱藏在冷酷下的無奈心情。

如果只有自以為是的優越感,無限度的好奇心,而沒有將心比心的同理心,以及對不同成長背景、文化差異的尊重和考量的話…

關懷,也不過只是一種討人厭的騷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