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心瑜伽傳承簡介
「西藏心瑜伽」分外在練習的法門和內在的修持,是以兩種不同的傳承傳入西藏。實際的練習,或我們現在所謂的「瑜伽」,最先是由印度的那洛巴大師(Naropa, 1016-1110)傳授給西藏人。這些瑜伽練習形成「六修持」( 註:又稱「那洛六法」)這個古老傳統的一部分,西藏人稱爲‘身體的機械’(machine of the body)。
對他人敞開心胸之門,稱爲「自他交換」(tone-len),意思是「施與受」。這個修持法門牽涉到在一天當中的呼吸,以及思慮他人的特殊的方法,尤其當你從事瑜伽練習時,所必須採取的特殊方法。「自他交換」這個修法的傳承,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當時,這修法並未書寫記錄成文字,而是以口傳的方式延續下來,後來由印度偉大的聖哲阿底峽(Atisha, 982-1052)引入西藏。大約在傳入西藏一百年後,這修法首度由格西切喀瓦(Geshe Chekawa)書寫成冊,分成七個要點撰成『修心七要』。而麥可羅區格西所書寫的「西藏心瑜伽」是根據此著作為藍本。
到了宗喀巴時期,身體的練習已與呼吸的技巧融合在一起。宗喀巴在「The book of three Beliefs」的密續中,彙整出我們將學習的西藏心瑜伽動作。宗喀巴大師是第一世達賴喇嘛的老師,因此「西藏心瑜伽」的傳承就一路延續至今。
美國鑽石山大學便承此傳承,由第一位完成傳統西藏寺院二十年課程,拿到格魯派佛教博士的美國格西-麥可羅區,自發行「當和尚遇到鑽石」此本暢銷書後,即遵從師矚至亞利桑那州完成三年三個月又三天的深度閉關。閉關過程精進於禪修與完成「西藏心瑜伽」之撰寫,出關後2004同步發行中譯本,於台灣發行,引起熱烈迴響,普獲各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