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9 02:03:38多米尼

【回收筒】請準備好遇見紐約式浪漫

我以為,真正的曼哈頓-----就是那個位在曼哈頓島上,高樓林立,繁燈閃耀,有一堆高高翹著鼻子在街上走來走去的紐約客,常被電影取景的這個城市,還不及伍迪艾倫手下黑白色調的《曼哈頓》還迷人;迷人,我不用漂亮這個字眼,不管是電影還是城市本身應該用引人入勝來形容,而這個不愧是自稱離了曼哈頓就活不了的電影導演還是最瞭解曼哈頓的美,直到他抽離了色彩,剝除光怪陸離的霓虹、熙來攘往的第五大道,黑白色調的曼哈頓才顯露出她最深沉的本質,在黎明的微光下,人群消失了的街道,從黑與白的交界輪廓處靜靜地發出彷彿魔咒般最動人的內蘊。

要來談談我心目中最喜愛的大師伍迪艾倫和《曼哈頓》,其實心裡是有點戰戰兢兢的;簡單來說,《曼哈頓》是一部能滿足關於紐約(指曼哈頓)、紐約客、和伍迪艾倫所有浪漫幻想的電影,跟他其他作品比起來,這部大概只能算是小品級,也許還只是玩票性質,但卻完全流露濃濃的伍氏個人風采,容我大膽發出此言,我想《曼哈頓》可以作為一窺伍迪艾倫之堂奧的最佳入門電影,具備了你聽過伍式電影的一貫風格,從片頭一開始的自述「第一章,他深愛紐約市,將其過度地浪漫化…」,平常就聽聞伍老先生是多麼執迷於紐約的你馬上會拍桌子驚呼:完全沒錯!

從他最著名的知識份子式的焦慮、神經質的自吹自擂、在男女關係方面恆常猶疑不定的愛情觀、經典的內心獨白、和爵士樂,要緊的是,要練習習慣伍迪艾倫大量且喋喋不休的「高級知識份子」式的對話,這部也可說是最好的開始;然而,all above all,被伍老先生用得出神入化的蓋希文《藍色狂想曲》,和絕妙的黑白攝影,更是將這部本質是用犀利而辛辣的語調來探討愛情與婚姻關係的電影,反向地推向了浪漫的最極致,相信我,看完的時候你會不可思議地覺得感動。

《曼哈頓》是一部令人愉悅的電影,它具像化了曼哈頓所有的浪漫因子,從《曼哈頓》開始遇見另一種格調的浪漫(和《電子情書》、《慾望城市》不同的),從這個矮小又禿頭的伍迪艾倫身上遇見紐約式豐富而犀利的電影能量。




【回到現實】

其實這是我幫素人同擊電子報寫的一篇文章,順便拿來當做討論這部電影的一篇引言,不然我才不做這麼一件不自量力的事情----寫伍迪艾倫的電影;不過話說回來,《曼哈頓》的確是頭幾部我看的伍氏電影的其中一部,第一次看完那種妙不可言的興奮尚記憶猶新,有一種情況當人感到震懾、佩服得無以復加的境地叫做speechless,我呢,大概是看到從第一幕拍曼哈頓的高樓景象,配上伍迪艾倫的旁白和《藍色狂想曲》這一整組畫面sequence,整個人就呆掉了,真是從沒想到居然有人會想到要黑白色調來拍 (任何人都會想用五光十色來形容的) 曼哈頓啊!果然,這樣做更有韻味,更引人遐思,如果《電子情書》屬於童話式的浪漫,而《慾望城市》該歸屬於時尚的層級,那麼我想把《曼哈頓》稱做「知性的浪漫」,看看那舖滿落葉的街道、清晨時發出微光的橋、甚至是那群雅痞們吃飯餐廳裡的小桌、採購的雜貨店都那麼該死的迷人!

其實…伍迪艾倫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我的意思是,所有可以講的大概都已經登載在「典籍」當中了,尤其還像我這樣專談一部電影的,雖然伍迪先生著名的高深談話在這部裡面一點都不少,不過程度又不及其他部嚴肅電影,所以我這傢伙只能轉而談他的音樂與影像 (畢竟這部片名叫做曼哈頓),然而數不盡的…他的屬於紐約客的偏執、他的自卑與自戀、他的愛情與婚姻觀…天啊,今天跟朋友聊天時她說的好:伍迪艾倫有趣的地方就是他實在不畏於把自己的真實人生和想法搬上大銀幕,記得那時我看完《曼哈頓》沒多久就看了伍迪的一部近作《解構哈利》,後者雖然說是解構「哈利」,不過不需要伍迷來看就知道其實他是在解構自己,兩部有點重疊,不過《曼》片怎麼說無論如何都像伍迪生活的美化版吧!該怎麼說呢,(該怎麼說呢?當時我有看過正反兩極的評價,但我覺得《解構哈利》實在是太棒了),我只覺得一陣顫動,其實他一生中一直都在解構自己,到最後還堂而皇之好像作實驗般宣稱要剖開自己,而最後的結論…其實每次好像都差不多…這到底該說是他對自己的何種情結呢?

伍迪艾倫也許是另一種瘋狂而執迷的方法與態度來誠實面對自己的人,這是今天的聊天中我說的其中一句話,我實在沒辦法說太多了,讓更懂他的專家學者來說吧;我只能繼續看著該死又禿頭的伍先生繼續出任男主角,繼續在黑暗中等待著銀幕上讓我心領神會的那一刻。



200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