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3 16:03:40多米尼

浪漫主義之死



我已經放棄浪漫主義了。

Before Sunset最近終於在台灣上映,於是一大堆影評,幾乎就如預期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而且都是一片讚揚之詞,這其實是較出乎我意料之外;於是我仔細閱讀了幾篇,有些是鉅細靡遺地分析編劇過場與即興演出的精妙之處,有些則是純然抒懷之作;在我仔細地回想了電影細節以後,不得不贊同前者,Before Sunset的結構轉折安排的確叫人嘆服,演員彼此的默契演出也非常精彩,至於後者的影評呢,還是避免閱讀為妙。

一直到昨天和麥克聊過這部電影了以後,才發覺其實我好像失去了評判這部電影的立場,因為呢,我基本上已經否定了浪漫主義,即使是在兩年前我重看Before Sunrise的時候,也已經找不到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那種悸動了,反而覺得處處充滿了斧鑿的痕跡。說起來好像有點悲哀,但既然我已經對浪漫主義無動於衷,我也不覺得失去了什麼,就好像住在熱帶的人完全不能了解住溫帶寒帶的人為什麼喜歡晒太陽一樣,也因此,當我閱讀到翁健偉說什麼看不懂這部片子的人是麻瓜的時候,感到非常非常的生氣。

再加上,剛才突然看到686的MSN暱稱寫著: are u romantic or cynic? 不由得讓我心頭一震,也許這就是癥結所在吧!

(但我不知道這暱稱跟Before Sunset有沒有關係啦)

首先是席琳這個步入30的女人的轉變真是讓我駭然,說起來茱莉蝶兒真的很厲害,她將一個女人在情路上所歷經的種種挫折,及其對她造成的種種磨難,十年光陰在她身上所留下的痕跡等等,都淋漓盡致地展演出來,蝶兒將她自身經歷與這個角色結合,一方面對她感到非常佩服,另一方面也感到惋惜與恐懼,不曉得是不是因為身為同性,眼見時光的痕跡硬生生地烙印在一位青春美女臉上和身上,不禁讓人喟嘆美人遲暮,別說我太膚淺,我不是要故意略去歲月為女性帶來的自覺與成長,但是沒有俊男美女的愛情電影,還會得到我們如此大量的關注嗎?同此,蝶兒(一個年紀稍長的美女)能夠為這個角色注入這樣的深度,也真的是叫人讚服,只怕少有人能蝶兒這般自剖。

伊森霍克呢,嗯,他當然也老的好明顯,不過男人老總是不如女人來的叫人觸目驚心。

我真的很討厭電影中設定兩個人都各自已名花有主,在我看來,這就好比是每每出現在廉價心理測驗中叫人兩難的選項一般,使得兩個人不停地幻想彼此是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最大的缺憾,我實在無法不感到這兩個人,一個猴急,一個神經質;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結尾,我只能說好在他們倆人男的帥、女的俏,然而俊男美女的愛情,並不會比世間普通男女的就還要高級。

好像到了一個年齡,「愛情」就變成成人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我從來一直都非常愛看愛情電影,但也許,隨著我將「愛情至上論」給拋棄,也就越不能接受如此現實的愛情電影,也或許,我可能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論者,如果你自己的愛情已經是世上最好的一份了,其他「庸庸碌碌之輩」,大概也是看不上眼了,試想,都到了這個程度,還需要誰來為你剖析愛情嗎?

如果要回答686的問題,我可能既是多愁善感(巨蟹座的通病) 又無法自拔地尖酸刻薄。

補註就到此為止,不記得曾在哪裡讀到,覺得真是關於這兩部浪漫電影最好的註腳,有人說,若你不是在20歲左右的時候看Before Sunrise,那麼你將無法了解其中的浪漫與激情,而若你不是過了30歲看Before Sunset,那麼你將無法參透其中的悵惘。


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