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6 17:39:33我就是愛分享

手工藝材料-香包的典故大家知道嗎?

手工藝材料|黏土材料批發-語宸
圖片來源:手工藝材料黏土材料批發-語宸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在門前掛菖蒲、划龍舟,還要做香包喔!
記得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一定都會做香包~

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戴香包嗎?

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
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又稱為「香袋」、「香囊」,台語稱為香馨,也叫馨香。
製作的方法是: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香馨的外型,可隨縫製者喜好而加以變化。

         傳統香馨純為手工縫製,各種花果、禽鳥、八卦、葫蘆、十二生肖等形狀皆有,其中以虎、龍等具有避邪作用的生肖最受歡迎。現在則多為機器壓製,外型變化更多,甚至卡通人物造形都有。端午節在身上佩掛香包,同樣取其趨蟲避邪的作用。

早期台灣習俗中,新嫁娘嫁到夫家的第一個端午節,娘家得準備香馨,送到夫家,供夫家親友索取。當時家中有幼兒的父母,會四處打聽、索取,好不容易要來的香馨,都先放在衣櫥中,如此衣櫥就充滿了檀香味。等端午節一到,再拿出來給小孩佩戴。當時要索取虎形的香馨非常不容易,一般都以家中有男童者最容易要到。

資料來源:http://www.aerc.nhcue.edu.tw/4-0/teach93/s30/new_page_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