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7 01:50:15柏廬

來一曲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吧(下)

 
(一)
怎能忘記那些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瀰漫書房的日子?

去年四五月趕論文時,每逢週休二日時我總是坐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每天的開始就是拿出任何一個版本皆行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將它滑入唱盤,就從No1聽到No6,再從No6聽回No1。都聽完之後,再起身換另一個版本,然後週而復始。在那段歲月裡,我把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晨光音樂聽成夜曲,最後再聽成搖籃曲,這份革命情感不能或忘。

然而,巴哈無伴奏大提琴陪我走過的,也不全然都是苦讀的歲月,我曾在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的旋律中墜入愛河,也曾在相同的旋律中包紮自己的傷口。而今,聽它不用做心情熱身,只消樂音響起,我的心,只是一片柔;回首來時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
不知從哪時開始,收集各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演奏版本成了我生命中奇特的樂趣。有一天,我把它們請到書桌前拍照留念,才驚覺其數量之龐大:最年輕的是馬友友二十多歲時錄製的版本,最年長的是史塔克七十歲錄製的版本(事實上那已是他第五度灌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唱片了),最優雅的是傅尼葉版本,最經典最權威當然是卡薩爾斯版本,最佳音效則是羅斯托波維奇(此版本在法國一所教堂中錄製,皇皇堂音再加上教堂中特有的殘響,宛如天堂之音),最富爭議性的分別是麥斯基與王健版本,但是我好喜歡(特別是王健的版本)!對很多大提琴家來說,巴哈無伴奏是一輩子的追尋,一生當中,他們會灌錄不只一次的版本;不是以前拉的不好,而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這首曲子會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只想在當下留下內心最忠實的紀錄。


(三)
有朋友要我送他我手頭任何一個版本的巴哈無伴奏,「反正你還有這麼多片這個曲目的CD」他說,而我頭搖得像波浪鼓。「那借我總可以了吧!」他再說,我想了幾秒,還是搖頭。「很小氣耶你!」他忍不住罵出來,我微笑以對。

「對我來說,這幾部巴哈無伴奏就像我的寶貝孩子,我每天晚上都要對它們一一點名才能入睡。而我家教甚嚴,我的孩子不能在外面過夜。」我笑著對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