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7 03:35:30柏廬
漂浪青春(1)導演篇
回顧這個暑假的觀影歷程,林林總總有下列幾部:好萊塢大片「慾望城市」以及「黑暗騎士」,德語片「當櫻花盛開時」,法語片「紅氣球」(侯孝賢以巴黎為場景拍攝的外語片),愛爾蘭片「曾經。當愛是唯一」,國片「漂浪青春」。倘若問我哪一部最深得我心,我可以不假思索馬上就告訴你------是漂浪青春。
並非鄉土情懷或民族主義作祟,只因看完該片回到家後,我頻頻上網搜尋和這部片相關的任何訊息:影評、導演、演員、拍攝觀點與敘事手法等。近年來讓我在看完電影後如此頻頻回顧不忍離去只有兩部,分別是斷背山和色戒(恰巧都是李安的作品),而這部漂浪青春,導演是周美玲,看到這裡你可能皺眉:她是誰啊?若我問你有看過或聽過「刺青」這部電影嗎?想起來了吧!沒錯,漂浪青春是她繼刺青之後的最新最品,兩部作品完成的時間相差不到一年,其拍片的能量與效率讓柏林影展的工作人員驚豔不已(按:《刺青》曾獲得第五十七屆柏林影展最佳同志電影泰迪熊獎,《漂浪青春》入圍「58屆柏林國際影展」Panorama電影大觀單元)。
先來一段官方網站對這位新銳女導演的介紹:
周美玲,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既非電影學徒、也非學院出身,曾擔任過平面媒體記者。左手拍紀錄片、右手拍劇情片,入行十二年,拍攝過十四部紀錄片、三部劇情片,得獎紀錄洋洋灑灑,是台灣電影界公認的實力派人物。她視拍片為修行,為了實踐創作,大膽走向獨立製片之路。她將創作視為自己生命的出口,透過影像創作的述事方式與觀者溝通,並為觀者留下更多空間重新解讀,自由想像。
這段四平八穩、令人摸不著重點的介紹,只能讓我們稍稍了解她的出身背景(非科班出身)與拍片資歷。我曾看過她的一些媒體訪問稿,擷取幾句觸動我心的智慧語絮與你分享,周導曾這樣說:
「難道影展片不能拍得『好看』嗎?其實,只要影片擁有獨特的美學風格,拿獎並不困難,但票房卻是更大的挑戰。能引發思考的電影才是好電影,但除此之外,電影還要能讓人享受;如果只是要讓觀眾思考,不如丟一本哲學書給他們。」
她長期關注主流社會眼中的邊緣題材,例如同志、扮裝、傳統戲曲、原住民、青少年次文化等,題材多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底蘊。當時商務蓬勃的基隆港,來往的貨輪多,停泊的水手也多,性產業也隨之鼎盛,出生基隆的她,住家附近就是基隆有名的紅燈戶。別人鄙夷眼光下的風塵女子,透過日常生活的實際互動,成為她心目中親切而溫暖的大姐姐……。九二一大地震後前往南投拍紀錄片,所見的景象與所遇的人物,成為「刺青」這部作品的創作源頭。由上可知,真實生活中的人物與事件,不斷淬鍊她的創作思考,成為她構思劇情片的靈感來源。
周導拍片已有十二年,在其作品的十四部紀錄片與三部劇情片中,我只看過最富名氣的「刺青」和金穗獎短片「麥子不死」,因為看過的影片數量過少,所以我也說不上是她的影迷。去年在刺青還是院線片時,我和pao連袂去絕色影城一睹為快,看完之後我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並未就影片本身發表任何心得,因為影片的取材與拍攝手法或許不俗,但它所陳述的故事並沒有感動到我(周導請原諒我……….我只是就自己的真實感覺實話實說啦)。看完漂浪青春後,我必須說----它比刺青好看多了!!不同於刺青奇幻瑰麗的調性,漂浪青春平實流暢,誠懇自然。對我來說,這部片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走出了華人同志片一貫的題材,如:親情與愛情衝突的處境(李安的喜宴)、同志愛情的流離感與不確定感(王家衛的春光乍現)、社會規範下不得不然的的無奈(關錦鵬的藍宇)、少年同志面對自我認同時的壓抑與掙扎(易智言的藍色大門----最近和周杰倫合演不能說的秘密而紅透半邊天的氣質女星桂侖鎂,在這部初試啼聲的片子裡,飾演T的角色,非常有意思!)……漂浪青春觸及了「老年同志該何去何從」、「T對自己身體認同的處境」、「女同志在家族中的定位是否面臨雙重弱勢的困境」等等這些華人同志影片中從未處理過的題材,甚至還旁及在地文化(布袋戲)終究不敵俗豔文化(電子花車)的憂心 ……..因此我們可以說:「漂浪青春」是一部格局更大、人文關照與企圖心也更為開闊的電影,影評人說這是周導所有作品中「最成熟的一部」,真是貼切之至。
前幾天去台大誠品參加漂浪青春的座談會,周導真的就像報紙所說的,還像個大學生!齊耳的短髮,靦腆的微笑,全無時下新銳導演談起自己作品時的豪氣與鋒芒,她只是款款道出拍片時和這些新生代演員互動時的趣事,有點像是吐槽,但是語多激賞與鼓勵。看完刺青我並未成為她的影迷,但看完漂浪青春後,今後她拍的每一部作品只要有在院線上映,我都會以實際的觀影行動給予最有力的支持!
並非鄉土情懷或民族主義作祟,只因看完該片回到家後,我頻頻上網搜尋和這部片相關的任何訊息:影評、導演、演員、拍攝觀點與敘事手法等。近年來讓我在看完電影後如此頻頻回顧不忍離去只有兩部,分別是斷背山和色戒(恰巧都是李安的作品),而這部漂浪青春,導演是周美玲,看到這裡你可能皺眉:她是誰啊?若我問你有看過或聽過「刺青」這部電影嗎?想起來了吧!沒錯,漂浪青春是她繼刺青之後的最新最品,兩部作品完成的時間相差不到一年,其拍片的能量與效率讓柏林影展的工作人員驚豔不已(按:《刺青》曾獲得第五十七屆柏林影展最佳同志電影泰迪熊獎,《漂浪青春》入圍「58屆柏林國際影展」Panorama電影大觀單元)。
先來一段官方網站對這位新銳女導演的介紹:
周美玲,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既非電影學徒、也非學院出身,曾擔任過平面媒體記者。左手拍紀錄片、右手拍劇情片,入行十二年,拍攝過十四部紀錄片、三部劇情片,得獎紀錄洋洋灑灑,是台灣電影界公認的實力派人物。她視拍片為修行,為了實踐創作,大膽走向獨立製片之路。她將創作視為自己生命的出口,透過影像創作的述事方式與觀者溝通,並為觀者留下更多空間重新解讀,自由想像。
這段四平八穩、令人摸不著重點的介紹,只能讓我們稍稍了解她的出身背景(非科班出身)與拍片資歷。我曾看過她的一些媒體訪問稿,擷取幾句觸動我心的智慧語絮與你分享,周導曾這樣說:
「難道影展片不能拍得『好看』嗎?其實,只要影片擁有獨特的美學風格,拿獎並不困難,但票房卻是更大的挑戰。能引發思考的電影才是好電影,但除此之外,電影還要能讓人享受;如果只是要讓觀眾思考,不如丟一本哲學書給他們。」
她長期關注主流社會眼中的邊緣題材,例如同志、扮裝、傳統戲曲、原住民、青少年次文化等,題材多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底蘊。當時商務蓬勃的基隆港,來往的貨輪多,停泊的水手也多,性產業也隨之鼎盛,出生基隆的她,住家附近就是基隆有名的紅燈戶。別人鄙夷眼光下的風塵女子,透過日常生活的實際互動,成為她心目中親切而溫暖的大姐姐……。九二一大地震後前往南投拍紀錄片,所見的景象與所遇的人物,成為「刺青」這部作品的創作源頭。由上可知,真實生活中的人物與事件,不斷淬鍊她的創作思考,成為她構思劇情片的靈感來源。
周導拍片已有十二年,在其作品的十四部紀錄片與三部劇情片中,我只看過最富名氣的「刺青」和金穗獎短片「麥子不死」,因為看過的影片數量過少,所以我也說不上是她的影迷。去年在刺青還是院線片時,我和pao連袂去絕色影城一睹為快,看完之後我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並未就影片本身發表任何心得,因為影片的取材與拍攝手法或許不俗,但它所陳述的故事並沒有感動到我(周導請原諒我……….我只是就自己的真實感覺實話實說啦)。看完漂浪青春後,我必須說----它比刺青好看多了!!不同於刺青奇幻瑰麗的調性,漂浪青春平實流暢,誠懇自然。對我來說,這部片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走出了華人同志片一貫的題材,如:親情與愛情衝突的處境(李安的喜宴)、同志愛情的流離感與不確定感(王家衛的春光乍現)、社會規範下不得不然的的無奈(關錦鵬的藍宇)、少年同志面對自我認同時的壓抑與掙扎(易智言的藍色大門----最近和周杰倫合演不能說的秘密而紅透半邊天的氣質女星桂侖鎂,在這部初試啼聲的片子裡,飾演T的角色,非常有意思!)……漂浪青春觸及了「老年同志該何去何從」、「T對自己身體認同的處境」、「女同志在家族中的定位是否面臨雙重弱勢的困境」等等這些華人同志影片中從未處理過的題材,甚至還旁及在地文化(布袋戲)終究不敵俗豔文化(電子花車)的憂心 ……..因此我們可以說:「漂浪青春」是一部格局更大、人文關照與企圖心也更為開闊的電影,影評人說這是周導所有作品中「最成熟的一部」,真是貼切之至。
前幾天去台大誠品參加漂浪青春的座談會,周導真的就像報紙所說的,還像個大學生!齊耳的短髮,靦腆的微笑,全無時下新銳導演談起自己作品時的豪氣與鋒芒,她只是款款道出拍片時和這些新生代演員互動時的趣事,有點像是吐槽,但是語多激賞與鼓勵。看完刺青我並未成為她的影迷,但看完漂浪青春後,今後她拍的每一部作品只要有在院線上映,我都會以實際的觀影行動給予最有力的支持!
Jamie
2008-08-28 23:02:27
喂喂~下禮拜就要開學了,你不是又要忙了嗎?下一篇不會又要等超過一個月了吧~
Jamie
不會讓你等太久啦
瞧!我不就又po一篇新的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