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1 20:56:13逸蝶

湖口老街~老街

今天下班,繼續昨天未完成的行腳,遊走湖口老街的老街部份,也就是與天主堂同一排的那條老街。

老街留有吳家人的蹤跡。
與三元宮和天主堂同一邊的那半條老街,至今仍被稱作「吳半街」,當時吳家人有很多來這裡開店,由於都集中在這一半邊,所以就被叫作吳半街。
當初約有四戶吳家來到此地。
由於文獻上並無詳細的記載,而此地八、九十歲的老人家,在當時多還在襁褓的孩提階段,所以眾人對老街的建蓋時期,並沒有一致的答案。

根據林會承對湖口老街的調查資料顯示,動工的時間,應是從民國三年(大正三年)開始的。
在他的立面調查之中,曾說明整排老街並非同時期完成,似乎有分段建造的跡象。
因此推論,老街建蓋的日期,應是從民國三年到八年(大正三年到八年)不等,在此間分批分段完成的。
不過,至今老街上最多的居民是羅姓。
在清朝移墾時代,羅家即是老湖口的大地主,民初時候,四方商人多向羅家租地,隨即蓋屋開店,一家家的紅磚屋就這麼蓋起來,成就了這條老街。
當時被稱為「老街」的民街,現在位於湖口村境內,居民大都姓「葉」。

這條街上的民厝,多為一樓磚造平房,其中有兩間古厝,內外皆經雕琢,外牆上有白色書卷雕飾,內部橫樑上則有龍鳳木雕,外牆用較大型的清水磚堆砌而成,其雕樑燕尾相當華美。
論其建築式樣,顯得它的年代應該較現在的老街還要早,據說這裡以前住的是葉姓人家,曾出過教書人及本鄉文人葉漢卿,一處書香門第的搖籃,現在後代子孫則已經搬走。

至於「橫街」,則多數為姓「周」的人家,前文已介紹過。
靠近天主堂的這排屋舍,屋頂較為低矮,亭子腳也狹窄多了,大多是平樑柱式。

回頭看看湖口老街,長約三百公尺的街道,寬闊的亭子腳,顯示出特有的大方氣派。
剪黏、雕塑都是很花工夫的,現代人一般都不講究這些了,雕花色彩不退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的匠師,多將生石灰與黑糖一起攪拌,再加入松仁,就會持久不掉色。

至今在老街上,許多雕花部份早已脫落,但是曾經附著的顏色,仍隱約可見。

有人猜想,這些建築師傅到外地觀摩學習之後,再回到蓋老街的房子。
日據時期,許多日本建築師身受西洋教育,把西方建築風格帶到臺灣來。

本地的師父在耳濡目染之餘,也起而仿效,因而造成了屋身閩南式,而立面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潮。
華麗的老宅,真是美極了!
再回首湖口老街,多麼美麗的景致!

上一篇:湖口老街~橫街

下一篇:新竹麗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