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3 10:25:37dlkoefg

認知上規則的教導:先讓孩子知道什麼事不該做

面對孩子的行為,現代父母經常出現兩個極端,一是過度自由派,另一種是過度要求派。過度自由派的家長認為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很可愛,即使他亂發脾氣,或搶了別人的玩具。這類父母認為,這些行為是孩子發展上的必然現象,理應尊重,讓其自主發展。但是,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程度的紀律教導及社會化的引導。過度放任並不代表尊重小孩,而是父母沒有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該有的引導及約束角色牙齒痛

 

而過度要求派的家長則希望,孩子必須照父母所期望的方式表現,例如要有禮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甚至容易泛道德化,認為孩子理所當然該具備好品格,所以在行為上有許多的約束。這類家長認為自己的期待很合理,並以為自己講了一番大道理給孩子聽之後,孩子就能出現正向的行為。殊不知「講道理就有效」本身就是管教上的迷思,尤其是愈年幼的孩子,父母希望講完道理,孩子就能明白為什麼要守規矩的道理,進而做到,這是不切實際也不合理的期待,隱含著對幼兒理解能力以及對行為教導上的許多誤解牙痛原因

 

父母需要釐清一個觀念,在零到六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扮演照顧者、玩伴,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是: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扮演關鍵的引導者與教導者。每個社會對何謂恰當的行為有一定的期待,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在滿足自己個人需求的過程中,又能夠符合社會的期待,但這些規則不是孩子理所當然就應該知道,而是父母要教、孩子要學,才能獲得的。

 

年幼的孩子經驗不足,出現了成人覺得不該發生的行為時,很多時候是因為小孩根本不知道這是不應該做的事,所以規則的說明和教導很重要。如果沒有教導,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就處罰他,則是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孩子往往不是故意違反規則,而是因為他不知道這件事不能做照CT

 

例如小小孩看到別人的東西很喜歡也很想要,就隨手拿走了。做這件事時,他心裡不會想到「我偷東西」,他想的是「我喜歡,所以我拿走」。如果父母在這時給予非常嚴厲的斥責與處罰,指責他偷東西是不對的,過度道德化的結果,年幼的孩子除了感受到恐懼,可能仍然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