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9 12:54:15阿國

交大教職員 「異常」不健康?

報載前些日子交大連續有三位認真負責的教授因為「過勞死」而突然過世,校方因而於今年三月委託新竹地區的東元醫院進行教職員健檢,結果相當地嚇人。由於健檢結果「異常」的比例相當地高,使得該校教職員人心惶惶,擔心自己的健康真的亮起了紅燈。平心而論,依照該報導的相關內容,這樣的檢驗結果並不十分令人驚訝,但也似乎並無必要自己嚇自己,在生活中平白無故種下重重的陰影。

首先,該健檢並非「普檢」,而是有二百三十五名教職員志願性地接受健檢,這些人在流行病學上被稱為所謂的「自我選擇群體」(self-selected group),並不一定能代表全體交大教職員的健康情況。也許該校某些教職員已有參加定期的健檢活動,所以就覺得沒有必要再受一次皮肉之苦了;當然也有可能某些人實在太忙了,沒辦法抽空配合該校所辦裡的健檢活動也說不一定。新聞標題訂為「交大教職員『異常』不健康」,實有以偏蓋全之嫌。

所謂的「疾病篩檢」,就是利用一些較不具侵入性的方法,在一群看起來似乎健康的一群人中,迅速而簡便地鑑別出可能有病和可能沒病的人。正因為如此,疾病篩檢的正確性,仍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端視該受檢群體的一般健康情況、篩檢工具的精密度、操作人員所受的訓練、檢體(血液、尿液與輕易取得的一些細胞,如子宮頸表面刮取的細胞等)儲存運送的過程與實驗室的檢驗品質等等因素而定。在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以「偽陽性率」和「偽陰性率」的概念來評估某項疾病篩檢的正確性。在受檢的一群人裡,被驗出可能有疾病(陽性)的人中其實並未患有該病者的比率,就是「偽陽性率」(false positive);同樣地,在該受檢的人群中,被驗出結果是可能沒病(陰性)的人中,然而卻是有病的人所佔的比例就是「偽陰性率」(false negative)。如果某種疾病的公共衛生重要性高、預後不佳,並且早期治療的效果卓著,我們便會用比較寬鬆的界定標準來做判斷,就算是最小的可能性也不放過,但也因此造就了很多「偽陽性」的個案了。東元醫院為交大教職員所辦理的健檢,就有可能是發生了這樣的情況。

其實所謂的「診斷」,有許多層次:最高層次的是病理學或細胞學的診斷,準確度最高(但不一定能實行,因為侵入性高);其次是臨床診斷,就是以臨床表徵、症狀,輔以實驗室的快速檢驗來做診斷;最不準確的就是一般的疾病篩檢了。然而這三個層次的診斷卻是無一可以偏廢的,正因為接受疾病篩檢的人,通常都是外表健康無病的(就算是真的有病,症狀也十分不明顯),所以做出不準確診斷的機率當然就高出許多。但如果某種篩檢方法能夠找到多數潛在的某種嚴重疾病,這種方法就有存在的價值,不是嗎?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偽陽性」的發生,的確也會對當事人帶來許多無謂的困擾與壓力。這部分就要靠醫生的詳細解釋與良好的醫病溝通,才能讓不安與惶恐降到最低,就算是真的確診為嚴重的疾病(如癌症),也能夠及早面對,迅速做出積極的處理,防微杜漸,讓國家社會的整體損失降到最低。

2002.08.20 中國時報
交大教職員 「異常」不健康
陳權欣/竹市報導

國立交通大學今年三月委託東元醫院進行教職員健檢,日前報告出爐,總共二百三十五名受檢人當中,癌症篩檢異常人數高達十九人;女教職員做乳房超音波檢查,異常率竟高達檢查人數的四十%,這項數據公佈後,學校老師職員們心情沈重。

交通大學今年春節期間,有三位教授突然過世,年紀都不大,但都是自我要求嚴格,教學認真深受學生愛戴的教授。三位教授的不幸事件發生後,校長張俊彥特別寫了一封信給全校教職員,希望同仁們多注意身體,多運動最好不抽菸少喝酒,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交大今年三月舉行的教職員體檢活動,總共有二百三十五人參加,日前體檢報告出爐,其中一半人體重過重;血壓過高四十一人;尿酸過高者三十七人;三酸甘油脂過高異常者四十三人,膽固醇過高者高達六十三人。

這項體檢報告出爐後,引起震驚,除了有十九位癌症篩檢異常外,女教職員做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異常人數更高達三十二人,異常率佔女性檢查人數的四十%。

由於這是三位教授過世後所做的體檢,這種數據讓大家看了心驚。甚至懷疑數據是否搞錯了。交大衛生保健組主任牛玉珍說,她了解大家心中的顧慮,還特別拜託醫院,對檢查出來有異常的同事,做進一步解說,所謂的異常並不是一定有問題。去年替交大做教職員健檢的新竹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黃明德說,健康檢查是希望能夠早期發現問題,進行治療,但所謂的「異常」不一定就是有問題,發現腫瘤也有很多是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