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9 18:51:04阿國

解讀「平均死亡年齡」

[我的評論在新聞的下方]

內政部:去年死亡14萬餘人 平均69.7歲
2009-05-23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內政部最新統計,97年死亡人數計14萬3594人,較96年增加2.3%,死亡者平均年齡69.7歲,較96年增加0.5歲。

內政部說,死亡者平均年齡69.7歲,較96年增加0.5歲,呈逐年上升現象,其中,男性為67.8歲,較女性的72.8歲少5歲。

死亡人數中,以75至89歲者死亡人數5萬9180人占41.21%最多,60至74歲者3萬5595人占24.79%次之,45至59歲者有2萬3713人占16.51%居第三。

若按縣市別分,以台北市死亡者平均年齡73.07歲最高,金門縣73.02歲次之,澎湖縣72.69歲居第三;台東縣67.72歲、台北縣67.78歲、花蓮縣及台中縣同為67.96歲較低。

從粗死亡率來看,內政部說,依據去年美國人口資料局公布的世界人口資料顯示,台灣粗死亡率為千分之6.24,較已開發國家的千分之10及開發中國家的千分之8為低。

與主要國家比較,較德國的千分之10,英國及日本的千分之9,美國、法國及泰國的千分之8為低;較新加坡及南韓的千分之5為高。

[我的評論]

其實這樣的比較意義不大,因為死亡者的平均年齡受很多複雜的因素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人口的年齡結構。試想:我們想要做兩國的死亡率情況比較,而其實這兩國各方面都很近似(例如說台灣跟南韓),但若是某國年輕的人口多,平均的死亡年齡當然就會比另一人口結構較老化的國家低,所以並不一定客觀。還是用生命表(life table)中的各年齡層的死亡機率估計出來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來做比較比較,才能夠看出各國的社會、經濟、醫療、公衛、社福等發展的大致情況。簡單地說,預期壽命就是當年出生的小貝比們以當時的各年齡層死亡機率來「預演」他們一生中的死亡情況後,最後的平均數。而長期來看,人類的各方面情況都在持續改善中,所以這些在起跑線上的剛出生小貝比都應該會比我們估算的預期壽命要長壽的(除非發生像九二一大地震的那種天災、戰爭或是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像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有些國家的成人四分之一有愛滋病-)。

例如說文章的第四段,說台北市的平均死亡年齡最高、第二名是金門縣,而最低的是花蓮縣與台中縣,就只是部分反映出這些地方的人口健康、醫療等狀況而已,實際應用的意義不大。前幾名的不是社會整體狀況較佳、較富有的縣市,就是人口結構老化的窮縣,所以這個「領先群」是有點失真的。

台灣的粗死亡率比先進國家低,也只是反映出年齡結構不同而已,因此也沒什麼好高興的。

另外,其實就個人層面來看,「活著」不一定就是好事,要是大半輩子臥病在床或是抑鬱以終,生活品質可想而知。所以有時以「健康活著的預期年數」來衡量一個國家人口的一般健康狀況,也是個不錯的指標。

阿國
Jimmy 2009-07-29 00:51:27

唉, 想到過去幾年, AMR的paper也唸了數十篇.

還有哪裡有上百萬筆的資料? 我們也可以來coauthor一下. ^^

Jimmy 2009-06-03 00:45:52

今天新聞有報導台大經濟系一位林副教授獲得國科會年青研究學者獎, 因為他有一篇AER的論文(經濟領域頂尖期刊), 研究B型肝炎母親是否為導致新生兒男女比例失調的主因, 值得你這位專家去看一下, 搞不好發現他不怎麼傑出了. ^^

版主回應
阿上面再上面那一篇「性別比例失衡」就是剛好在講這件事情啊!我們真是有默契呀!呵呵~~ 2009-06-03 02: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