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8 18:40:39DJ

Burning / バーニング / 燃燒烈愛


      



     



*
*
*
2018.7.6


 

這部電影(中譯:燃燒烈愛)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19831月發表於文學雜誌上的短編作品「納屋を焼く」。

 

前半場的氛圍沉悶得快讓人窒息,幾乎沒什麼台詞,導演透過運鏡細說男主角-宗秀(劉亞仁飾)所處的生活窘境、面對的現實生活,勾勒出宗秀的人格特質中所隱藏的不安、躁動思緒。宗秀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卻不知該從何下筆。

 

宗秀因緣際會認識的女主角-海美(姜鍾淑飾)看似開朗卻對現實無力、對未來茫然、有些虛榮。

 

海美在旅行中認識的班(史蒂芬分元飾),友善、文雅、多金、哀怒不形於色、神秘。

 

班的生活,有車、有房、不乏同等層級的朋友,但到底他的職業是什麼? 富二代? 創業家?  無人知 。當文學系畢業的宗秀回答他想當作家時,班不僅顯現出很亮的神采、也對宗秀想當作家一事相當感興趣,甚至去買了宗秀喜歡的作家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的書。但當他三番兩次問宗秀 :你有想好要寫什麼小說嗎?後,知道宗秀還沒有想好寫作題裁、甚至覺得他連提筆也沒有的情況下,免不了有些失落。

 

海美看似開心跟大家分享非洲之旅的見聞、趣事,但在那美好旅程及分享之後呢? 她有為了自己做了什麼改變嗎? ……並沒有,最終還是選擇依附多金的班~她依舊徬徨,希望可以在這個世界消失。

 

雖然物質不能衡量一切,但除了物質之外,三人彼此間的價值觀、想法等在在都顯現出階級差異性,唯一相同的是,三人彼此間,都希望可以在對方身上找到慰藉、可以突破現狀的契機。

 

宗秀及海美追求不一樣,卻有同樣總是強說愁、任由自己墮落、停滯的惰性沒有為了自己勇敢地跨出去做一絲改變。

 

班幾番兩次對宗秀提到溫室,每兩個月就會燒掉一間溫室,而溫室的寓意倒底為何? 是放有栽種植物的溫室呢? 還是走不出溫室的人呢?

他到底有多麼不滿足現狀才會想去燒了溫室呢? 或許他不滿自己的是過度安定、無任何目標的平淡生活。

 

最後一幕,下雪天,宗秀與班在溫室旁碰面,到底是誰先約誰的呢? 因為找不到海美,宗秀滿心憤怒,在刺殺班之後,為掩滅證據脫光全身,雖訝然於結局,但宗秀那抖顫的身軀、無畏的背影卻充滿張力與一種奇妙的美感。

 

嘆息、同情宗秀最後所做的決定同時,不禁也想,到底宗秀是為海美報仇? 還是要消滅那本不該存在的階級化差異? 還是憤怒自己的無能為力?

 

李滄東導演陳述的手法看似懸疑推理,卻又不是,給了一些社會、自省課題之外,還有很多詸 所以看完本片後,我也是問號一堆,哈,運鏡及氛圍的掌握蠻棒的。若是日本導演的話,又會是什麼樣的風景與詮釋呢?

 

原著: 「納屋を焼く」,這裡的『納屋』指的是存放東西的小屋或有棚的小倉庫,而溫室指的是greenhouse。日文中也有『溫室』,意思跟中文的溫室是一樣的。

 

本片,不知是否較容易取景關係,若是劇本改成『溫室』的話,那是否代表編劇及導演本身其實就是要把主角設計為『溫室的花朵』呢? 這小地方的改編,讓我覺得好奇,也覺得蠻有意思的。如果鏡頭出現的是跟原著作者所描述一樣的小屋時,又會讓人有什麼不同感受呢?

 

 

 

村上春樹「納屋を焼く」原著中的一段:

「世の中にはいっぱい納屋があって、それらがみんな僕に焼かれるのを待っているような気がするんです。海辺にぽつんと建った納屋やら、たんぼのまん中に建った納屋やら・・・とにかくいろんな納屋です。十五分もあれば綺麗に燃えつきちゃうんです。まるでそもそも最初からそんなもの存在もしなかったみたいにね。

誰も悲しみゃしません。ただー消えちゃうんです。ぷつんってね」

 

這個世上有很多棚屋,它們似乎都在等待我去起一把火。有位在海邊、有立於田中央的總之有各式各樣的棚屋。只要15分鐘,它們就可以像從未存在過似的,完完全全地被燒成灰燼。誰也不會為其感到悲傷,只不過消失而已。啪的一聲就消失了(譯文: by DJ)

 

 

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威廉福克納 1897.9.25~1962.7.6)

美國小說家/詩人/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或許他的作品不好翻譯,在台灣甚少有他的作品中譯本,有些可惜 @@

 

■原以為是日本電影,約遲到10分鐘,進場後才知道是韓國電影。將幾千字的短篇小說改編,擴充出更多現代人所面對的現實樣貌,雖悲情,卻有一種暗黑魅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