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製造者

「是真的……媽咪,媽咪…這是我的故事,這是我父親的犧牲,這是他給我的禮物,我們第一名,要帶坦克回家了,我們贏了!」約書亞‧歐雷菲卻~電影「美麗人生」

【苦中作樂】

著名的存在主義治療師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E.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一書中曾經分享了一段話:「試著培養幽默感,試著以幽默的眼光觀察事物----這是精研生活藝術時必學的一招。人世間儘管處處有痛苦,卻仍有可能讓生活的藝術付諸實現,即便在集中營裏亦然。」這段話不僅是治療師法蘭克的生活寫照,同時也寫實地刻劃了男主角蓋多‧歐雷菲卻如何面對生活的困境,以及協助自己5歲的兒子苦中作樂。

當治療師法蘭克在集中營裏生活時,他提到一種貧弱的歡娛----「捉蝨大典」。目的是為了能有一夜好眠,於是在就寢前捉蝨子,否則一遇到空襲警報或是沒熄燈,那一整夜就別想睡個好覺。就算能好好捉蝨子,光著身子站在寒氣逼人、天花板上結滿冰柱的茅舍,根本是毫無樂趣可言。這不過是種消極的快樂,而叔本華說是「苦中作樂」(freedom from suffering)。

【無窮的希望】

影片中的蓋多以一種遊戲人生的態度來面對生活,為了接近心儀的女子桃拉,於是假冒羅馬來的督學,到學校大談所謂的「優秀人種論」,結果卻成了人體展示秀,把老師及學生們都搞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直到法西斯政府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更嚴密的管理,蓋多一家人於是都鋃鐺入獄,男人、女人、老人各分處於不同的營舍。

蓋多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不被外在生活的困境所打擊,不斷地想出新的花招,一會兒說是為了給約書亞過生日的驚奇之旅,一會兒又說是要得到1000分,就能夠得到大獎,一台真正的坦克,而不再只是玩具坦克。

就在這苦難的人生中,蓋多尋隙保護自己的兒子,也傳達對妻子的情意,不管是藉機透過廣播訴說衷情,或是藉著當侍者服務那些集中營軍官,因而有機會可以播放音樂給桃拉聽時,他都甘冒危險去進行。似乎傳達出一種存在即希望,就能貢獻自己一點力量,為這悲苦的生活平添一份希望不遠的意念。彷彿就在一霎時之間,所有的苦可以化為烏有,只因內心中有無窮希望,不斷驅策自己為所愛的人犧牲一切。

或許這也多虧他的朋友提到叔本華說過意志力可以勝過一切,因此蓋多運用意志力吸引桃拉的注意、驅走對著鐵箱吠的狗兒(當時約書亞藏身於鐵箱中)。最後臨終前,為了不讓兒子傷感,一副丑角樣的走路,為博兒子繼續生存及開心,他都保持樂觀,儼然是一位希望製造者。生活是苦,執著是苦,換個想法過生活,雖苦亦樂。

基督教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思索苦難的議題時,他相信我們因對未來有渴望,所以才不願意相信世界就是這個爛樣子。因此他分享:「但是我們還是對未來有渴望。這世界也許充滿環境物污染、戰爭、犯罪、貪婪,然而心中還是以為世界應該不只是這個樣子。我們在世界上遇見的美麗與歡笑都是代表對未來的憧憬。」一種有希望的人生,過起來是否會比較幸福呢?




ps: 本文寫給陽明大學「山腰電影院」

上一篇:陰陽變

下一篇:真相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