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就是弱勢孩子的媽
工業區環繞,保長國小的家長以藍領居多,家庭功能比起其他學校更需要協助。「10個孩子中就有6個來自弱勢家庭,至少1位需要社工介入」,保長國小校長周德銘說,這些高風險家庭的孩子若學校沒有接住他們,回家根本沒有人照顧、甚至也沒有飯吃。李凱莉也說,家長多忙於工作,沒有額外時間、心力照顧孩子日常生活,也不怎麼積極出席孩子活動、家長日,「缺乏情感支持,這些家庭的孩子很難看見自己的好脫毛。」
因此,放學後李凱莉樂於扮演媽媽的角色,善用志工、課輔等機會將這些孩子留下來。李凱莉談到,藉著整潔、活動等理由,請這些孩子留下來幫忙,或是留在教室陪這些孩子做功課,幫這些孩子多訂一個便當。他希望這些孩子有人陪、有事做,從中看見自己的好,願意肯定自己然後更努力幼稚園。
深耕品格 學生變得自主、自律、自信
身為校友,李凱莉認為「品格」是過去保長的老師們給他最珍貴的禮物,也是現階段小孩子最重要的學習課題。憑著一股傳承的信念,當校長周德銘接觸到「自我領導力課程」時,李凱莉與學校同仁一股腦的參與課程改變。
自我領導力課程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潛能」,將史蒂芬.柯維提出的成功人士7個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己知彼、統合綜效、不斷更新)融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裡。例如讓孩子自己去訂定自己一個禮拜要背熟多少九九乘法表,再自己訂出每天的目標,完成可以怎麼慶祝、獎勵自己。透過這個過程讓孩子能夠養成生活自律、學習自主的習慣。
而她也在成績單中融入學生自評的機制,讓最容易落入刻板定義的成績單,除了成績、教師評語,還增設了「加號」與「三角形」欄位,「學生寫下自己表現好的地方、還可以努力的方向、打算實踐的方法」。李凱莉強調,自評不是「加號」與「負號」,因為打成績的目的是知道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可以調整,每一次都是為下次更好做準備全片幅。
當孩子逐漸發展出自主能力,自信也隨之而生。每月慶生會、兒童節慶祝都是孩子們討論出的構想。他說明,孩子們會討論優先順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投票選出共同最喜歡的方式,甚至能夠自己達成共識,不需要老師幫忙。
課程引起的效應不只在學校,孩子還會把好習慣帶回家中。李凱莉舉例,班上有位女同學回家後教弟弟理清自己的目標、訂定實踐方針,達成目標後姐姐還會給弟弟小禮物;也有學生主動跟媽媽說即使只有一下下也不能在教室旁邊打球,要到球場才可以。孩子的行為展現了課程功效,讓家長驚訝也讓李凱莉感到欣慰,「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還是堅持做對的事」已然扎根在孩子們的生命裡。
「我希望能夠給孩子們一顆善良的心」,對於未來,李凱莉坦言自己從沒想過要退休,想一直投入在這個最喜歡的校園裡,即便之後退休了,也想借間教室繼續教課後班。把心力全部投注在保長的孩子身上,已婚的李凱莉把學生視如己出,認為孩子不用自己生,流露著滿足的神情,笑說這些孩子們的笑容是他生命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