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8 09:21:50Dirty Talk

對麥田捕手說髒話

麥田出版社出版的麥田捕手 大概是我看過最好的翻譯版本 封面設計簡潔大方 文字也相當傳神地把HOLDEN的自言自語翻譯出來 非常的酷 

最早知道這本書應該是以前有個司迪麥廣告是蔡燦得演的 理面的字卡說她最喜歡的書就是麥田捕手 所以我就去找來看了

有一次在中正運動中心游泳 聽到兩個小五小六的小男生對話 一個說他去買了這個版本的麥田捕手 因為他的書腰 有一句髒話"他媽的這世界"

我看書會有時候會因為譯者就決定要不要看這本書 像梁永安大哥 張定綺大姐翻譯的書 幾乎都能在兩秒鐘決買不買(或者借不借)
這本書的譯者有兩個 一個還是這本書的編輯祈怡瑋 但另外一個人施咸榮是誰呢 我像魔術師的帽子把整本書 翻來覆去也沒有掉出來這個人的介紹

應該是對岸那邊的人吧
一GOOGLE果然是 而且還是大有來頭的人 
這本書書腰標榜是唯一合法授權繁體中文版權 但這樣作實在太粗魯了 不然就不要用大陸譯者 用了還遮遮掩掩的 

這點非常非常的差勁 想要出來賺 又想拿貞節牌坊 這算甚麼呢? 



Dirty Talk 2011-11-28 09:26:23

嚴肅與通俗兼容
 施咸榮翻譯思想的敏銳性,還表現在他對待西方通俗文化上面。對外開放以後,我國翻譯界曾有不少人,認為只能譯介西方有定論的古典名著,根本看不起並公開排斥外國通俗文學,直至1979年冬,發生過一位外國文學老前輩因看到出版偵探小說《尼羅河上的慘案》而向高層領導寫信「告狀」的事件。對此,施咸榮完全不以為然。他認為,隨著西方社會商業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加強,人們閱讀的形式和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通俗文學正是適應這種變化的文學體裁,其中固然有低劣媚俗之作,但也不乏健康、反映現實的佳作,在西方讀者中有很大市場,因此不能一概排斥。
 基於這個認識,他態度鮮明地為《譯林》雜誌介紹英美通俗文學出謀劃策;為《光明日報》出版社主編《當代英美通俗文學叢書》;還為漓江出版社主編上千萬字的《外國俗文庫》。
 1988年他去美國做訪問學者前曾告訴我,他想去多搜集一些資料,計劃寫一部《美國通俗文化史》。可惜他過早辭世,此事竟成了他未竟的一樁心願。

Dirty Talk 2011-11-28 09:25:53

1963年出版後,由於是內部發行,加上這部作品的價值那時尚未被人所知,因此影響不大。直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該書得以公開發行以後,才真正受到關注乃至益發受寵。經受長期禁錮,特別是曾被「文革」中的「否定一切」毒害過的年輕一代,對傳統也產生過懷疑,他們從閱讀這本書當中,仿佛獲得了某種宣泄的機會。儘管有疑問、有爭論,但對許多讀者的思想都有所觸動。正如有的評論文章說,對美國青年那股思潮的演變趨勢,讀後至少有一種警示的作用。記得1983年施咸榮在蘇州開會,有次我問他為甚麼想起譯這本書,他說,戰後年輕人反叛思想是股世界性潮流,中國也會受影響,翻譯這本書,就是希望中國讀者有批判地看待這種社會現象。歷史證明施咸榮翻譯這本書是成功的,這當中即使存在甚麼偶然的因素,都難以否定當年他翻譯眼光的敏銳性。
顯現成熟理性軌跡
 如果說施咸榮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多少還帶有試探的成分,那麼,翻譯荒誕派戲劇《等待果陀》,那就顯示他在譯介西方現代派作品上,有了更多理性的考慮。
 和《麥田裡的守望者》情況一樣,《等待果陀》一書也是改革開放以後才引人注目的。在那個年代,曾經飽受著左思潮的毒害,特別是經歷了「文革」造成的破壞的人們,迫切地等待和期望撥亂反正。這部作品正好適應了讀者求變的心理。讀者對「果陀」,可以有種種遐想,也會有很多期盼,而這種追求,無異就是一種開拓一種動力,促使人們去著力改革,加快開放。所以,它不僅對戲劇改革起了推動作用,而且在促進思想解放上也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後來北京、上海出現一批先鋒舞台劇,就是這種思想解放的結果。施咸榮沒有留下甚麼材料解釋他翻譯《等待果陀》的動機,但僅從他那麼早就能選擇翻譯眼光是值得稱許的。

Dirty Talk 2011-11-28 09:25:00

《麥田裏的守望者》內部發行
 六十年代初期,要求少數出版社翻譯出版西方重要著作內部發行。因這批書封面均為黃色,後通稱「黃皮書」。施咸榮也承擔了選擇翻譯「黃皮書」的任務。他平時很注意學習,經常上北京圖書館借書看書,對英美當代的社會和文化情況比較了解。儘管1962年我國還處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一般人對美國的認識,大多仍停留在「紙老虎」的印象,但施咸榮似乎預感到,中西方文化隔絕的狀態是不可能持久的,有必要讓領導和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真實的美國。
 於是他首先選擇翻譯當時美國很有影響的小說《麥田裏的守望者》。它描寫美國一批有反叛思想的年輕人,厭惡舊的傳統,對現實格格不入,對未來又缺乏信心,於是出現了各種反叛、出格的行為。選擇翻譯這樣的作品,這在當時是需要些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