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結束前的親子遊(五)---十三行博物館常設展
從關渡開往十三行博物館的路上,睿睿抱著FIFI跟涵涵睡著了,停好車,這小子像裝了雷達一樣,不用叫,自動驚醒,神采奕奕:『媽~你猜,為什麼要叫十三行博物館?』睿媽:『因為以前這邊有間學校,老師叫小朋友寫作業每個字都要抄十三行,現在把這些可憐小朋友寫的作業拿出來展覽,所以叫做十三行博物館,你進去也要罰寫名字十三行才能出來。』睿睿哈哈大笑:『亂講,我告訴你,是以前有十三家商行在這裡開店,所以在這裡發現的遺址,就叫做十三行啦!』睿媽:『你又沒去過,你又知道了?還不是亂講的。』睿睿:『真的啦!我同學跟我說的。』
這裡的建築很有特色,看館外告示,曾得過台灣建築獎首獎、遠東建築獎首獎,據說建築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但外頭實在太熱了,母子倆沒爬上去看個究竟就溜進展區吹冷氣啦!
這是一個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走到櫃台蓋天下雜誌微笑319印章,順便要掏錢買門票,志工們笑著說:「免費的,不用門票。」一樓左邊展廳展示著『美麗的果子-排灣琉璃工藝文創設計特展』,賣座國片『海角七號』中曾經提到這個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的貴族飾品,也有文字說明琉璃珠的製作過程,睿睿對這些珠子興趣不大,抱著涵涵走馬看花,冷不防轉頭叮嚀:『家裡已經很多串珠的珠珠,你不會想要回家自己做這個吧?』
說到DIY,特展室旁邊有間考古體驗室,每天上、下午各一場體驗課程,有陶土勞作、模擬文化層、分辨人體骨骼特徵等課程,我們來得太晚,下午的課程剛結束,只好看了看教具跟其他人的作品,睿睿:『沒關係,下次再來,快點先看十三行啦!』
十三行常設展區,一進去是一架飛機模型,螢幕播放發現十三行遺址的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順著動線往二樓前進,樓梯間展現了考古學中泥土形成的文化層,睿睿站在前面仔細的閱讀,一一比對,頻頻發問,問得睿媽招架不住,後悔沒找多點人來,預約專人導覽,只好跟他說,回家上網查。
博物館用考古場景、蠟像、出土物、影片等方式,分「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介紹十三行人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相片中的人獸形玉玦是中土的物品,可見當時已經有貿易往來。
這是十三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人面陶罐」。人面陶罐在口緣、足部的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學者推測可能為祭祀用途。
另外還有劇場式展廳,利用蠟像、燈光、音效、旁白展現十三行人的生活,當旁白講到:『下午四點,忙碌了一天的十三行人,回到家裡,一起吃晚餐……』睿媽忍不住脫口而出:『蛤?四點?我都還沒下班耶!十三行人會不會過得太舒服了點?不公平。』睿睿:『為什麼我四點下課要去安親班?更不公平。』
走到一半,睿媽想起來:『睿睿,今天我們都沒幫涵涵拍照耶,這樣涵涵就沒有到此一遊照了啦!』幸好睿媽的糊塗症狀減輕,還記得幫涵涵照相。
最後走到頂樓的時光空橋,可以透視底下的考古探坑,兩旁的透明落地窗,也可遠眺淡海、觀音山,很棒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