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特展三星堆文化---器皿什物(一)
陶瓶形杯~夾砂灰侈口圓唇,束頸,圓肩,直腹,平底,肩部裝飾有8個放射狀分佈的橢圓形孔,乍見之下,還以為是石器。瓶形杯是三星堆文化時期很流行的一種飲酒器,數量豐富,形式多樣。
陶高領罐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陶器之一,出土數量眾多,是一種盛水或盛酒的容器。
看到這個『豆』,想起黃湘陽老師在國學導讀中,講禮記的內容,也想起上文字學那年,查說文解字一筆一劃跟著畫甲骨文的暑假作業,回來特地上網查了『豆』的甲骨文跟金文長什麼樣子,用小畫家寫出來,在中原文化中,「豆」始見於新石器時代,如龍山文化區的黑陶豆,商周時代的陶豆是最常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皿。豆專門用來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皿。《周禮˙天官˙醢(ㄏㄞˇ)人》:「醢人,掌四豆之實」所謂的豆實就是諸種肉醬、肉汁、醬菜、即今日的菜盤。
陶高柄豆~是金沙遺址早期的典型器物之一,同樣是承襲三星堆文化而來。器身呈杯狀,高柄如燈,座呈喇叭狀,中空,因此不能作為盛器使用,可能為尖底的器底或為祭祀用品。這個『豆』的外型,跟中原文化的不同,可能是另外一種用途,也可能是變體吧?!也或許,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中各自璀璨,或有交流,物品形制有同有異,也不必硬拿來對比,但這中間,確實饒富趣味。
陶盉(ㄏㄜˊ)~三星堆早期的陶盉器身較修長,足較粗,較晚期的體矮胖,足較細,且有實心足尖。陶盉是一種溫酒器,說明當時農業已相當繁榮,有剩餘糧食用於釀酒。
陶尖底盞~為夾砂陶,內側黑褐色,外側黃褐色,局部黑色。圓唇,圓弧壁,內底平緩,底中部略呈漏斗狀凸,外底呈在錐狀,猜測是飲酒器具的一種。
陶尖底杯~是金沙遺址的典型器物之一,是當時極普遍的日常用器,特點是底部為尖底或ㄕ是小平底,不能直接放於地上,用於盛酒、水等液體。
陶小平底罐。
金沙遺址出土了多件大型陶甕,大陶甕的出土,表示當時可能有豐富的物品,才需要這麼大的陶器來儲藏,也說明金沙人可能有大型的陶窯,才能燒出這麼大的陶器。貼在玻璃上細看,好像可以看見陶器的毛細孔,還在呼吸似的,不知道數千年前,古蜀人拿它藏了什麼物品,是米嗎?還是醃辣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