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0 00:23:18葉子

鉅亨看世界─超通膨風暴

1920 年代的德國,正歷經著所謂的超通膨,那時候德國馬克,有如脫韁野馬般不受控。威瑪共和政府也許能將德國的債務消除,不過代價是國民的儲蓄,而且,那個年代產生的重大影響,並沒有隨著時代久遠而煙消雲散,而是內化到今日德國人民的心中,烙印於德國史冊。

《明鏡週刊》報導,在這次的經濟衰退中,德國常被指責不肯如華府般大舉採行寬鬆貨幣政策,但德國的顧慮也是其來有自,於經濟體中大量注入流動性,通膨是必然的副作用,一不小心弄巧成拙,超通膨的恐懼終將復辟。

歷史上總是有幾個改變爾後風貌的轉捩點,對德國人民來說, 1920 年代的超通膨無疑位列其中。

而那時親眼目睹通膨情勢的記者 Eugeni Xammar,見證了德國金融金融體系的傾頹、眼見馬克挫低到一個一文不值的境地。

Xammar 在 1923 年 2 月時的報導中指出:「當時電車票、牛肉、糖、培根、戲院門票、報紙、剪髮費、學費每週都會上漲。也因此,每個人都不知道錢的價值什麼時候會蕩然無存,活在一種無止境的恐懼中,成天除了吃喝買賣不做他想。」

Xammar 繼續說道:「當時人們口中談論的只有美元、馬克、物價。」

每天每天,新聞從業人員傳回超通膨的最新消息。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展開時,1美元約換4.20馬克,然後馬克幣值便一路走貶,到了1922年時便如同自由落體般直線下落。

到了 1923 年 11 月時, 1 美元兌 4.2 兆馬克。

不久以後,由於缺乏黃金,德國政府發行了地產馬克,以房地產確保了貨幣的價值。

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算是今日回過頭來,當時的很多事情看來依舊不可思議。

拿一個舉家遷至美國的家庭為例,當他們在漢堡的港口準備渡海時,發現賣屋換得的現金還不能夠讓他們上船。一個人得一次點兩杯咖啡,咖啡也要價達 5000馬克。若問為何不一杯喝玩再點一杯?因為當你喝玩這杯咖啡,要再點時會發現,咖啡價格已然上揚。

一對情侶準備好數百萬馬克,準備要去看場戲,卻發現票價已然來到數十億馬克。

在通膨情勢最熾時,通膨率破萬,要知道,那時還沒有發明計算機。

有少數人對此還能夠發揮黑色幽默,作家 Klaus Mann 就毫不掩飾地說:「看著世界脫軌真是動人心魄,金錢的價值已經被神遺棄了。」

其胞弟 Golo Mann 則對於發生的事該如何界定心生疑慮,他說:「貨幣的下滑,就像是發生第二次革命一樣,第一次指的是戰爭及其餘波。通膨使信心被擊垮,由恐懼及憤世忌俗替代。」他問:「還有什麼是可以相信的?」

的確,當時已經沒有什麼是安全的,對威瑪共和的信心,隨著秩序的崩解漸漸遠離。人們也不知道未來在哪,多數人的畢生積蓄瓦解,但是政府卻竟然能夠解決其債務問題,是當時人們心中的大問號。

超通膨帶來的創痛,在德國人心中劃下了一條深深的傷口。德國人現在依舊心有餘悸,因此經濟學家對於經濟穩定的執著,遠勝於其他國家。

超通膨情勢成了一場大災難;但,有沒有可能這個災難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該怎麼做?

問題的種子早在多年前就已種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在人力及物力上耗了 1600 億馬克,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龐大數字。要對抗這樣的債務,政府只能用非傳統手法籌資。

1914 年 8 月 4 日,正是德國向俄國宣戰的三天後,同時,也是變更德國貨幣市場的一天。

那時德國立法通過,馬克不需要再透過黃金本位來擔保其價值,說明在戰時這麼作是必須的。換句話說,德國打算大印鈔票來為戰爭買單。

於是市面上的貨幣量暴增, 1913 年時只有約 130億馬克在市面上流通,戰後已經增至 600 億馬克。但不幸的是,這仍不足以支撐德國的開支。

經濟學家 Karl Helfferich 在 1915 年時指出,在那種情況下,要應付戰爭的開支只能借貸並債留子孫。

德國開始向自己的人民發債,不斷的發行公債,總計達 1000 億馬克。剛開始時,認為戰爭勝利在望的人民,不假思索的購入債券,於是德國的債務由 50 億馬克飆至 1560 億馬克。

社會學家 Eduard Bernsteon 當時曾警告,大印鈔票將影響購買力,並導致通膨。不過他與一些經濟學家的聲音仍被埋沒…於是,德國的債務依舊飆升,但是物資的數量卻不斷下滑。

太多的資金及少少的貨物,只會形成一種可能:通膨。

就算德國設定穀物及煤的價格上限,也起不了什麼大作用。想像在洪水來臨時不疏通偏築大壩,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更慘烈的災害而已。

雖然威瑪共和並未破產,不過它的信用已經破產了。通膨在人民身上形成缺陷,這將導致可怕的後果。

諷刺的是,剛開始貨幣的貶值對經濟體形成了刺激效用。由於無論是兌美元、英鎊、法國馬克皆便宜,使得德國出口一年勁揚 20%, 1922 年時失業率也不到 1%,實質薪資亦大幅上揚。

德國戰後的成長更是驚人,英美雖然控制住貨幣匯率,不過卻有 20% 的人口丟了工作。威瑪共和採取不一樣的手法,大印馬克來刺激經濟,確保工作機會。雖然說批評德國政府導致通膨不盡公平,不過德國政府並沒有大力嘗試要控制通膨也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德國政府正在玩火,這從後來發生的事情可以輕易得到印證。

一戰後的賠款,也對德國形成重壓, 1320 億馬克是對於德國的懲罰。這個負擔雖然沉重,但是德國也還撐得過去。

真正重擊德國工業的是法國。戰時飽受欺侮德國人欺侮的法國,選擇展開報復,派軍控制德國重要的魯爾工業區,使德國難以取得煤礦等許多資源。

這逼得德國不得不向外尋求能源,更加速其外匯儲備的耗盡,而外匯儲備又是當時德國的必須。

同時間,許許多多的德國人過著慘不忍睹的生活,貧窮兩字是最好的註解。衛生條件也變得相當差,孩童因為營養不足而得佝僂病,肺結核更是如流感般四處流竄。

在一條有 200 戶人家的街上,有 42 戶患肺結核,情況之差可見一斑。這也造成了德國人的仇外心理,街上服務業開始不願服務法國人、德國人看到法國人也會別過頭去。

不過,德國馬克的貶值是從 1922 年就開始了,在法國佔領魯爾工業區前。通膨像是個寄生蟲,不停的吸食德國血脈,最後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廣大的怪物。

馬克的暴跌難以找出一個能量化的成因,就像經濟學中常見的案例一樣,預期心理扮演了關鍵角色。若非對馬克信心的全面崩解,其幣值也不會落入於壁紙般的田地。

信心崩毀的跡象顯而易見,因為外國投資人一夕之間撤離德國貨幣市場,隨意大量拋售德國國債。

信心在 1922 年 6 月 22 日時,隨著德國外長 Walter Rathenau 被極右派人士暗殺而摧毀,最後一點點的經濟回穩希望也灰飛煙滅。

隔天夏天,馬克直線下墜,身為貨幣的三大功能蕩然無存,既無法成為數學單位,也不是一個付款形式,更別提想要作為價值的保證品。

歷史學家是怎麼說的:馬克早在 1922 年就已死去。

貨幣價值全面崩解,人們提著背包領薪水,去看病醫生也拒受馬克,寧願收取培根。可笑的是,物資卻不再短缺,因為人們付不起天價。

唯一還能保有價值的物品,則是鑽石、古董、鋼琴、藝術品等,若你擁有了外國貨幣,則可以過得如同帝王一般。

通膨摧毀的不只是物價機制,連帶使得社會脫序。人們如同沒有沒有明天般的活著,街上到處可見脫衣舞俱樂部及酒吧,古柯鹼交易橫行。

德國社會如同溺水之人,因此當 1923 年發行地產馬克時,便緊緊的抓住這根浮木,相信其價值存在。地產馬克背後當然沒有足夠的資產背書,試想誰會在那當下賣出土地換現金,不過恐慌太久的德國人選擇相信,也正是這樣的預期心理,逐步讓德國經濟回穩。

超通膨平息後,有贏家也有輸家,輸家就是那些抱著公債的人。 1924 年之後,許多中產階級只能從零開始。贏家則是那些欠款人,如德國政府,或是那些借貸買房的人。

德國的貧富經過了大幅度的重新分配…

事實上,很多事情若有做到,可以避免超通膨的發生。其一,德國應該要有一個更強而有力的組織,來與協約國斡旋,取得更好的條件;而法國也應該更敏感一點,明白德國困境會帶來的後果。其二,協約國應該更快決定賠償金額的數目。

由於上述因子皆不存在,德國便陷入了全面性的金融混亂。而希特勒在通膨的暴亂以啤酒館政變崛起,也就不足為奇。

Xammar 曾訪問過希特勒,當時希特勒表示,德國的問題在於物價過高,因此承諾將物價降低,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將商家(多由猶太人所有)收歸國有。

希特勒還說,期待在這樣的國營商店中看到奇蹟。對此, Xammar 毫不掩飾地說,他真是我見過最蠢的人了。

那時 Xammar 還不明白,往後人們對希特勒的評價將大不相同…

(陳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