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北歐不止神話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 Idar Kreutzer的話:「這樣的審視讓我驚訝,北歐經驗中竟有如此趣味和特點。」
瑞典、挪威、丹麥和芬蘭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現在被人視為少數倖存於當前經濟危機的贏家,從早先處理金融危機的優秀經驗、到鼓勵女性在職場充分發揮的特色,北歐模式如同 1980 年代日本經驗或 1960 年代德國經驗一般,成功傲視全球。
日本與德國在聚光燈之下有自己的挑戰要面對,北歐國家也不例外,其中包括「怎麼將北歐模式輸出到其他地區」的質疑。但最近英國石油(BP)在 6月 25 日宣佈聘任易利信(Ericsson)執行長 Carl-Henric Svanberg 擔任總裁,成為第 3 位入主英國大型企業的北歐籍主管,這充分展示了北歐人與北歐經驗的實力。
另外一位北歐總裁是芬蘭出身的 Jorma Ollila,他在任職諾基亞(Nokia)期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將一家陷入虧損的芬蘭地方企業轉變成全球手機製造業霸主;現在他主掌英荷殼牌能源集團。
這位北歐地區最出色的經理者表示,北歐模式讓全球體系有可能找到改革自己的出路。他說:「資本主義的未來是甚麼?答案是必須設法解決資本主義的問題─而北歐在這一點上做得不錯。」
究竟北歐模式是什麼,有許多實際的爭論。Jorma Ollila 引述了一本學術研究著作《北歐模式:斯堪地那維亞從 1945 年起》(The Nordic Model):作者是出身北歐的歷史學家 Mary Hilson,她研究北歐五國的政治與官僚制度,發現所謂北歐式的資本主義,即以堅實的社會安全保護與平等主義作基礎,開放迎接全球化。
挪威歷史學家、諾貝爾獎委員會前任主席 Francis Sejersted 則談論「民主的資本主義」,也就是在政治參與和企業決策當中具有高度的平等。
芬蘭另一家大型企業、升降機製造商 Kone 的行政主管 Matti Alahuhta 表示,缺乏廣大的內需市場讓北歐自然必須對全世界敞開大門。「芬蘭是個很小的國家,市場非常小,所以我們很難不擁抱海外。」
Kone 公司就在亞洲和美國開拓市場、逐步擴張,15 年諾基亞也是以同樣的理由進攻國際手機市場,其他優秀的北歐企業還包括瑞典專業軸承生產商 SKF、瑞典農機工具品牌 Husqvarna。
不過,所有北歐國家都很清楚擁抱全球化的風險和副作用,因此著手進行配套政策減輕問題。Idar Kreutzer 稱之為「個人安全網」─「當個人因企業或社會的利益需求而受到傷害,就應照顧這些受害個人。」例如北歐造紙及紙漿產業最後被迫關廠,但工作者還是能轉移過度到新科技。
由於奠定的深刻基礎是平等,使得北歐經驗不容易輸出到其他地區。Matti Alahuhta 指出,當 Kone 在 1990 年代進軍英國時,想說服英國員工接受非科層官僚的北歐企業組織,相當困難。「平等的文化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也是把我們公司緊密結合的黏膠。」
主管的給薪也反映了同樣的平等文化。許多北歐公司給資深主管的薪水遠低於國際水準,這是出於縮小薪資鴻溝─最高所得與最低所得之間差距─的考量。Anne Breiby 是挪威數家企業的非常務董事,她表示:「多數北歐國家的薪資差距都很小。所有人都上同樣的學校接受教育,這裡沒有實際的能力分班。」
北歐所得最豐厚的是瑞典主管,但薪資也僅有德國同業的 1/3,而挪威的薪資水準是北歐最低,根據顧問公司資料,通常挪威主管的年薪在 300 萬至 400 萬挪威克朗,大約是 48 萬美元。
而企業組織扁平,讓基層員工有權力直接接觸高級主管,身為大保險公司執行長的 Idar Kreutzer 表示:「員工可以來敲我辦公室的大門,不需預約,因為大家都覺得對公司有責任,而我也希望獲取未經修飾的事實真相。」
他已經提到了另一個重點:在公司治理策略中,員工的參與極為重要。許多北歐企業的董事會都有員工的身影,因為工會的關係;但近幾年勞資雙方的關係已經相當成熟,企業得以進行大規模重整或聯合營運。
丹麥釀酒商 Carlsberg 的資深主管 Jorgen Buhl Rasmussen 表示:「我認為現在勞資雙方互相有更多理解,衝突變少了,而今要在景氣大好時增加聘雇、景氣不佳時進行修正也比較容易。」
Anne Breiby 舉例表示,如果公司獲得的訂單下滑 30%,經理者和員工可以討論,是否減少同等百分比的工作量,或有 60% 的工作可採半日工作的方式進行。「管理者和勞工之間的討論更加成熟,雙方是一起解決問題。」
瑞典皇家科技研究機構的經濟學研究員 Pontus Braunerhjelm 表示,北歐企業的成功在於他們的非正式管理風格反而造就競爭優勢,但隨著企業橫跨國界,如諾基亞或易利信將觸角延伸到其他國家,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管理方式。
「在其他文化中長大的人,可能認為這缺乏精確性,例如是誰負擔責任?指派的命令到底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
也有人質疑北歐式資本主義是否真有聲稱的這麼獨特。歐洲智庫、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機構主管 Fredrick Erixon 表示,「北歐的商業模式在整個歐洲並沒有多特別。」
但北歐國家更關心自己的經濟問題、而非是否輸出北歐經驗。例如瑞典現在就面臨必須調降關稅壁壘、放鬆勞動市場的彈性等議題,自 2006 年起,中間偏右的瑞典政府就承受來自其他國家的壓力,因為瑞典的貿易稅負,高達全歐之最。
北歐經濟傳統上非常依賴大型企業,因此在中小企業這一塊相當貧瘠;但缺乏中小企業的活力,將減少就業機會的產生。另一方面,寬厚的社會福利安全網雖然從下撐托了北歐資本主義,但卻因人口逐步老化,開支逐漸沉重,移民增加,也造成原本高度的社會共識和文化同質性逐漸改變。
研究員 Pontus Braunerhjelm 表示,「北歐經驗也有幾個弱點,而且現在正承受全球化進行『壓力測試』。」
經濟數據顯示,北歐經濟體在某些項目上表現優於一般,但某些情況下又較糟糕,例如北歐製造業裁員的規模跟其他國家一樣兇,讓瑞典和芬蘭的失業率已經攀上 9% 以上。
經濟學家預估,瑞典經濟今年恐怕會衰退 6%,因為瑞典官方剛公布的第 2季 GDP數字顯示,跟英國衰退 5.6% 的成績不相上下。
北歐國家過去有成功戰勝區域金融危機的佳績,但這樣的成就現在萌生隱憂,因為瑞典金融業大量曝險在東北歐波羅的海國家。然而,北歐國家仍然在 1990 年代發生的金融危機中獲得經驗,這次並沒有重回貿易保護、沒有採取貿然莽撞的決策。
Jorma Ollila 指出,他希望政治人物現在能拒斥自私,「我對歐洲有很多期望,希望大家不只是為自己好,而把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整體。」
經濟危機下,更應彰顯這樣的態度,不過儘管其他國家羨慕這種模式,也很難一體適用,因為這深深植基在北歐的傳統文化中。
一位北歐頂尖企業家表示:「這是受良好教育、小而平等的國家經驗,不容易推展到全球其他地區。所以雖然外國人很欣賞,但若想採納,必須要相當的技巧。」
(林佳萱)
上一篇:鉅亨看世界─跳躍的四絃琴
下一篇:鉅亨看世界─剪開鐵幕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