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6 22:45:40葉子

鉅亨看世界-乾一杯海水!

鉅亨網
2008 / 03 / 26 星期三 18:00
隨著全球儲水量日漸短缺,這個位於澳洲炎熱西海岸邊的這個城市伯斯 (Perth)正在全力準備海水淡化(desalination)的計劃。

就在2006年尾,伯斯誕生了一個價值達 3.6億美元的海水淡化廠,每分鐘可從印度洋吸取約 5萬加侖的海水,然後透過特殊裝置將鹽分離,再產生 25000加侖的可飲用水,足夠這個城市 1/5的用水量。

不過其實幾十年來,評論人士認為海水淡化廠事倍功半,除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包括汙染嚴重的煤炭之外,代價也比開發其他的水資源來得更高昂。目前一些較為成功的海水淡化廠大概也只有中東地區才有,主要因為這裡的國家有豐富的能源,而且又有錢。

伯斯的這座工廠考慮到了環境與財務上的問題,目前以風力來當成能源使用,除了可以減少許多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最嚴格環保標準之外,也能達到營運成本降低的目的。

儘管這意味著用戶的水費可能將提高了,不過官方認為這個計畫相當成功,甚至有意再斥資8.75億美元設立第二座海水淡化廠,一旦開始營運,伯斯市將可以享用 1/3的海水資源,更可以減少雨水儲蓄水庫的負擔。

在不久之前,伯斯市的供水企業 Water Corp.首席執行長Jim Gill1u曾表示,「海水淡化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是現在水資源真的不夠了。」

伯斯市的海水淡化計劃,誕生在這個天然資源面臨嚴峻挑戰的時刻。如同石油的命運一樣,水資源需求在全球一些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如中、印正在不斷增加。根據國際水管理研究機構(IWMI)統計,全球已經有 1/5的人口,也就是超過12億人生活在供水嚴重不足的地區。

由於氣候型態改變導致了降雨量的變化,許多國家包括澳洲的部分地區、美國西南部、印度和西歐等降雨量比往年少了 10%左右,而球又積極推動耗水量最大的農業之發展,以因應糧食和可替代能源的需求。

《Wall Street Journal》 指出,世界上約有75家主要的海水淡化計劃,目前也皆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包括設置在美國聖地牙哥北部一座價值 3億美元的海水淡化設施,雖然美國並不歡迎大規模的海水淡化計劃,不過當地官員和私人投資者正努力在其他州如德州、麻州等地設立工廠。

在澳洲一些大城市裡的海水淡化工廠正逐漸增加,其中規模最大的位於墨爾本 (Melbourne)附近,產值大約25億美元。其他像西班牙、印度等,也都有小型的相關設施,英國政府正計劃延著泰晤士河打造價值 4億美元的海水淡化工廠。

不過雖然以海水淡化的風潮漸熱,但有不少環保人士擔心這些設施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特別為那些採用廉價煤碳做為動力原料的工廠。根據估計,大型的海水淡化廠每年要消耗的電力,遠超過 35000戶人家的一年使用量。

在去年 6月,國際環保組織 (WWF)發佈最新報告質疑海水淡化,指出可能「誤導公共議題、政策與資金的未來走向。」們還是期盼城市可以考慮其他的解決方式,例如回收水資源。

不過報告裡也指出只要達到某些標準,有些地方是適合海水淡化廠建立的,如果硬要建立的話,澳洲的伯斯市將為一個很好的參考典範。

「澳洲伯斯市將成為先進國家發展海水淡化的模範地,每個人都把這看成是未來的發展之路。」休士頓的一位企業顧問Tom Pankratz表示。

雖然其他的設施可能無法像澳洲伯斯市一樣使用再生能源,不過他們都在努力解決氣體排放的問題,包括在倫敦與雪梨興建的工廠。

身處沙漠環繞的伯斯,正成為鐵礦石和其他貴重商品的周轉中心,根據估計每個星期來到伯斯市旅遊的家庭約為每周 750戶,目前當地人口數已經超過 130萬。不過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暖化而導致降雨量下降,在1980年代每年流入水庫的降水不到3000億公升;到1990年左右更下降至少於1500億公升。

當時,有一位名為Gill的61歲澳洲人,也是一位自學而成的氣候變遷專家,擁有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加入澳洲的國營水企業 Water Corp.之後並研究了許多資料後發現澳洲現存水量的嚴重不足。在2001年,伯斯市遇到一次史上最嚴重的乾旱,水庫水量只剩不到 25%,官方甚至恐懼將會水源枯竭。

而 Water Corp.開始嚴格限制居民後院的每周兩次的固定灑水,甚至還倉皇地從南極洲運來冰山進行融化取水。

當然,官方也開始考慮採取海水淡化,Gill先生的工程師在此之前已經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並且做出了可行性結論,只是原本預估要2020年才用得著。

Gill先生回憶起當初的研究過程,最初的研究分析費用高得離譜。據美國一家顧問公司的水資源專家David Lloyd Owen表示,即使是最便宜的海水淡化費用也比採用傳統的供水方式要貴 8倍,而且每立方米只能分解出5%的可用水。

不過在德國和其他地方的海水淡化專家告知他還有最新的技術出現之後,Gill改變了心意。而且他也注意到其他的水資源更加昂貴,這讓海水淡化的發展更有了希望。

目前,最新型的設備是反滲透裝置,包括對通過一特殊隔膜對滲入的海水進行高壓處理,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能源來施壓,讓水從分隔膜中滲透出來。近年來,工程師已經對開發出更好的隔膜,進行比從前更有效的分離。

到了2003年,Gill先生一直在試著改變人民的質疑態度,家庭用戶擔心水費會越來越高,因為當時已經上漲了 12%,且環境保護人士也警告,不斷去除海水的鹽分,將會使附近的海灣變成一個巨大的鹽湖城。報紙媒體也用漫畫與社論揶揄著這項計劃,評論家堅持認為這並不能解決伯斯長期的供水問題,而且更應該加強環境保護。

像柏斯的大學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水資源研究負責人 Jorg Imberger批評,海水淡化的措施救像給「腫瘤病患吃阿斯匹靈一樣」,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相信出現供水緊張的原因就是人們用水過度。

期間,Gill先生也不時地警告如果供水量不提高, Water Corp.未來將會對花園的灑水設施徵收高額稅收。為了因應環保者的反對,他的公司更考慮種植數千棵樹木以減輕溫室氣體的排放。

不過對於這個海水淡化工廠來說,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是從風力中獲得再生能源的當成工廠所需能量,這項價值1.65億美元的計劃,負責人包括了私人投資戶,他們希望幾年內建成設備,但是需要一個大客戶。

「確保這間工廠不使用傳統的燃料,是讓那些反對者噤聲的主要辦法,而且也符合我們的價值取向」Gill先生表示。於是,他開始尋找一些特別的合作者,包括與柏斯市的園藝行業接觸,還自己親自向人民展示圖表與數據,強調這將會增加水源。

終於,到了2004年,澳洲政府批准了工廠的設立,2006年正式營運。

這個地點位於柏斯市南邊45分鐘路程的一個工業區,一期設備可以把通過管道從附近地區輸入的海水或其他的含有雜質的水進行初步的分離,之後再將這些水傳送到大約有一個足球場地面積的巨大建築內,在那裡通過隔膜進入高壓處理。接下就是用氯對處理後的水進行健康標準測試,再把這些經過測試後的水注入水池供當地用水。最後,分離出來的鹽被送回海裏化解。

該工廠還設有一個措施可供讓參觀者可以嘗鮮,專案經理 John Stansfield表示,「經過整體過程處理後,水裡再沒有鹽的味道了,配威士忌酒一起喝更棒!」

儘管如此,居民的質疑仍然存在。致力於為社會低層代言的人表示,低收入的居民並沒有辦法負擔更高的水費。

「我們為什麼要修建海水淡化廠,去幫助那些後院有花園的有錢人呢?」西澳社會政策的負責人 Irina Cattalini表示。而其他的一些反對者則擔心伯斯的成功,會使得其他城市效仿,而環保問題將面臨被忽略的命運。

在伯斯富裕區一個小型園藝中心,一些老顧客表示即使費用增加,他們也不會減少用水。有些當初反對海水淡化的人也在某種程度上漸漸變得溫和許多,包括之前曾批評過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水資源研究負責人Jorg Imberger。

「海水淡化是安全的,而且我對工廠使用風力是很贊同的。」

不過,Gill先生知道海水淡化工程並不十分完善。澳洲國家部長Gallop先生表示「用水的價格可能會隨時調升,但是次數絕對不會太多。我相信人們可以理解。我們即將面臨的是一個新的世紀。」

(程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