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平溪]:觀音巖、日據時代防空洞、平安鐘、八仙洞
觀音巖位於平溪石底村後山,廟前四周環山,可遠眺望平溪、石底兩村山色,以及孝子山險峻的岩峰,觀音巖就在日據時期的防空洞附近的上方處。(旅遊日期:2008/04/19)
站在廟前的廣場,可以俯覽平溪車站及老街一帶的聚落。觀音巖的二樓供奉的是觀音佛祖,觀音巖應該也有一段歷史了,但外觀經過翻修,已無古味。廟左側則有一紀念碑及「八仙洞」。
紀念碑則是建於民國四十一年的「頌德碑」,內容是感念對平溪鄉繁榮發展有貢獻的礦業鉅子顏雲年兄弟及平溪庄第一任鄉長潘炳燭。潘炳燭在當時擁有平溪地區的採礦權。明治40年(1907年)平溪發現煤田露頭,因交通不便而未能開採。
次年,潘炳燭將礦權讓給藤田組,但藤田組亦因交通不便而未進行開採;直到大正七年(1918年),潘炳燭說服藤田組與顏雲年合資,組成「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台陽礦產株式會社」前身),才開始進行採礦,並修築平溪線鐵路以運送煤炭。平溪線鐵路完工於大正十年(1921年),開啟了平溪的繁榮契機。
碑文裡提到平溪鄉能有今日之繁榮是拜鐵路及煤礦之賜,確實是如此。採煤全盛時期,平溪鄉大多數的就業人口都從事與煤礦相關的工作。聚落的繁榮與煤礦息息相關。
這座「頌德碑」建立於半個世紀以前,當時平溪鄉仍然年產 20萬噸煤炭,如今則是所有的礦場都已關門,所有的礦坑都已封閉。
採礦榮盛時期,平溪線一班一班的火車不斷將煤炭運送出去,而採礦結束後,平溪線的火車則是不停地載送當地的年輕人離鄉背井,前往外地謀生。
從此平溪鄉人口不斷外流,由高峰時的三萬多人減至目前的五千八百人。台鐵平溪線也由絢爛而歸於平靜,平溪線一年虧損高達數千萬元,台鐵因不堪虧損,曾一度考慮要停駛平溪線。
觀音巖~台鈴嫂雙手合十在祈求國泰民安
頌德碑碑文如下:(原文無標點符號)
我平溪鄉原為一偏僻之山村,交通不便,地瘠而民貧,惟今日之所以能成繁榮之區者,實皆出自鐵路開通與煤礦完成之賜。此二者由何來,吾人不可無以誌之。距今三十數年前,故潘炳燭先生出長吾鄉,為吾鄉發展計,將其出願採煤權獻與故顏雲年、國年兩翁,請為啟發本鄉。顏翁為當時礦界巨星,雖覺經營非易,然為潘氏熱誠所動,遂慨然應允,乃集鉅資創立台陽礦業公司,建設鐵路自三貂嶺至菁桐坑間蜿蜒十二公里,積極開礦,幾經挫折,始告完成。後該鐵路雖為政府買收,改稱平溪線。然推原其始,實屬顏翁創建之功,又該公司煤礦復能銳意經營,今猶庚續開採每年產煤約近二十萬噸,工資等泰半散於本鄉。於是吾鄉日形發展,鄉民安居樂業,遂成今日之盛焉。吾人飲水思源,愧無以報,爰經鄉民代表會及建設委員會公決建立本碑恭誌其事,以頌顏潘三公之德,並以昭告來茲。
中華民國四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臺北縣平溪鄉鄉民公立
觀音巖~頌德碑
觀音巖廟左側則有一紀念碑及「八仙洞」。八仙洞是當地為發展觀光而於民國七十二年所鑿的山洞,內部四通八達,洞內通道寬闊,主通道的兩側又有偏洞,可互相串連,還設有石桌石椅,裡頭冬暖夏涼,可免費參觀。
八仙洞:八仙洞的解說
觀音巖旁有一處日據時期所構築的防空洞,係由五座山洞組成,面積約可容納百人,如今雖已喪失避難功能,卻也成為遊客尋幽探險的秘密基地。
日據時代防空洞:山壁及洞壁都有黃褐色的苔蘚,將防空洞渲染出一絲古樸幽意。這些防空洞是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時間已超過六十年。
觀音巖.防空洞.報鐘亭.八仙洞的解說
觀音巖位於平溪老街附近的小山丘上,由於地勢較高,視野極佳,第二次大戰末期,當時日本人為確保平溪煤礦開採及運煤火車安全並監控飛美軍飛機,選在觀音巖上方山坡設置警哨亭並派員監測,遇有狀況即發布警報,光復後警哨亭仍保留至今。
由日據時代防空洞的左側,循枕木步道往上走,或從觀音巖旁的階梯,往後方的小丘上爬。小丘不高,約一分鐘來到小丘之上。四根長長的柱子,上方有個平台,這就是報鐘亭,中間吊有一個大鐘,就是"平安鐘"。
報鐘亭:參觀了觀音巖.防空洞.八仙洞之後依指標往"平安鐘"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