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7 21:23:28小藍

日本和服樣式

和服日語わふく)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人對其本土衣裝的稱呼。現代日本和服可分為王室服制和平民服制。平民服制是1941年文部省制定《國民禮法要項》中的國民禮服,[1]源自崇尚儒教德川幕府所考證並製作的四書五經中的儒教衣裳,又被稱為武家著物[來源請求],包括平民男子冬季禮服紋付羽織袴、浴衣和女子黑留袖、訪問著等。[2]王室服制源自江戶時代中期以來有職故實家對受漢唐漢服影響的公家服制的考證[來源請求],又被稱為公家著物,包括袞衣、束帶、直衣狩衣十二單袿袴水干等等。「著物」起初泛指所有日本的衣服,隨著洋服ようふく)進入日本,日本國學運動興起,本土著物逐漸改稱「和服」。[3]後來「和服」一詞的詞意逐漸單一化,通常單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裝。 今日和服主要為女性於特別場合中所穿著的。根據傳統習俗,未婚女性於該類場合只可以穿著一種擁有「及地」(長度及地的袖套)的和服「振袖[4]。相比起女性,現今男性穿著和服的場合比較少,通常都是結婚或者一些相當重要的場合才會穿著。不過,也有部分年紀較大的女性以及極少部分的年長男性會以和服作為日常衣裝。至於職業相撲選手,由於規例所限,他們必須時常穿著和服,但他們所穿著的那種和服比較偏向浴衣,材質以棉為主。[5]

和服於不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稱呼,部分稱呼更加偏離原意,甚至連日本本身也對這種衣飾有著不同的統稱。這些稱呼的偏差與其歷史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和服」、「吳服」跟「着物」(Kimono)是三個最主要的稱呼,基本上這三詞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卻有著不同的來源及解釋。

 和服

和服,從字面上解釋為「和」的服裝(「和」一字源於日本人民族)。這種稱呼源於明治時期,因西方衣服(即「洋服」)的流入,人們用以將其與日本本地的衣服作分別之故。後來為了將一般的衣物(即着物)作分別,此字逐漸演變成單指某種日本民族服飾。

 吳服

吳服ごふく)一字的產生,是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經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絲綢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江戶時代發明的木棉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分別的(因皇室及公家貴族所穿的和服樣式大多不是源自東吳而是源於唐朝,而該類服裝以前亦被稱為「唐服」),但今天這兩種概念已幾乎重疊。現在很多賣和服的商店,招牌上會寫著「吳服屋」(呉服屋),可見兩詞已經基本上同義化。

 着物

着物,於日文字面上意為「着る物」,以語體中文來解釋的是「穿著的東西」。初此詞是單指「衣服」這種東西,亦因為日本文化本位的緣故,因此日本人會將其民族所穿的衣服以着物著稱。這種稱呼一直維持到明治時代,因明治維新活動將洋服帶進日本之前。後來因為洋服的流入,穿著洋服的人增多,為了區別日本人就將其民族的衣服改稱為「和服」,由外地(普遍是指西方)傳入的衣服則為「洋服」。現今着物有著兩個解釋,其一就是直指「和服」這種由東吳時期傳入的民族服飾,其二就是指一切所穿著的衣服。

 

過了江戶時代,女子的服飾漸漸變得鮮明奪目,而男子的服飾則慢慢變得莊重樸素以顯出身份地位。年齡婚姻狀況也影響了和服的款式和花色。

女子和服

現今很多日本女性都不懂得如何自己穿著和服,這是因為現代大部分的和服都包含了至少十二件的部件,而且需要複雜的方法去將其穿著、組合及繫穩。故此很多時女子穿著和服都需要別人的協助,甚至需要請到專業人士去協助穿著。現代女性和服的樣式大多反映了其年齡、婚姻狀況及社會地位,也反映了穿著場合的重要度。

 浴衣

浴衣ゆかた)為和服的一種,是以綿為材質的簡化版和服。[6]浴衣因材質輕便而令穿著者容易感到涼快,但它與其他日本傳統衣著基本上相似,有著直線的縫接與寬闊的衣袖。

 振袖

振袖ふりそで)為未婚女性所穿著的和服,有色彩斑斕的圖案及紋理。它依照袖的長短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而袖長大約於39至42吋之間。

振袖為現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飾,是未婚女性參與成人節或者親友婚禮的常見服飾。

 黑留袖

黑留袖黒留袖くろとめそで)為已婚女性所穿著的和服,色調為黑色,袖口較振袖為短(當女性結婚後,女性的振袖必須剪短),而裙襬及袖口多以刺繡繡上圖案,腰帶則多鑲有金或銀色的線。

黑留袖通常於孩子婚禮時,由其母親所穿著。

 色留袖

色留袖いろとめそで)與黑留袖基本上一樣,但與其不同的是色調會是單一的其他顏色。通常都是於婚禮場合上,由已婚的女性親友所穿著。

女子婚禮和服的一種——白無垢

 白無垢

女子婚禮和服的一種

 花嫁衣裳

花嫁衣裳はなよめいしょう)為女性結婚時的服飾。日本的傳統婚禮為神前婚禮;而花嫁衣是神前婚禮的必要穿著。花嫁衣主要分為三種,包括白無垢打掛以及振袖(通常為大振袖),色調以為主。

 訪問著

訪問著ほうもんぎ)是一種穿著場合很廣的正式衣著,沒有未婚或已婚之分。訪問著的下襬多印有俏麗的圖案。

 色無地

色無地いろむじ)為一種未婚及已婚女性均可穿著的單色和服。通常在參與茶會時所穿著。

 普段著

普段著ふだんぎ)的材質、花紋及顏色等都沒有特別規定。可以在多種普通場合中穿著,甚至作為家中的穿著。

 畢業著

畢業著(卒業著、そつぎょうぎ)通常為參與一些畢業典禮(大專或以上)時的穿著。與普通和服不同的是,它的鞋可以是馬靴。這是明治時代末期至昭和初期的女子校服所演變而成的。

 巫女服

巫女服(みこふく)身穿尺寸較長的上衣和紅色的長裙,腳裹足袋。披風的構造與普通和服相同。

身著男式和服的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士

 男子和服

相比起女子的和服,男子的和服遠比女子的簡潔。男子的和服最多由不包括和足袋的五個部件組成。男子的和服與女子的一樣擁有很長的袖套,但不同的是袖套與衣服本身是縫上的,只剩下末端幾吋的位置未被縫上。另外為了方便綁上腰帶,袖寬比女子的和服要窄。

現今男子和服最大的特徵在於其布料。典型的男子和服的布料色彩都是偏向暗淡,如黑色、深藍色綠色啡色都是常見的顏色,布質都是無光澤的而且沒有任何花紋。部分新潮的男子和服的色調會比較光鮮,如紫色淺綠色淺藍色等,另外亦擁有一些細小的花紋。

 浴衣

男子的浴衣相比起女子的浴衣會比較容易穿著,但大體上跟女子的浴衣差不多。[6]

 部件

一套和服除了衣服的部分之外,還包括了腰帶、布襪(足袋)、木屐等不同的部件。

 長襦袢

長襦袢ながじゅばん)是一種穿在和服內的長中衣,男女均可穿著。長襦袢的出現是因為和服多以絲質製成,非常纖弱以及難以清潔,穿上長襦袢就可以避免身體與和服的接觸,減低弄污的機會。長襦袢通常只會露出衣領的部分,而很多長襦袢的衣領是可移除的,容許人們將衣領配襯所穿著的和服,也方便了清洗。典型的長襦袢是白色的。

 腰帶

穿著和服會用到腰帶おび),將其打結以使其穩固地穿著在身上而不需要用到任何鈕扣。而腰帶的款式種類也很多,如男的會用窄帶,而女的則會用寬帶。腰帶在日本人的眼中還是一件很重要的物品。每逢七五三節外祖母一家要給外孫外孫女送上一條腰帶。而訂婚時男方亦要給自己的未婚妻送上腰帶以表珍重。另外在部分地區,若一對夫婦有一人去世,另一半就要把自己和服的腰帶一同放進棺材陪葬,以示悼念。

足袋

 和服之外

和服的色彩豐富,小裝飾較多。也有些人腳上不穿木屐,而是穿著涼鞋。

和服胸部以下裹著一條布帶,負責調節和服的尺寸,這條布帶以下的部分叫端折。端折以達到一定長度為美,如果較短則會讓人覺得不成體統。兒童和服不需要留出端折。

 

為了在運動時不會拽動身上的布料,和服的袖子處縫合較淺,肋下部分沒有布料。因此在穿著者手臂上舉時,和服裡面的內衣可能被外人看到。

 足袋

足袋(たび)穿著和服時,要穿上的布襪子,通常為白色的。

 下駄

男性所穿著的木屐下駄げた)一般較為樸素,大部分都是淡黃色,沒有任何裝飾花紋;而女子的則變化很大,五顏六色,並且大多有雕刻上不同的花紋。木屐通常以木製成,現今多與浴衣同穿。

女子穿著的草履

草履

草履ぞうり)通常由布、皮及玻璃等材料製成,男女子皆可穿。與木屐一樣男子的會較為樸實而女子的會較為花巧。

 草鞋

主條目:草鞋

草鞋わらじ)是由草所織成的鞋,多為僧侶所穿著。

 髮簪

髮簪下簪かんざし)為女子穿著和服時為頭髮梳成髮髻時所用的裝飾品。簪上的裝飾品通常有絲製的假花、木製部件或寶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