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3 18:42:05妮斯
音樂亂談。
「你知道樂曲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什麼嗎?」
友人D這樣沒頭沒腦一問,我倒是答不出來。
『是情感的表達?』我想了一想。
「是知音。」D如是說。
「昔子期歿,伯牙割弦破琴,即因知音已逝。」
D把書袋抖了抖,感覺像是在參禪般的留下幾句醒世嘉言。
友人D這樣沒頭沒腦一問,我倒是答不出來。
『是情感的表達?』我想了一想。
「是知音。」D如是說。
「昔子期歿,伯牙割弦破琴,即因知音已逝。」
D把書袋抖了抖,感覺像是在參禪般的留下幾句醒世嘉言。
回頭想想那天的對話,突然瞭解自己為什麼寫BLOG有N年,也收藏了近千張CD,但卻寫不出一篇「無責任樂評」了。我的CD架上扣除有中英文歌詞的專輯外,還有歌劇、獨奏曲、協奏曲、法國香頌、梵唱、古琴曲、情境音樂、電影配樂、電音、JAZZ、NEW AGE等等雜亂無章和許多跨界無法歸類的專輯,除了有歌詞的樂曲我還能用歌詞來詮釋音樂想表達的意境,許多我喜愛專輯的風格在流行樂中真真找不到類似的曲目,實在是很難告訴看官們千篇一律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音樂是私人的。
一同於咖啡館中坐著的數十人,也許只有一位真正豎起耳朵在聆聽CD唱機放出的偶然旋律並輕啜咖啡微微一笑,更多時候音樂只是背景的陪襯而已。我想現在生活中最能引起注意力的音樂排行榜第一名該以「手機鈴聲」莫屬,或許「來電答鈴」可以排名第二?因為音樂太過私人,我深知文字功力不足是很難將「知音」化為文字的,所以遲遲不敢下筆。
於是乎我非常欽佩那些能寫出「無責任樂評」的寫手,雖然同一首歌在每個人聽起來的感覺不一定相似,但版主們仍能忠於自己悅聽心得,寫出一篇篇雅文共賞,並強力推薦大家前往各大唱片行購買正版,實在是讓我佩服不已。
最近我的音樂口味又走了一圈,回到了爵士樂上頭。走到唱片行逛了逛,發覺現在爵士樂的封面側標說明流行著以下幾種寫法:
1.「有著Bossa Nova異國風味的慵懶」
2.「一如小野麗莎般的溫暖嗓音」
3.「繼諾拉瓊斯後又一爵士新美聲」
4.「如果你喜愛Diana Krall,更不能錯過這張專輯」
5.「當代的比莉‧哈樂黛」
6.「如Shigeko Suzuki般優雅」
7.「唱出古巴風情萬種」
看了一張CD有著以上類似的文案寫法我還不覺得有異,當看了一櫃的JAZZ側標百分之六十以上幾乎都採用譬喻法來寫時我就有點訝異了。如果想買JAZZ CD的消費者恰巧很討厭所謂「一如小野麗莎般的溫暖嗓音」,那在無法試聽CD時也許就此與某張好專輯擦身而過。更何況JAZZ音樂不只有Bossa Nova一種類型,JAZZ女伶也不是只有排行榜上的Norah Jones、李敬子、Lisa Ono、Diana Krall、Billie Holiday數人。要是消費者是喜好爵士樂的樂迷,恰巧也聽過諾拉瓊斯或Billie Holiday的專輯,看到這樣的文案時還可以對曲目理解個幾分,那要是沒聽過這些專輯的消費者當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別扯太遠,連我自己光看那些似是而非的說明頭都大了起來,記得有次我買回家的專輯側標推薦上寫著該歌手是「艾拉.費滋傑羅第二」,不過我放著聽來聽去,實在是連艾拉.費滋傑羅的影子都聽不出來,更遑論有什麼第二了。我想在這類文案企畫的認定當中,有著沙啞低沈嗓音的JAZZ新女伶就該向Billie Holiday靠邊站,那嗓音沒那麼沙啞的可能就編入Norah Jones或鈴木重子這一款的吧!
我忘記是在哪裡看到還是聽某專業人士說過,買一本書時封面夾克上的名人推薦通常都不可靠,我想這和在買CD時側標上的曲目簡介也只能僅供參考是同樣的道理。恨只恨書本除了雜誌外大部分還可以在現場閱覽一二,CD除了唱片行推薦盤以及部分排行榜曲目電台有播出外,其餘的專輯只能憑「感覺」來選購了。這時我是否該慶幸現在資訊下載方便,讓我因為試聽便捷而少繳了許多音樂入門學費?
於是乎,我在JAZZ CD專區逛完了一圈又一圈,對那些沒聽過的「法國JAZZ精靈」和「不可不聽的JAZZ專輯」只能搖搖頭,沒有勇氣下手。
-----------------------------
【圖,與爵士樂無關。】
夏日湖畔「靜思佳人中提琴音樂會」
攝於張銘音樂圖書館。
音樂是私人的。
一同於咖啡館中坐著的數十人,也許只有一位真正豎起耳朵在聆聽CD唱機放出的偶然旋律並輕啜咖啡微微一笑,更多時候音樂只是背景的陪襯而已。我想現在生活中最能引起注意力的音樂排行榜第一名該以「手機鈴聲」莫屬,或許「來電答鈴」可以排名第二?因為音樂太過私人,我深知文字功力不足是很難將「知音」化為文字的,所以遲遲不敢下筆。
於是乎我非常欽佩那些能寫出「無責任樂評」的寫手,雖然同一首歌在每個人聽起來的感覺不一定相似,但版主們仍能忠於自己悅聽心得,寫出一篇篇雅文共賞,並強力推薦大家前往各大唱片行購買正版,實在是讓我佩服不已。
最近我的音樂口味又走了一圈,回到了爵士樂上頭。走到唱片行逛了逛,發覺現在爵士樂的封面側標說明流行著以下幾種寫法:
1.「有著Bossa Nova異國風味的慵懶」
2.「一如小野麗莎般的溫暖嗓音」
3.「繼諾拉瓊斯後又一爵士新美聲」
4.「如果你喜愛Diana Krall,更不能錯過這張專輯」
5.「當代的比莉‧哈樂黛」
6.「如Shigeko Suzuki般優雅」
7.「唱出古巴風情萬種」
看了一張CD有著以上類似的文案寫法我還不覺得有異,當看了一櫃的JAZZ側標百分之六十以上幾乎都採用譬喻法來寫時我就有點訝異了。如果想買JAZZ CD的消費者恰巧很討厭所謂「一如小野麗莎般的溫暖嗓音」,那在無法試聽CD時也許就此與某張好專輯擦身而過。更何況JAZZ音樂不只有Bossa Nova一種類型,JAZZ女伶也不是只有排行榜上的Norah Jones、李敬子、Lisa Ono、Diana Krall、Billie Holiday數人。要是消費者是喜好爵士樂的樂迷,恰巧也聽過諾拉瓊斯或Billie Holiday的專輯,看到這樣的文案時還可以對曲目理解個幾分,那要是沒聽過這些專輯的消費者當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別扯太遠,連我自己光看那些似是而非的說明頭都大了起來,記得有次我買回家的專輯側標推薦上寫著該歌手是「艾拉.費滋傑羅第二」,不過我放著聽來聽去,實在是連艾拉.費滋傑羅的影子都聽不出來,更遑論有什麼第二了。我想在這類文案企畫的認定當中,有著沙啞低沈嗓音的JAZZ新女伶就該向Billie Holiday靠邊站,那嗓音沒那麼沙啞的可能就編入Norah Jones或鈴木重子這一款的吧!
我忘記是在哪裡看到還是聽某專業人士說過,買一本書時封面夾克上的名人推薦通常都不可靠,我想這和在買CD時側標上的曲目簡介也只能僅供參考是同樣的道理。恨只恨書本除了雜誌外大部分還可以在現場閱覽一二,CD除了唱片行推薦盤以及部分排行榜曲目電台有播出外,其餘的專輯只能憑「感覺」來選購了。這時我是否該慶幸現在資訊下載方便,讓我因為試聽便捷而少繳了許多音樂入門學費?
於是乎,我在JAZZ CD專區逛完了一圈又一圈,對那些沒聽過的「法國JAZZ精靈」和「不可不聽的JAZZ專輯」只能搖搖頭,沒有勇氣下手。
-----------------------------
【圖,與爵士樂無關。】
夏日湖畔「靜思佳人中提琴音樂會」
攝於張銘音樂圖書館。
下一篇:Not Too 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