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1 09:12:55貓依妹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女孩有多美,文墨雅士常用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美女之豔貌,讓魚見羞而沉入,讓雁見驚而高飛,使月蔽閉,使花含羞。

一般來說,大都認為「沉魚落雁」是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嬙是越王的嬖妾,與西施齊名;麗姬又稱驪姬,為晉國之寵嬪。李商隱的詩作〈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曾描述麗姬之美:「鄒顛蓐發軟,麗姬眉黛濃。」根據成玄英的解釋,莊子這段〈齊物論〉原是言人之所美,魚鳥糜鹿不知其美,以明凡夫愚迷,妄生憎愛,世間固無真是非也。後來流傳的傳奇小說,反而將沉魚落雁用為形容美人之辭。但後人認為唐人宋之問〈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沉荷花。」才是傳奇小說中沉魚落雁的由來。

宋之問〈浣紗篇〉形容的美女,是春秋時代越國的女子西施。傳說西施在溪邊浣紗,溪水倒映著她婀娜多姿的身影,美麗動人,連溪水中的游魚看了都忘了游水,結果魚兒竟然慢慢地沉到水底。當地人見此狀無不嘖嘖稱奇,就送給西施「沉魚」的美號。

至於「落雁」,有人認為指的是王昭君,據說,漢代的王昭君被迫與單于成婚,身處北方大漠的王昭君,每每見到雁群南飛,便想起南方漢土,觸景生情的彈起思鄉琴音。不料,飛雁聽到了王昭君的憂傷琴聲,竟忘了拍振翅膀而跌落到地上。
「閉月羞花」這句成語,主要出自兩個典故,一是《文選》曹植〈洛神賦〉:「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一是李白〈西施詩〉:「秀月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據說,曹植的〈洛神賦〉是描述他愛戀的嫂子甄宓。甄宓原是袁熙的妻子,在官渡之戰後,為曹操所虜獲,曾引起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相互爭愛,後嫁給曹丕,然父子兄弟間,因而感情破裂,傳聞情滅的曹植,在郭皇后毒害甄宓香消玉殞後,於洛水河畔寫下這篇驚天地、泣鬼神的傳世佳作。

也有人將閉月的典故指向貂嬋。貂嬋是漢獻帝大臣王允的歌妓。根據《三國演義》所描述,貂嬋在花園拜月時,忽然一陣清風,吹來一片雲,把明月給遮住了。王允暗中窺看,藉機渲染讓外人聽見:「貂嬋比月亮還要美,月亮都比不過她,因而躲在雲後面去了。」也就這樣吸引了當時朝中兩大亂臣董卓跟呂布的注意,進而施以美人計,離間董呂二人,讓呂布因貂嬋而殺董卓。

李白的〈西施詩〉,很明顯的是在讚頌西施之美。不過,有人認為「沉魚」已是西施美的象徵,「羞花」應是另指其人。

民間傳頌,「羞花」乃是指貴妃楊玉環。楊玉環被唐明皇選入後宮之後,據說,有一次楊玉環在花園中游玩賞花,無意間觸碰了含羞草,含羞草立刻合起了葉子,宮女們見此狀,無不讚嘆楊玉環之美足以「羞花」。當然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唐明皇的耳中,引發皇帝的注意與愛憐,自此以後,楊貴妃便集寵愛於一身,讓六宮粉黛無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