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7 00:28:14沐龍燭楓
胸懷「人本主義」之哲學──談「建設對話文明」與「人間革命之道」(上)
美國創價大學第七屆畢業生於代表致詞中說道:「大學博雅教育是提供學生思考的能力,而創價大學則更進一步培養學生『應該思考什麼?』的選擇力。」更引用愛因斯坦所說:「不只要成為成功的人,而是成為有價值的人。」直指核心地道出大學部胸懷正確哲學的重要性。
有部分人士針對中國大陸頻繁出現黑心食品、商品等罔顧生命的現象,提出幾項原因:一、以經濟為導向的發展主軸,一切唯利是圖;二、文革時期批孔倒孟,維持舊社會秩序的倫理道德徹底崩潰;三、嚴禁一切的宗教信仰,喪失人與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哲學觀。擴而言之,以上三種情況也正是現今世界文明的現象。《法華經的智慧》一書中,池田SGI會長即如此形容當代人心景況:「人們在尋找一種能充實人類精神空虛的力量,一種能將疲憊的生命變為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力量,能指引自己或社會『何去何從』、解釋『所求為何』的智慧。」
一九九三年,哈佛大學杭廷頓教授發表「文明的衝突」, 認為冷戰後之世界,非是意識型態,而是不同文明的對立,此將成為往後各項衝突的主因。如同池田SGI會長與美國實踐哲學協會馬里諾夫會長的對談中,指出當今世界無法融為一體、僅能分崩離析之因在於「人本身無法合而為一」,進一步來說,即是生命無法達到「整體性」和「一致性」。具體而言,現代人在「身體和精神的關係」、「自己和社會的關係」及「人和大自然的關係」等三方面遭到分裂。要遏止這股分裂力量的關鍵,即是否真正懷抱「人本主義」的哲學觀。那麼,倚靠何種力量方能使「人本主義」的哲學,在現代人的生命中獲得蘇生?
為究此疑問,以下將從「以對話建設嶄新文明」與「以師弟不二為原點的人間革命之道」兩方面,分而述之──
◆ 以對話建設嶄新文明
池田SGI會長於哈佛大學,以「二十一世紀文明與大乘佛教」為題進行的演說中,提出了「文明間對話」的重要性。
基此信念,池田SGI會長以佛教代表的身分,與儒家代表的杜維明博士,以建設今後人類長久「對話文明」為方向,進行對談。對談中,杜博士認為對話的目的,不應以「說服對方、表彰自己或利用機會改變別人對己之誤解。」而該是培養「聽德」,藉以拓展自身視野、增強自我的反思能力。繼而提出對話的心態該由容忍出發,經承認、尊重、參照,以至相互學習。最重要的是,暸解到──因彼此的差異而能豐富並啟發自我更加深入思考。
日蓮大聖人曾教示重獲主君信賴的四條金吾,為防敵人暗中伺機報復,強調與人對話之重要:「能為君助者,莫逾鎌倉荏柄巡夜之諸人,縱曾心有不和,須共語也。」(御書一二二○頁)就是挑戰、超越「不慈悲的自己」──打破平時對人冷漠疏離的態度、革除知識份子的傲慢,踏踏實實與民眾對話,從中學習與體會生命的尊貴,將眼前的每個人都視為「佛的存在」,這即是於座談會後擴大舉辦「青年懇談會」的用意。
記得在一次懇談中,與一位在日式料理餐廳工作的男子部對話,他表示因為現實工作環境、交友圈複雜、常常給予自己負面的影響,覺得最痛苦的並非龐大工作量導致的身體疲憊,而是心的疲乏與無生命力,所以他非常渴望能參加學會活動以提昇自己正面的力量。是以和他約定,即使無法參加學會活動,每個月都能見面互相關心鼓勵!
二○一一年十月五日
於「新北圈雄鷹會圈成果發表說明會」
於「新北圈雄鷹會圈成果發表說明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