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3-05 00:21:18尚未設定

出賣愛因斯坦(書評)

出賣愛因斯坦—人體組織販賣市場,Lori Andrews & Dorothy Nelkin,廖月娟譯,時報出版社,957-13-3458-8


如果連一代巨人愛因斯坦,死後的遺體都不能妥善保存;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正視整個人體組織/器官所衍生出來的議題,甚至澄清背後所隱藏的商業邏輯?

這是Lori Andrews & Dorothy Nelkin兩位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顧問及委員,在本書所採用的驚悚引子。很不幸地,這是真的:愛因斯坦的腦子,被負責解剖的普林斯頓醫院病理醫師哈維私自摘除,並切成一百七十片予以私藏。於是從此之後,愛因斯坦不得全屍而終,世人更因為哈維的私心吹噓,被觸發起窺伺絕世天才智慧來源的慾望……

我希望從三個角度來對「出賣愛因斯坦」一書作整理歸納。第一部份是對於人體組織/器官市場的潛在商業利益回顧。這部份是所有問題的核心來源;弄清楚了利益由何、如何而生,才能接下去談更進一步的議題。其次,是對於整個組織/器官產業的描述,以及本書當中所提到的種種爭議。最後,略談本書對於台灣的啟示。

一,基因/組織/器官的商業化利益
大致上可概分為:
1. 新型基因療法或基因篩選技術所帶來的商機。新型基因療法對傳統病症的醫療商機自不待言。而基因篩檢技術所帶來的商機,最主要肇因於其「預測」的功能。例如導入新生兒疾病篩檢(pp..117~118),如果新型技術可以成為「為篩檢每個新生嬰兒潛在疾病的『必要之惡』」,可以想見,每年就多了多少劑試劑的潛在市場(美國每年有四百萬新生兒)。而在「預測」未來行為模式方面,明顯地,基因產業刻正大規模地擴展其應用領域,本書論及包括保險(p133)、工作機會(pp..131~132)、教育分班(pp..121~122)、前科犯再犯行為預測(pp..127~129)等等,莫不見基因篩檢技術的滲透。
2. DNA檢定/比對。DNA檢定運用在親子關係鑑定、刑事罪犯追蹤、無名屍首驗明身分等等方面,成效卓著。光美國已成立五十家私人DNA檢驗中心一事(p45),可見一班。
3. 人體器官市場。
4. 精卵市場。無可諱言,當試管嬰兒已經可能,當量身訂作一個小孩不再遙遠,那麼,優值精卵的市場價值,又怎麼可不水漲船高呢?
5. 藝術市場。以人體局部器官為藝術主題的市場。


二,整體基因/器官產業的運作機制與衍生問題

大致又可分為幾個方面來觀察:
1. 產業前沿(front end)的運作實況與問題
既然整個基因/器官產業利益如此龐大與驚人,自然有志者前仆後繼,紛紛加入。然而我們透過本書觀察到的是:在基因技術還沒有商業化帶來利益之前,就因為法律對此缺乏明確定義與因勢誘導,產生了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包括:

- 在基因追獵的過程中,科學家對原住民或調查對象的缺乏告知與尊重,產生的「基因殖民剝削」現象。包括原住民對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反制(pp..92~98),崔斯坦火山島原住民被取樣調查氣喘基因、艾米許族人被抽查躁鬱症……等等。在被調查的對象前,我們看到的科學家眼中充滿了對商業利益的貪婪眼神,既缺乏對抽查對象的同理,復以對抽查對象的階級傲慢相應。其情恍若西班牙人登陸美洲,眼中對新大陸無窮盡的寶藏慾火橫流,而對原住民恍若未聞……此情此景,無怪乎原住民組織會合而發起「有關人類基因多樣性計畫的西半球原住民族群宣言」(p108)。

另外,對於民眾而言,也往往覺得自己是隻「被剝了兩次皮的羊」(p77,86,89):既提供組織/基因樣本供醫學家研究,復又納稅以國家之力,培育需要龐大資金規模的生技產業;末了,如果真有一兩項由自己提供生體樣本的基因技術發展成功了,自己要使用,卻仍然必須支付龐大驚人的使用費用……

基因科學領域,聽起來真像是個「不公不義的社會」。

- 基因專利的認定方式,導致學界缺乏合作,妨礙創新(chap3)。目前有關基因的專利認定,常概括入所有與某項基因有關的技術與療法;如此使生技產業間在研發時彼此擎肘、互不溝通,研發成功、專利到手後又坐等暴利,高價剝削。其對產業創新、公義社會的妨礙,莫此為甚。

- 產學合作與產官合作機制的缺乏管制。由於生技產業為一高度研發規模經濟的產業,不僅資料庫需要龐大的樣本數,研發投入的資金與時間也遠非一般民間企業所能負擔。因此透過產學與產官合作,分擔民間企業的經營風險、壯大研發的投入規模,實乃必須。然而,我們卻看到了因為政府對於合作機制的缺乏管理,常導致利用國家級資料庫或研究資源所開發出來的研究成果,為少數人所壟斷,產生了明顯公器私用的情形。

- 新型基因技術導入先期的預期厚利,驅使廠商甘冒高風險向政府勸說或提前銷售。由於基因技術厚利可期,因此產學常常與政府聯手,迫不及待地將未臻完備的新型基因技術導入普遍執行,反置普羅大眾於不必要的風險當中。例如楓漿尿病與半乳糖血症由政府強迫性導入新生兒篩檢,反可能在病童嬰兒時期就造成永久性傷害(p117);或者是德國柏朗藥廠提前銷售「硬膜寶」於腦硬膜移植手術,反使病人死於庫賈氏症的例子(p56)等等。


2. 技術成熟後實際運作的商業機制與問題

- 基因篩檢對於個人隱私權的侵犯(chap5,6,8),以及基因檢定產生的行為/病理預期,對階級「污名化」的影響。像有色人種(瑪雅在柏克萊的例子,p114)、前科犯(pp..126~129)、社會下層階級、畸形兒等等。無可諱言,當大家越來越相信:基因檢定可以提前預測出好人/壞人、天才/白癡、守法/罪犯的時候,為什麼不趕快推廣基因檢定呢??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是:資源越來越稀少、人口越來越擁擠、空間越來越狹小嗎?我們從主管機關到每一個小市民,每天都在面對「資源分配」的問題。如果有一種技術神奇如基因檢定,可以準確預知未來,避免不必要的風險與投資,那麼,為什麼「不」呢?

但是,作者與筆者盡皆相信:如果我們任由科學家/商人去鼓吹這種「基因歧視」的先天決定論,那麼,人類這麼多年來致力於正義平等的進展,終將又回到原點,與「種姓制度」的階級歧視無異了。人類發展了這幾千年,方向與立意上不都是為了提倡「後天決定論」--只要你願意努力,任何事都有可能嗎?如果檔案社會真的來臨,新生兒在出生時就因為基因篩選而被「階級烙印」,此後終生的方向「被」人決定,那麼,這個世界的自由意志何存?世界又有何種可能,可以去孕育真善美呢?

- 基因檢定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一般人的「科學迷信」。
在法官/警察以及一般民眾,對於基因檢定等科學技術近乎迷信的態度上,筆者恰恰看到了最不科學的心態。科學本應置於公開辯論的開放氛圍當中,反覆詰疑,謹慎求真。奈何因為基因篩檢技術的先進,反而導致一般民眾或主管機關將其提高到「神格化」的地位;檢定結果可以一言定讞,而忽略其操作過程的可能偏差(pp..157~159),或是倒果為因(p130)的潛在風險。

相對地,由於一般民眾甚至主管機關對於生技科學的「無所知」,形成了上述「迷信科學」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科學暴力」的產生:只要假科學研究之名,無事不可行。因此,面對上述「科學迷信」與「科學暴力」等現象,如何改善整體社會對於生技科學「知的不均」,使得公民社會有能力從各個相關面向(包括倫理、科學、宗教、法律、經濟……)加以了解與討論,乃成為一重要課題。

- 個人基因/組織的「財產權」認定問題(chap2, 4)。
基因/組織/器官離開了人體,究竟其「財產權」還屬不屬於原來的個人?這個問題與其說屬於法律層次,不如由宗教、倫理、個人認定等社會脈絡起追本溯源,才能在法律上決定其財產權的歸屬劃分。「個人」到底其構成為何?什麼才是完整個人的定義??這些答案不在法律裡,而在信仰的宗教、生活的倫理脈絡裡。唯有了解了在社會文化脈絡下,身體/組織對於個人的意義,進一步面對基因戰爭的財產權爭議,才可能有所本、有所依。

- 人體黑市。在器官來源稀少的情形下,器官黑市乃發而勃興,成為一個法律管制上的黑洞。小處從遺體器官被盜摘,因而衍生的逝者器官「財產權」可否轉讓問題;大者甚至與全球化結合,落後地區或第三世界成為人體器官供給來源(或被先進國家生技產業視為「人體器官農田」),乃產生「窮人成為富人的活體器官備份」此一悲慘人權課題。這當中相關的黑市運作,乃至於相對應的管制機轉,實值有識者深思。


三,對我們的啟示:

1. 如何建立產、官、學合作的機制?
其實本書雖然揭示了生技產業厚利可期,但是本書較少談及的,其實是生技產業驚人的規模經濟門檻。包括在研發、活體實驗、資金等方面,生技產業都遠非一單純的民間企業所能負荷,遑論蕞爾小島。因此,台灣若要選擇跨入生技產業,政府主導、傾舉國之力,選擇一兩項利基型產業切入,實為台灣在生技產業上的唯一活路。

然而,既然政府必須主導,既然台灣傾舉國之力,成立國家級資料庫實屬必然;那麼,如何建立一個產官學三方的合作機制,既能活化民間企業的研發動力、善用國家級資料庫,又能避免龐大利益為少數人所寡頭壟斷,實在值得產官學三方高度重視。以往台灣政府在科專預算、工業局對策略性新興產業扶植、以及工研院從事先導技術的研發等產官學合作先例方面,坦白說,成效不彰。不是扶植產業未見成效,就是國家預算徒厚民營企業,國庫與納稅人並無享受新興產業開花結果的福利。因此,如何建立這樣一項興利防弊、因循利導的機轉,實在必須三思。

2. 社會對於生技產業「知」的不均,可能產生的寡頭壟斷現象。
生技產業由於其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特性,實為典型之知識密集產業。然而,生技產業牽涉利益既多、面向又廣,懂得當中實際運作機制者,卻又寥寥無幾;實在容易成為鑽營者的溫床。如何改善整體社會對於生技科學「知的不均」,使得公民社會有能力從各個相關面向(包括倫理、科學、宗教、法律、經濟……)加以了解與討論,甚至有能力進行對話與監督,乃成為一重要課題。

3. 全球化導致貧富不均的背景下,如何防治因富人醫療需求所衍生的(器官)交易黑市。
其實器官黑市不僅漸漸存在,且常與性產業、毒品黑市等地下經濟交相纏繞,成為一棘手議題。對於筆者而言,器官黑市不僅要注意其與沿海人口販子的互動關係,同時,政府對於島內少數民族及弱勢團體的的人權保護,使其免於人體黑市的毒手,亦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