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1 02:40:14dddiary

侯立朝/痛苦產生哲學,頹廢產生佛教(下)

  佛說儒家淺薄,儒說佛學淺薄。舉一個例子作為區別:「聖人以天地萬物為體,而以身在天地萬物之中,何等廓然大公,焉得一毫私意?凡私,皆從一身上起念,聖人自無此,自無『意必固我』之私。……若佛教,務去六根六塵,指耳目口鼻等為言;然皆天之所以與我,不能無者;而務去之,即己一身,亦奈何不得;不免有『意必固我』之私。猶強謂之無我,何等私小?」(甘泉文集卷八頁七)。王陽明的大弟子王龍谿,「有君子之學,以無念為宗。」以儒入佛之說:「人之有生死輪迴,念與識,為之崇也。念有往來,念者,二心之用,或之善,或之惡,往來不常,便是輪迴種子。識有分別,識者,發智之神,忽而起,忽而滅,起滅不停,便是生死恨因。此是古今之通理,亦便是現在之實事。儒者以為異端之學,諱而不言,亦見其惑也已。夫念根於心,至人無心則念息,自無輪迴。識變為知,至人無知則識空,自無生死。為凡夫言之,謂之有可也。為至人言之,謂之無可也。」(龍谿文集卷七頁二十二)。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有佛性。前者是聖人滿街走,後者是菩薩滿街走。其實,良知良能公理性就是「權力意志」,念念識識,都是「權力意志」。權力意志仁義化,則是大人超人!權力意志佛陀化,就是死滅!佛亦是權力意志的取向之一而已。

  海德格說:「現代現象之一,乃是棄神的。這個表述的意思,並不是徹底把神消除,並不是粗暴的無神論。棄神乃是一個雙重的過程。一方面,世界圖像基督教化了,因為世界根據被設定為無限,無條件,絕對的東西;另一方面,基督教把它的教義重新解釋為一種世界觀(基督教的世界觀),從而使之符合於現代。……」(世界圖像的時代)。

  孔子之學,晚年以「易傳」與「春秋」為主著,而以「仁義」之道立人極。仁是意志,義是權力。有尼采的權力意志的意義。義是乾道,仁是坤道。仁義如種子,有生之意志和生之動力。種子必須落地發芽,爭取機會,生長生存。故,仁義第一層意義,不是大公,而是合吾之本心的至私自利,即為無私,即為合天。到能掌控機會(因緣),生長壯大,成就最高,管理中國,支配全球,做了主人。而後仁義種子需要鞏固保全做主人的地位,才要展現仁義道德,普施於人民的仁政,爭取向心力,是謂「行仁政」,施義行,而名曰「仁義道德」,或曰「普渡眾生」,或曰「民胞物與」,或曰「汎愛眾」。尼采說,「道德是強者的統治卓越,為保全而樹立的典範令。」沒有「權力」,就沒有「道德」。用「道德哲學看仁義本質,是錯誤的!說儒家政治是「泛道德主義,更是鸚鵡學舌的無知。仁義的本體是強力意志,是生命的公理,不是無私欲,而且是絕對的私欲!王船山早已明白了它!他說:「天之使人甘食悅色,天之仁也。……有公理,無公欲!私欲淨盡,天理流行,則公矣。天下之理得,則可以給天下之欲矣。以其欲而公諸人,未有能公者也。而或能之,所謂違道以甘百姓之譽也。」(思問錄內篇)。仁是生機,義是行動,仁義是權力意志。而「仁義道德」是用,是仁義權力意志實現做主人的恩澤化,是保全自己優勢的作為。可是,權力意志既是公理,奴隸也有做主人的意志。於是,而有「內竊」與「外奪」的爭做主人的手段,形成「權力意志」的永恆的輪迴!此即羅素「權力論」中的傳統權力與革命權力之循環。是不可避免的。佛陀必被取代,菩薩必被取代!也是不可避免的。「全知者會毀滅,是生存的根本特點。」

  伊斯蘭教是以「人」為前提,要使人活得豪爽。儒家是以「人」為前提,要使人活得「三陽開泰,五福臨門」。道家是以「自然」為前提,要使人活得自己。佛家是以「苦諦」為前提,要使人去苦不活,或半死不活。尼采說,只有基督教是反人性反自然的宗教,以十字架的謊言獲取了贖罪的權力,毀滅了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卓越文化,也鑄造了「現代觀念」自由平等民主的偽劣文化。「上帝面前靈魂平等,這種欺詐,這種所有卑賤心靈的仇恨的藉口!這種爆炸性的觀念,最終導致了革命,現代的觀念和顛覆所有社會秩序的原則,這就是基督教的動力學,基督教的人性祝福。-它就是要吸乾生命所有的血、所有的愛、所有的希望!彼岸就是否定所有現實的意志。」(反基督教最後一節)。

  基督教未死亡,應該責怪德國人!佛教未滅絕,應該責怪中國人(包括藏傳佛教及禪宗)。德國人兩次戰敗,吃足了苦頭!中國三次亡國於蒙古滿清馬列,吃足了苦頭。尼采與孔子結盟,中德可以走出苦與罪的陰影,造福於全球。

  涅槃是甚麼?佛陀無法形容。王通說:涅槃是一圈火光,因為遠看火光,只是一個圓。孔子在易傳中建立的三位一體的人學公式如下表:

「     孔子仁義超人的建構公式
 三才 合成 性質 現象   教育  修行 圓滿
 天  陰陽 氣質 呼吸   三綱領 止  頂天
 地  柔剛 體質 骨肉   八條目 靜  立地
 人  仁義 精神 權力意志 成大人 得  超人」



  人,不是孤獨的個人,而是群體人、社會人,常遭統治與蹂躪,也就有革命的反抗。佛陀把人痛苦化,否定生之樂趣。馬克思把人商品化,只有交換價值。康德把人道德化,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尼采把人權力意志化,生為主人是第一目的。孔子把人仁義化,仁是生機,義是行動,即生生的動力。在孔子與尼采的人學中,生生是第一目的,道德是第二目的。仁義在生為主人,道德在保全主人的地位。仁是意志,義是強力。仁義是一不二,權力意志是一不是二,參讀我寫的「仁義權力意志哲學」。

  孔子的「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就是「權力意志」,權力意志猶如「隱德來希」(Urentelechie德文。Entelechie英文。希臘文我不會寫,不抄了。)亞里斯多德認為:「具有生命活力的實體,第一隱德來希是靈魂,指目的包涵於自身之中的東西,使有機體得以自我發展的能力及附麗性形式原則。」萊布尼茲說他是「單子」。佛經教義就是要消滅這個「隱德來希」。

  德國有一位「緋聞教授,摸女生專家」的舍勒(Scheler, 1874-1928),對佛教有一段說明,抄來供惟覺參考。「婆羅門教和佛教中各種形式的印度倫理,以及與這些形式十分相近的老子學說之倫理,常常被稱為一種對萬物甚至對全世界,持無限同情-尤其是『同苦的倫理』。這種只能再如下一點是正確的:它們不是『愛的倫理』。-既不是一種無關宇宙的精神的神秘之愛,如早期基督教那種遁世苦行的基督徒信仰之倫理;也不是一種對上帝和世界之愛的倫理,如中古世紀那種將對上帝之愛與世界之愛被整合為『在上帝的懷抱中愛世界』的直觀和感覺方式;也不是一種泛神論的愛之倫理,諸如布魯諾英雄式的愛激動而沉醉的愛之倫理,斯賓諾沙的冷靜的精神的理智的對上帝的愛,以及謝林和歌德的愛之倫理。佛陀對愛的肯定評價,不外乎『愛是心的解脫』,而不是積極賜福予心靈。只有愛中的『棄離』而沒有『趨向』,只看重同置於愛中的自我放棄,自我否定,自我棄絕,直至自我寂滅。因此,這裡既沒有『對上帝的愛』,也沒有真正的與利己不同的『對自我的愛』……」(歷史的心性形態中的宇宙同一體)

  尼采說:德國人有三大麻醉劑:酒精、基督教、交響樂。我的朋友說:中國人也有三大麻醉劑:麻將、京戲、老莊。所以中國人能夠玩弄宗教,不受任何宗教麻醉。特別是來自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是南宋狀元王應麟作品)既抵檔了佛教的「性空論」,又阻遏了基督教的「原罪論」。

  傳統中國文化五千年的發展,由勞動計量符號的八卦,到「洪範」的東方海洋文化,到周官的西方農耕文化,最後由孔子晚年「易傳」與「春秋」的整合,產生了第一波思想革命,即「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第一次抽象的覺醒!仁是意志,義是權力,即生成的抽象說法,即存在哲學性的說法。明白地說,就是「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莊子天道引孔子語)的「生成存在哲學」。仁是意志的動機,義是強勢的生力,合起來說就是「核仁結構」的「權力意志」(尼采意義的)。「意志天性行為」是第一性的,「道德天性行為」是第二性的。仁義第一義不是「至公」,而是「至私」,王船山與老子都看到了!由「至私」的生成而獲致「至公」的愛利,以保全自己生存的世界,實現「平等博愛」(侯之門,仁義存。)這是仁義的第二義。企業創新的競爭力是第一義,企業品德的信譽是第二譽,品德在保全自我成長,不是創造自我成長,創造是靠權力意志之力。所以,孔子晚年不再夢見周公,他已經超越「周易」文王周公父子的「憂患意識」和「趨避主義」,建立人極存在哲學。

  第二波是思想的反思,是在魏晉之際,清談老莊,自我欣賞,有「桂樹焉知泰山之高」的自負。第三波是思想的革新,是宋代「道學革命」,雖被打為「偽學」而屢遭禁止,終於成就「中國的文藝復興」,影響了西方的啟蒙運動。第四波思想的覺醒,是晚明時期的「東林學派」和「公安竟陵」的抗議運動,成就了現代性(modernity)的啟蒙思想和浪漫文學。高舉個人自我人格在任何權威之上,並倡導反帝反專制的民族與民主主義,啟導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第五次波動是新思潮運動,即「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是從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逆向思考之下開始的。胡適在新思潮的意義中,首先列出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口號來打前鋒,而後又把自己的著作取名「嘗試集」,可見胡適此時很尼采!魯迅更尼采!但都誤用了尼采思想,把尼采弄成反派人物,海德格講尼采就不認同。尼采反對基督教、反原罪論、反怨恨道德、反公投民主、反社會主義、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尊重希臘「前蘇期」哲學和羅馬的高貴道德,亂貼原罪標語,把尼采要消滅的怨恨Ressentiment,任性施怨投恨於全中國,作全面而又深入的自我殘害(怨恨道德就是自我殘害!舍勒語)!於是,五千年中國歷史被他們恨之入骨(如家春秋),四萬萬中國人也被他們恨之入骨!(如阿Q、孔家店、封建餘孽)。最後從「白毛女」一直怨恨到「紅燈記」與「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還要「四個堅持」怨恨到底。高行健外逃了!聶華苓的一棵樹生在三國:「根在中國,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這是一棵流動之樹,是活而不長的一棵樹,是很可悲的流亡之樹!怨恨是自殘!自殘的五四馬列思想是來自猶太文化,尼采「道德的系譜」中有分析。

  直到21世紀之初,我才把尼采的「權力意志」與孔子的「仁義哲學」結構起來,完成一部真正「超人的哲學」,與軟體資訊文明全球化接軌,才算完成「五四未竟之志」,突顯孔子晚年的超越思想,把世界歷史引領入中國世紀,取消怨恨,走向仁義。孔子晚年(如司馬遷所記)著「易傳」與「春秋」,成就內聖外王的「聖王哲學」,即「超人存在哲學」,人不能是第二性的存在。所以「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是結構體,仁是意志,義是強力,強力意志,就是打破了文王周公「周易」的憂患意識與趨避主義。易傳不是趨避主義,而是強力意志。孔子仁義哲學趕跑了周易與道家的虛無主義,以及五四與馬列的怨恨道德。仁義就是存在、統治著一切價值的評估,包括評價與價值思維。仁義與權力意志一樣,都是第一概念。
(侯立朝,04.9.18於東林之島台灣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