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6 12:57:25david

八大人覺經講義 (華藏上師講述)

現在說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涅槃前專門對居士所說,即對在家人男女居士說的。這本八大人覺經是對居士們說的,而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是對出家人說的。佛說八大人覺經是八種人所應覺悟之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大眾第一要覺悟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國土危脆,國土容易興亡,好危脆。四大苦空,四大是地、水、火、風。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生滅變異,無論任何人,都是時刻在變遷,即經生、住、異、滅四個階段。「虛偽無主」,大眾的眾生心都被外境奪走。大眾都應知道:「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心是一切罪惡之根源,形象是罪惡的,如地藏經所云:「裟婆世界眾生的一舉一動無非是業。」大眾明白了體,以四大的色身來觀察,漸漸找回自性的主人翁,那麼漸漸可脫離生死苦海。第一覺悟是要大眾找回自性如,六祖壇經裡五祖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即叫人自性不可被煩惱心所迷,使自己恢復自性,找回主人翁。就在臭皮囊內找回主人,使主人自由自在,這樣就可漸漸脫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慾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慾無為,身心自在。」
第二覺悟這叫大眾不可多貪慾,即要知足。生死疲勞,從貪慾心起;少慾無為,身心自在。即戒貪慾,要知足,即心生自在,減少一切煩惱。第一覺悟要恢復自性,第二覺悟即除貪慾,生知足心。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三覺悟,凡夫之心無厭足,惟得多求,越貪越多。因貪慾重,增長一切罪惡。菩薩要知足,不止知足,還要守著,好像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安貧守正道,而以智慧為業。正道是小乘法,「三十七助道品」之「八正道觀」,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命、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三十七助道品」法是小乘通大乘之根本法,若初機之漸法人、漸修人應修學,漸修對中機、下機都很合適,即使上根上器亦適合。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催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四應覺悟,懈怠不修行的人很容易墮落,所以我們要時常行精進波羅密,豁破無明。尤其是破煩惱,即大眾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還要催伏四魔,四魔是:(一)陰魔,即色受想行識五陰魔。(二)死魔。(三)病魔。(四)天魔,亦叫輪迴魔。第四覺悟要大眾精進破煩惱。煩惱有五粗、五細煩惱,還有許多其他的煩惱。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五覺悟,愚癡人要輪迴生死苦海,所以菩薩(即覺悟救世的人)要廣學多聞法,增長自己智慧,成就辯才無礙,教化一切眾生,悉以大乘的法樂。大乘之法樂或大涅槃之樂,即常樂我淨之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六應覺悟,貧苦之人,多怨天尤人,應該不怨天,不尤人,安貧守命,這樣就不會結惡緣。所以菩薩布施,有三種布施,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最後無所施施。經云:「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能將施、所施及施物都看空,而且心本著慈悲喜捨之捨心,以捨之無量心來修道。捨即大量心,捨心是彌勒菩薩之三摩地。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七應覺悟,五欲有兩個解法:(一)是色、聲、香、味、觸。(二)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睡眠,都稱五欲。「五欲過患」,即雖然是俗人,不可染世間的樂及享受。這裡要我們修蓮花心,即我雖然在俗世,心不為世俗之五濁所染。即心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常念三衣」,即時常念修行人的三衣。三衣分幾種,有大衣、七衣、五衣三種。至於瓦缽法器,都要時常護念。「志願出家」,大家以為做和尚便是出家,這是通俗義,是狹義的法子。若勝義則出家不是作「做和尚」這麼解。廣義的解釋,出家不是名為和尚,而是居士是屬於出家人的一種。有可能居士會出家,和尚反而不會出家。佛遺教經云:「在末世,出家人身偽作沙門,而心非沙門。」他扮作和尚,而心不是和尚!沙門的意思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以如何叫做出家?偈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六道皆苦,應求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是火宅,若能跳出三界,則無論和尚或居士都叫出家,若不能跳出三界,則和尚仍然不叫出家。這就是廣義及勝義的解法。所以講經可從俗諦及真諦兩方面來說。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大眾要覺悟人生有生老病死,誰人不免,這是人生觀。宇宙觀是世界有成住壞空,苦惱無量。有種種苦,如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還有許多苦。我們要發大乘心,不只要發大乘心,還要進而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普度一切眾生。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怎樣去代眾生受苦?不是「眾生有病,我有病。」如此解釋,而是視眾生所遭遇境界等如自己一樣,眾生受苦等於自己受苦一樣這樣緊張來解救,救眾生與救自己平平等等,見眾生有病等於自己有病來救自己。「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即究竟涅槃,「大樂」當「涅槃」解,如不到涅槃境界,不能叫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即乘法身船,度登不生不滅之涅槃彼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這段十分重要,彌陀十念法就要做這一段。「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這裡已入定,成了阿彌陀佛。以下是出世之定,一出定,倒駕慈航,變成觀世音菩薩。入五濁惡世,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普度眾生。彌陀十念法就是實行這個願。所以彌陀十念法是很殊勝。初成阿彌陀佛,出定時還復觀音菩薩,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普度眾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