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4 12:52:23RICHIE

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29集摘記)










    「如《大毘盧遮那經》云: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結歸,大智之顯現,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學佛,尤其是大乘,要具備什麼條件,佛在經上開出來了。佛是由這三句建立佛法在十法界、在六道,眾生要真正能夠接受佛法,修學成就一定要跟它相應。因是菩提,我們在淨業三福第三節的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從這下手。菩提心是因,三輩往生經文裡頭,第一句就說發菩提心,接著一向專念,可見菩提心重要。

    什麼是菩提?菩提是覺悟,覺而不迷這叫菩提;覺而不迷,這個人有條件修學大乘。二乘沒發菩提心,就是聲聞跟緣覺,所以他們對於大乘經教不能接受,聽不懂。這個意義很深,不是佛不說,是你聽不懂。在世間,一個好的老師他教學,學生當中不具備這個 條件的,老師不說,老師教學是因材施教。在過去教學,私塾教學的方法是個別教學,每個人學習的課程不一樣,淺深不一樣,所以它能契機契理,真有受用。現在學校教育,是一個班級同樣的程度,同一個課本,同一個方法,可是學生怎麼樣?學生有人聽懂,有人沒聽懂,有人學習的成績很好,有的成績很差。這就說明什 麼?在契機這方面來講,遠遠不如古人。

    如果我們兩種都能兼顧,兩種優點都能夠保存,能不能?可能。用什麼方法?小班制,一班十幾個人,行,老師能照顧得過來。一班四、五十個學生不行,老師照顧不過來。真正來講,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說,最好是不超過十個人,為什麼?老師每一個人都能照顧到。超過十個人以上,那老師身體要好,精神飽滿,精力充沛,行,超過十個人以上。但是不能超過十五個人,超過十五個人老師就累了。所以最理想的十個人,這就是今天講的小班制。

    學生,我們今天講的什麼?這個菩提為因是怎麼說法?學生悟性很高,確實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個人好教,這樣的人有能力接受。這是第一個條件他具足了,還要具足第二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大悲為根,就是說他要有愛心,這是大乘。二乘人,聲聞、緣覺,沒有大悲心,慈悲心他沒有,他完全是自利。雖然說自利,我們也比不上他,他教不教學?教,他教他喜歡的學生,他看得很順眼的學生。如果他看不順眼,他不喜歡,他不教你。這什麼原因?聲聞只得到清淨心,沒有得到平等心,大悲心是平等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每一個學生都愛護,平等的愛護。諸佛如來、法 身菩薩對一切眾生如同兒女,慈悲到極處,教學決定沒有保留,全盤托出,他知道的他都肯教你。

    下面第三個這是教學的方法,有教的方法,有學的方法,這是真實智慧。教的方法《三字經》上有,「教之道,貴以專」。那個道,教之道這個道,是道路、是門道,也就是方法。教學用什麼方法?貴以專。為什麼?這個教育是教你成佛,是教你成菩薩,佛成 不了成菩薩,菩薩成不了成聲聞緣覺,你真正得到佛法了。如果學佛學這一輩子,小乘初果須陀洹沒有證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沒有證得,你等於白學了。學了一輩子,一年級都沒進去,小乘一年級是初果,大乘一年級是初信位,你沒進門。

    大小乘入門都不簡單,要斷煩惱這才能證菩提。無論大小乘,入門所斷的煩惱是相同的,那就是五種見惑你得要放下。惑是迷惑,五種見解上的迷惑;換句話說,你看錯了,看人、看事、看萬物你看錯了。經上講八十八品見惑,講得很細,教初學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好教,八十八太多了,歸納起來五大類。第一個身見,六道眾生,哪一個人不是把身體看作是自己?我,我是什麼?拍拍胸脯,我。佛說這個見解錯誤,為什麼?身不是我。誰是我?有真我,真的我不生不滅,那是我。這個身有生有滅,有生有滅,那個身要是滅了、死了,我不就死了嗎?那不一切都完了?哪有這種道 理!學佛,或者有一些沒學佛的同學也知道,人死了他有靈魂,那個靈魂去投胎了,又去找個身體,這樣說起來靈魂是我,認靈魂是我比認身是我要高一等。那個靈魂不是我,為什麼?它要是我,它為什麼變畜生、變餓鬼、變地獄?不可能。

    所以,佛定的標準好,菩提,菩提是我。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覺性是我,是真我。覺性就是我們的真心,你要記住,真心覺而不迷。靈魂?靈魂是迷而不覺。沒錯,它是真心,但是它帶著迷,我們叫它做妄心,它不是真心。它在六道裡頭不斷 的捨身受身,也是很苦,它沒有找到出路。隨著肉身的生滅它感到痛苦,生死是大苦,生老病死哪個人不接受?這自身的。有靈魂、有神識,都沒有辦法避免三苦八苦。三苦是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細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全都要受,同時在受,同處在受,沒有人能夠避免,所以佛叫它苦海無邊,六道輪迴是苦海。回頭是岸,把這個錯誤的看法、想法放下,假的,不是真的。

    要知道,菩提是自己真心裡頭本有的,大悲也是自性裡本有的,方便呢?方便還是自性本有的,都不是外面的。真心裡面有菩提、有大悲、有方便,這就是佛陀的教育,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我們自性裡頭具足菩提、大悲、方便。方便是作用,把菩 提、慈悲用在日常生活,用在工作,用在待人接物,用在修因證果。方是方法,便是非常巧妙,佛經上講善巧,非常巧妙的方法、無有障礙的方法。覺悟的人都有,他自在。

    所以這三句,學佛的人不能不留意。具體說來,經教裡面給我們說的道理,引導我們把自性本具的智慧把它引出來,佛經是這個作用。所以你要會,會的標準是什麼?《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了我們,我們學習的心態,就是學佛的心態,聽經,離言說相、離名 字相、離心緣相,這就會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金剛經》上說的。聽經對耳根說的,那讀經它對眼根講的,為什麼?眼睛要看經文。看經文要怎樣?不執著文字相,不著名詞術語的相,也不能執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看這一段,這一段什麼意思,你去想經典經文的意思,錯了,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自性清淨心 中一法不立,哪來的意思?佛的經教言語是從自性流出來的,自性理體不立一法。

    佛法是怎麼個流出來的?佛說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換句話說,佛根本就沒有說法,他是隨順眾生的,眾生心裡想什麼他就流出什麼,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是感,佛是應,就是自性是應,感應道交流出來的。所以,佛其實沒有說一句話,眾生 有感他就應,眾生沒有感他就不應,感應是此地講的方便。會的人,他有菩提、有大悲、有方便,能把自性裡面的德能,智慧、德能、相好流露出來。為什麼?自性流出來都是最好的,純淨純善。我們接受到純淨純善,自性不斷向外流都是流的純淨純善,在身叫做報身,在環境叫做報土。報身、報土從哪裡來的?佛法是緣,是 增上緣。因,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全在自己,佛菩薩只是一個增上緣。所以佛才斬釘截鐵毫無疑惑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你自己的心想。你自己心想在造,造什麼?造十法界依正莊嚴,造六道輪迴。《華嚴經》上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你自己的心,與外頭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樁事統統不 相干。這些都攝在方便這條裡頭,因方便而顯生萬法,因方便而成就整個宇宙的現象。所以你看這裡講的因、講的根、講的究竟。

    由此可知,度眾生的方便,正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大願的歸結,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方便真正到究竟圓滿,阿彌陀佛拿到第一,從阿彌陀佛自性裡面流出了極樂世界。這一定要曉得,彌陀的自性跟我們的自性是一個性,從彌陀自性流的就是從我們自己自性流出的,這是一不是二。我們在迷,迷得很深很深;彌陀在覺,究竟圓滿的大覺。覺迷是一體,是一不是二,這些都是諸法實相,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你才會相信世尊在《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就敢承當,我敢承認了,真的本來是佛。只要我們把迷惑放下,知道迷 惑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把身當作自己,把靈魂當作自己,都是錯的。錯誤全放下,真心就現出來。真性不生不滅,永遠不會變,這真心。

    佛為我們說出來,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是光明的,從來沒有染污,是不動的。你看,現在前念滅後念生,念念不住,每一個念頭它不會停住,這在五陰裡叫行陰,它行動,它不住。不住就是它不停,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相似相續。這就意思說明前念跟後念不是一樣的,前念跟後念是一樣的叫相續,前念跟後念不一樣,永遠找不到兩個念頭相同。所以,念是假的,永恆不變是真的。相是假的,相大家知道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壞空,所有現象沒有例外的,所以叫假相,叫妙有。妙有非有,那我們起心動念,念頭也是妙有,也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要在意,就把它放 下,可以用它,不放在心上,這叫妙,這叫方便為究竟。

    可以欣賞,可以用它成辦成佛之道,這妙用。如果錯用了,錯用了你起善惡業種。你行善把善放在心上,阿賴耶裡頭善種子;造惡把惡的念頭放在心上,阿賴耶識裡有惡的種子。善種子感三善道的果報,惡種子感三惡道的果報,你錯了。這就叫你天天在製造六 道輪迴,您怎麼能出六道輪迴?出六道輪迴的人,他不造輪迴業,不造輪迴業就是決定不能把善惡放在心裡頭。他真的是斷一切惡,行一切善,斷一切惡不著惡的念頭,行一切善不著行善的念頭。你看,他這個斷惡修善叫累積功德,功德是出世間法;他放在心上,是福德,福德他就製造六道輪迴,這個要清楚、要明瞭。我們今 天到底走的是什麼路,千萬不要把六道輪迴的路當作成佛之道,這個誤會就太深了。一定要具足菩提大悲,一定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斷惡修善都不放在心上。修淨土的只把一句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除這個之外,心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對了。

    世出世間法全是假的,佛法也不例外,佛明白的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是讓我們脫離六道輪迴提升境界的一個工具而已。這個工具用了不可以執著,經上舉比喻,譬如我們過河,過河的工具要用一個筏,要用個小船,我們用這個工具。到對岸了,這個船就不能要了,不能再揹著船走,要放下。你選擇用 這條船,我用它來渡河,渡河之後不要它了,你真的到達彼岸。渡了河還捨不得離開,永遠住在船上,那就錯了,完全錯了。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法尚應捨,佛法幫助我們提升了,這法就不要了。小乘經教幫助我們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之後,這個法就不要了。轉過來再學大乘,你才能提升為菩薩,你要執著小乘, 你就上不去了。修學大乘,大乘成就了,也要把大乘丟掉,你才能成佛。如果捨不得把大乘放下,那你永遠是菩薩,你成不了佛;你要成佛,把菩薩的法要放下。佛給我們講真話,佛不騙我們。度生之方便,究竟方便、圓滿方便,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了,這就是信願持名。你看四個字,凡夫成佛了。

(本篇恭錄自2014.4.12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29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