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論〈倓虛大師為初機學佛略說〉
念佛論〈初機學佛略說〉
(倓虛大師1950年元月講於香港華南學佛院)
佛法發源於印度,流傳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其目的無非令人覺悟自心,離苦得樂。蓋「佛者」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佛以慈悲為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故。
佛出世後,說法四十九年,經後人結集起來,成三藏十二部。因為眾生根性不一,對於所稟教法亦異,傳到中國之後,就在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來宗、教、律、密、淨五大宗。這並不是佛特意的分出這五大宗來。在佛經裡面,也查不出有什麼宗?什麼派?是為了適合眾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趨勢中,後人繼續前人,各宗所學,才建立了這五大宗。五大宗的宗門下,是教外別傳,專門修禪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門頭是先悟後修,由修而證;律宗是專持佛的戒律,先以執身,次第攝心。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三聚淨戒等。由於嚴淨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密宗是專門持咒,注重事項須三密相應。這四宗比較起來,最初入手都稍難一點;惟獨淨土宗,最簡單,最直捷,只堅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無論利根、鈍根,都能攝受。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具足云:「佛陀耶」。按中國意思來說,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如能發心念佛,則「一念念佛,一念覺悟;念念念佛,念念覺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誰不願覺悟?誰不願明白?但是人們口裡只管說想覺悟,想明白,而心裡卻存著一些糊塗想。由於心有糊塗想,身體就去做糊塗事。什麼是糊塗想?就是意三業——貪、瞋、癡。什麼是糊塗事?就是身三業——殺、盜、淫及口四業——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由於身、口、意三業不淨,所以整天六根對六塵,分別聲色貨利、是非好醜,在所知所覺上做活計。念佛就是回生換熟,放下這些所知所覺,離開能知能覺,而恢復到本知本覺上去。能夠恢復本覺,就能成佛。成佛也並不是另外添了些什麼東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們心裡那些骯髒東西,去得乾乾淨淨,骯髒東西去淨了,佛性也就現前了。
因為人心本來是覺悟的、光明的,其體週遍法界。只因無始闇動,被六塵所蔽,人們的知覺偏在一方面去,只認識此色身小我,而忽略了盡虛空、遍法界的覺性大我。殊不知人們所認為是「我」的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假合而成,如果把它分散開,這個身體就不存在了。例如:皮肉筋骨,是屬於地大;血脈津液,是屬於水大;溫熱煖觸,是屬於火大;氣力動轉,是屬於風大;身體內外的虛空,是屬於空大。(如果沒有虛空,就把人憋死了!)另外要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屬於根大。每一根中要有一識,即是六識,屬於識大。如果把這些東西都分了家,一個人就不存在,那裡還有個我呢?就是當前由於七大假台有這麼一個我,實際上不過是個臭皮囊,裡面裝一些腥躁爛臭,骯髒東西。
比如在我們講開示的時候,忽然有一人用一個皮口袋裝滿了大糞,紮上口送進來。我們大家都以為這是骯髒東西,捏著鼻子嫌臭,躲遠遠的或趕緊把它扔出去,以為是褻瀆。其實我們人人都是個臭皮口袋,我們人的這個臭皮口袋,還不如用一個真的皮口袋裝上大糞送進來的比較乾淨。因為送進來的這個臭皮口袋還紮著口,我們人人這個臭皮口袋,上下都張著口,直冒臭氣,所謂「九竅常流不淨」。但是人們就以此臭皮口袋是我,還愛得不得了!這樣化妝,那樣保養,如以佛的眼光來說,實屬愚癡顛倒之甚!大家應該知道,我們這個身體,大家都認為是「我」,其實這不是我,而是我所使喚的一個物。應該在「我」字下面加上一個「的」字,稱為「我的」。因為這個身體是屬於我的一部分,像一件應用東西,如果我願意使用它的時候就用它,不願用的時候就把它放下,不被其所累。如果放不下就被它累贅了。
普通一般的習慣,都以這個身體為我,我以外的便是人,許多人我合起來就是眾生。每個眾生都想多活幾年,相續不斷,就是壽者。其實這都是些假名、假相。比如「人我」就是相待假;(對待法,以人而有我,以我而有人故。)「眾生」就是因成假;(假借眾因緣而成故。)「壽者」就是相續假。(我人眾生相續不斷故。) 如果離開這些,那裡還有個實我呢?
況且我以主宰為義,人們這個色身之我,它本身並作不得主。比如:人到餓的時候,不吃就不行;渴的時候,不喝就不行;壽命盡了該死的時候,不死也不行;碰到好看的,不多看幾眼也不行;遇到五欲環境,不享受就不行。這已失去主宰之義,殊不知這些吃、喝、享受是屬於生命上的事。生命是有生、有滅的,人們除了生命以外,還有一個慧命,它是永無生滅的。什麼是慧命永無生滅?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覺性。這知覺性雖是無形無相,然而它能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有,無處不是。所謂「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念佛就是培養自己的法身慧命,仗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開佛知見,恢復自己的本覺性。
過去的祖師們,如:天台智者大師、永明壽禪師、蕅益大師、徹悟禪師等,末了都歸於淨土,專門念佛。因為修其他宗,往往為了根器不適合,或者遇不到相當人指導,會出毛病走錯路。念佛人,只要信、願、行具足,腳踏實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絕不會走錯路的。所以說念佛法門最方便、最直捷。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斷惑才能證真,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沒有相當功夫不容易做到。修淨土法門有一種特別好處,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其他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同熏修。將來慢慢就可以業盡情空,由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餘土,由方便有餘土到實報莊嚴土,由實報莊嚴土直到常寂光淨土,得見佛的真身。這是說根性淺薄的話,如果是上乘根性,無論生到任何一個佛土裡,都能圓見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處,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墮落,永久不再造業。自己可以慢慢加功進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眾生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毀謗。但是如修不到究竟處,仍然要墮落。如過去無著、世親、師子覺三位菩薩,當初志同道合,同發願修唯識觀,生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言明誰先去時,到那裡再回來報訊。後來師子覺先圓寂,一去三年不見回來報訊。過三年後世親又圓寂,當他臨命終時,無著告訴他說:「你到天上見彌勒之後,無論如何要回來報個訊。」世親去後,過了三年才回來。無著問他:「你為什麼過了這麼多時才回來?」世親說:「我到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一座法,拜了三拜,繞一個圈子就回來了。因為那裡日夜長,不多會工夫,在人間就過了三年。」無著又問他:「師子覺現在何處?為什麼不回來報訊?」世親說:「他生天經過兜率外院,還沒有到內院去,就被五欲所纏,到現在還沒有見到彌勒哩!」無著聽說之後,生天很危險,於是重新發願,不生天,願生極樂。(見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引證)請想:師子覺已是大乘菩薩位子,在天宮尚被五欲所纏,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其他如修禪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去,無論到任何一個天上去,待天福享盡之後,仍然要墮落,去隨業受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無聞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可是念佛人就沒有這種危險。不是有這麼兩句話麼?「饒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這是說,就是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壽盡福滿仍然要墮落,不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九品蓮華台之中,縱然生到下下品,還可以慢慢證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強得多。
念佛期內,每天一開始要念《彌陀經》,常住裡作晚課的時候,每天也要念《彌陀經》。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境界在心裡熏一遍,使在觀想上,成一種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也像一部電影片子,念一遍就等於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長,在六根上所接觸的,整個是極樂世界的最勝境界,妙相莊嚴。在現時來說,雖然還沒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而在心裡上,卻早已被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所包圍。人們的意識在無形中都沉浸在妙相莊嚴的氣氛裡,將來臨命終時,熏業現前,平日所持誦的阿彌陀佛聖號,諸聖眾等,到這時會真的現身來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縈迴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妙境,在一剎那頃,也就化現目前了。
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現,祇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願、行堅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麼當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無量壽,眾生也具足無量壽;佛具足無量光,眾生也具足無量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相好莊嚴;眾生也有依、正二報,相好莊嚴。在《阿彌陀經》裡說:「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從這句經文裡,可以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般境界,都是隨著阿彌陀佛的福德業相,唯心所現。如果阿彌陀佛能這樣顯現,眾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眾生又何嘗不能顯現呢?所以說在自性上就是彌陀,在唯心上就是淨土。在性分上並劃不出那是眾生的邊界,那是佛的邊界;在淨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的。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西方淨土和唯心淨土都是一整個的。可是要明白所謂「唯心」,並不是所說的人們腔子裡那個六塵緣影的妄心,是說「法法唯心」。所說的自性,並不是說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個習性,乃是眾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彌陀經》,對這一點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堅固起來。
《阿彌陀經》是釋迦佛無問而自說的,裡面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義和《法華經》相同。因為《法華經》也是對舍利弗尊者無問而自說的。佛說過無量義經之後,便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現出種種瑞相,致使聞法大眾起種種疑難。經過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為大眾決疑之後,佛便從三昧安詳而起,沒用人請問,開口即對舍利弗尊者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我嘗說:「《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這兩部經都是全事即理的話,並沒像其他諸經,說很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說的完全是以現量心,觀現量境。如果大家對於《法華經》和《彌陀經》細心研究過的,對裡面文義會通起來一對照,就明白了。
《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例如在《彌陀經》裡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法華經》第二十三藥王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意義都相同。其他在《阿彌陀經》裡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項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
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相應,當下即得六根清淨。例如:今在念佛期裡面,眼常看佛,就是眼根清淨;耳聽自己及大眾念佛的聲音,就是耳根清淨;鼻子嗅著爐裡的香氣,就是鼻根清淨;舌頭反來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淨;身體在清淨道場裡,天天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淨。念佛、拜佛、心裡想佛,就是意根清淨。六根清淨則三業清淨;三業清淨則身不作殺、盜、淫,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起貪、瞋、癡,當下即是十善業。修行人最不容易對治的就是身、口、意三業。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把三業收攝得住。久而久之,觀念成熟,淨因增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
普通人都以為成佛是件難事,其實並不難。佛和眾生都是一種觀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眾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貪心起,就是餓鬼;一念瞋心起,就是地獄;一念癡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羅;一念落於五常、五戒,就轉於人道;一念落於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諦為觀念,就是聲聞;以十二因緣為觀念,就是緣覺;以六度為觀念,就是菩薩;以自利利他,萬行平等為觀念,就是佛。又如世間人亦各有各的觀念。如:士、農、工、商、軍、政、警、學,最初都是由於觀念所成。觀念什麼?自己就是什麼。念佛人也是一樣,每天眼裡看佛,嘴裡念佛,身體拜佛,心裡想佛,耳根聽佛,時時刻刻以超生極樂世界為觀念,這樣到末了,決定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決定能成佛。上面我曾說過,中國佛教,在自然的趨勢中,經後人分成了若干宗派。如: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亦稱慈恩宗或唯識宗)、淨土宗、真言宗、禪宗、律宗等,這都是後人為了傳承的關係和學習的專門,才建立起來的。在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單純的,唯淨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義滲入了其他各宗,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為佛的七眾弟子所共學。例如天台宗、賢首宗、三論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觀亦異。但是總起來說,他們都可以以修淨土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禪宗,也要參念佛是誰?無論出家、在家,亦無論其學佛動機如何?但其學佛的唯一目標,不外念佛成佛。同時在這學佛成佛的過程中,又要共同遵守著佛的清淨戒律。例如:中國南、北各大叢林,無論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兩次上殿繞佛的時候,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口說話應答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其最終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成佛。從此可以想見念佛法門是多麼的方便而又普遍。還有佛的戒律,也是最要緊的事,佛法興盛不興盛?端視後人之於戒律持守不持守?如果大家遵守佛的戒律,佛法就可以持久住世,不然的話,佛法就隨著時代而趨滅亡了。
佛在世的時候,處處以身作則,大家都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家都以戒為師。佛在臨入滅的時候,四眾弟子為請佛住世,圍繞在佛的左右,抱頭痛哭。這時無貧尊者,在極端悲慟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為依止。今後佛要入滅了,欲令佛法久住於世,有幾件事情需要乘佛在世時問明白。這時,阿難尊者也站在佛的旁邊掩面痛哭,因為他是佛的常隨眾,傳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說法的時候,他都給佛當侍者在場。因此無貧尊者讓阿難尊者以四事去問佛。其中的頭兩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時大家依佛為住,佛滅度後依何為住?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為師,佛滅度後當以何為師?阿難以此去問佛。佛說:「我滅度後當依四念處為住,以戒為師。」從此可知戒律之於後世如何重要了。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縱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檢要緊的,持幾條算幾條,持總比不持強。南北各大叢林各有各的規矩,各有各的家風。這些規矩、家風,就是人們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試問那個寺廟、庵堂沒有規矩?就是人們的日常往來,應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節制,可見持戒和念佛是同樣重要的。現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師,他雖是專門弘律的人,他個人卻一心一意的念佛,見人也勸人念佛。其他如諦閑老法師、虛雲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謂「教演本宗,行修淨土。」
普通說起來,佛有七眾弟子:一曰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曰比丘尼,是出家後受具足戒的女人。三曰式叉摩那,譯曰學法女,即是沙彌尼欲受具足戒者。從十八歲至二十歲期間,別學六法(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非時食。)過此即可受具足戒而為比丘尼。四曰沙彌,是出家後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曰沙彌尼,是出家後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曰優婆塞,是在家近事三寶的男人。七曰優婆夷,是在家近事三寶的女人。
在家的念佛人,首先應該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何謂三寶?即是佛寶、法寶、僧寶。「佛」,如現在的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乃至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法」以軌則為義,就是諸佛所說的言教。「僧」,以傳持為義,就是紹隆佛法,為後人做模範的人。在三寶中有自性三寶、別相三寶、住持三寶。自性三寶,是眾生本具,非向外求的。如:自己靈明覺照的為佛寶;寂常圓淨的為法寶;融和妙樂的為僧寶。何謂別相三寶?謂此三寶,各有人、法、因、果、性、相、體、用的分別。如妙覺及佛的三身,皆謂之佛;真如理體及一切方便法門,皆謂之法;五十位賢聖,皆謂之僧。何謂住持三寶?謂此三寶住持於世,能令佛法傳持不滅,為世間一切眾生所利賴。例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像、舍利,就是佛寶;所誦經律論藏,就是法寶;出家徒眾,傳持佛的利生事業,就是僧寶。
大家應該知道,讓人皈依三寶,並不是皈依另外的三寶,是要你皈依自性中本具的三寶。佛譯為知覺的「覺」字,人人都有個覺性。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覺性,人人都可以從自己覺性中流露出無窮的妙理;皈依法,就是皈依自己本具的真如妙理,人人可以持續從真性中發揮的妙理;皈依僧,就是皈依自己持續覺法的融和妙性。絕不像其他宗教,只許神為神,不許人為神。人永遠給神做奴隸,這無奈太不平等了!佛教講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人人有覺性,人人可以念佛成佛。雖然普通說皈依的時候,是皈依現在的住持三寶,可是那只是給人做引導,主要是讓人皈依到自性的三寶。至於究竟成佛,也絕不是給任何一位佛做奴隸的,念佛人應該對這件事弄明白,成佛絕不是別人可以代替的,也絕不是他人賜給的,是要自己念佛成自性中的佛。
三皈而外,應該最低限度遵守著五戒,作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就是智。持五戒就已竟做到了世間的五常。因為世間上所需要的是仁愛,不是殘忍;是道義,不是強暴;是禮讓,不是邪曲;是信實,不是欺詐;是理智,不是愚癡。念佛人持五戒,可以養成仁愛、道義、禮讓、信實、理智,既可做社會的正人君子,又可做為淨土資糧。
三皈五戒之外,對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和八正道,都應當常作觀念。何謂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例如一個人來處不淨(從陰道出故)、去處不淨(死變膿血土泥)、種子不淨(父精母血)、內外不淨(內而血肉筋骨等;外而髮毛爪齒等不淨)、究竟不淨(一切都不淨)。第二、觀受是苦:大概說起來,苦有八種,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細說起來,就有無量諸苦。例如一個人到家裡或到社會,沒有沒煩惱的。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這不如意事,不能種種遂心,就是苦。第三、觀心無常:心念剎那生滅,無有常住。第四、觀法無我:一切法都是假名、假相,沒有一處是真我。簡單的說,這就是四念處。常這樣做觀想,也能鞏固自己念佛的信心。
何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命。正見是不存邪知邪見,還有不應當看的就不去看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眼;正思惟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就不去思惟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純潔的心;正語是不應當說的話就不去說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口;正業是正當的行業,例如:念佛人和專門在社會上辦慈善事的,當醫生的,病人治好,死人救活,這是一種行業。還有開棺材鋪的、殺豬的、宰牛的也是一種行業。所謂「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同是行業,要找一種厚德積福的正業去做,不要做不正當的。正精進和正業有關,例如:上面所說做各種行業的人,同是一樣的精進,一種是上解脫成佛的路上精進;一種是上墮落惡道的路上精進。還有念佛的人,起五更睡半夜,勇猛精進,這是直往成佛的路上精進。所以正精進和不正精進就不同了。正念的「念」字,就是人的念頭。在人心意剛要發動而還未發動的時候,就叫做念頭。正念就是處處以善心、好心做出發點,不要有絲毫歪曲邪僻的心。正定是鑒於凡是正當的事,就一心一意去做。什麼是正當的好事?如:念佛是正當的好事,就一心一意去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入念佛三昧,這就是屬於正定。正命是以上面諸多正當的事情來檢點自己的身、口、意。自始至終,以清淨身、口、意三業,順正法而活命,絕不做其他邪命的事情。這樣解釋八正道,祇是應台初機信佛的人,至於按教理往深裡去說,那又不是這麼簡單了。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佛之外,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願、行不堅固,可以常拿四念處和八正道來檢點約束自己的身心。至於念佛的方法,也應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選擇。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還有一種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裡一喘氣的時候念「南無阿彌」,往外一呼氣的時候念「陀佛」。這樣,只要人有一口氣就念一聲佛,久而久之,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這方是真精進。當人臨命終時,最後一息氣欲斷時,人一生的行業,也就隨著最後呼吸的一聲佛,去往生極樂世界,得見阿彌陀佛。
關於念佛得往生的,出家、在家、男、女、老、幼,臨命終時種種瑞相,都已載在往生傳內,這種例子已不勝枚舉。我出家後,據我親眼看到的,就有二十多位,其他聽說的還不算。現在為了啟發大家的信心,且就我所看到的,舉出三位來作例子。
第一是出家的修無法師,他是營口人,做磚瓦匠出身。因生活環境不好,做工時又嫌辛苦,因感到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有苦沒有樂,屢思出苦之法。後聽人說念佛好,遂發心常時念佛。出家後,正式聞佛法,念佛心益懇切,逢人亦必勸人念佛。
民國十八年,我在東北哈爾濱極樂寺請諦閑老法師去傳戒。有一天,外寮一位師傅找我說:從營口來一位修無師,預備發心在戒期裡行苦行。之後,領來見我。我問他能做什麼?他說:「我願發心侍候病人。」時定西法師在極樂寺任監院,給在外寮找一間房,住了十幾天,又去找我說:要走。定西法師在旁說:「你發心來侍候病人,為什麼剛住十幾天就要走?太無恆心了吧!」修無師說:「我不是往別處走,是要往生。請監院師慈悲,給預備幾百斤劈柴,死後焚化。」定西法師問他:「你幾時走?」修無師說:「在十天以內吧!」說完這話之後,他便回自己屋裡去了。第二天又來找我和定西法師說:「給法師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請給找一間房,再找幾個人念佛送送我。」定西法師給在公墓院內打掃出來一間房,找幾塊舖板,搭一個舖,又到外寮找幾位師傅去念佛送他。在他臨往生之前,送他的人說:「修無師,你今天往生佛國了。臨走也應該作幾句詩或作幾句偈子,給留個紀念。」修無師說:「我做苦工出身,生來很笨,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不過,我有一句經驗的話可以告訴諸位,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他說這話,覺得很踏實,於是大家齊聲念佛,修無師面西趺坐,也跟著一同念佛,念了不到一刻鐘工夫,就往生了。常住臨時給打了一口坐龕,到了晚上裝龕。雖是天氣很熱的時候,其面目清秀異常,身上一點臭味,一個蒼蠅都沒有。諦閑老法師和一般信佛人都爭相去看,歎為希有。之後用木柴架起,舉火焚化,紅火白煙,一點邪味沒有。後潘對鳧老居士聽說這事,特別將修無師生平念佛事蹟,寫一篇文,印出來分給大家看,認為是僧人中的好模範。
第二位是鄭錫賓居士,山東即墨人,業商。因看佛經,知念佛好,遂發心念佛,終身不娶。二十二年在青島,我給說皈依和念佛的好處,自是念佛心益誠懇。把家裡的事情完全交給他弟弟料理,自己專心念佛。以後,他習練得能講《彌陀經》。每年,必由即墨經青島住一兩天,到平度縣給善友們講幾次經。二十四年時,鄭居士還請我去平度講過一次經。二十八年春,鄭居士又經青島去平度縣講經。過了兩個多禮拜,有從平度縣來的人和我說:「老法師你知道吧!鄭錫賓居士已竟歸咧!(膠東人謂人死曰歸。)」我聽他說這話之後很愕然。我說:「前十幾天他在這裡路過時還很好,為什麼這樣快就故去了?有什麼病?他怎樣故去的?」來的人說:鄭錫賓居士在講完《彌陀經》之後,聽經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五、六位辦事人,因大家都是朋友,在一塊吃午飯。飯後,鄭居士請他的朋友給租一間房子,說要走。他朋友說:「你要走為什麼還要租房子?」鄭居士說:「我要往生,因恐死在別人家裡犯忌諱。」他朋友說:「我們是多年知交,不要說你是往生佛國,就是臥病不起,死在我家裡也應當,何必另找房子?現在我們這裡有很多信佛念佛的,如果你真有把握往生,也給我們這一方念佛的人看看,作一個榜樣。」說完這話,他朋友就在自己家裡收拾出來兩間屋,搭一個舖。鄭居士和他的朋友簡單說幾句告辭的話,抖擻了抖擻身上,在舖上面向西,盤腿坐好說:「給諸位告假,我現在要走了!我們同事信佛一場,請諸位念佛送我一程吧!」他的朋友在旁說:「你臨終時還不說幾句偈子,給我們作個紀念嗎?」鄭居士說:「不用說偈子,就你們看到的我這個樣子,來去自如,你們就照我這樣行,這就是個很好的紀念。」說完這話大家念佛送他,不到一刻鐘工夫,就含笑往生了。因此在平度縣一帶,人人都知道念佛好,也引起很多人信佛。
鄭錫賓的弟弟起初看到他哥哥拋家捨業,專門去念佛,心裡不高興。後來經他的哥哥一再勸說,也勉強信佛、念佛,但並不懇切。此次親眼看見他哥哥念佛往生,預知時至,來去自如,知道念佛絕不是騙人的事,於是也一心一意的專門念佛,三年後也預知時至,念佛往生了。不過臨終時稍微有點病,不如他哥哥那樣痛快。
第三,是一位女居士張氏,青島人,生有一子一女。家境很貧寒,其夫在海港碼頭拉車為生。張氏住青島市內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內立有佛學會。每到禮拜日,我由湛山寺到此講經,居士們聽完經後,再念一支香的佛。張氏藉此因緣,皈依三寶,得聞佛法,信佛很篤實。平素在家念佛,禮拜日即領其兩個孩子去佛學會聽經,聽完經後,照例跟大家一塊念佛。
二十六年冬,一日清早起來,張氏忽謂其夫曰:「你好好領著孩子過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國了。」其夫因為生活奔走,對佛法少熏習,乃怒目斥之曰:「得咧!我們家窮,還不夠受嗎?你還來扯這一套。」說完這話後不睬她,仍去碼頭拉車。張氏又囑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西方極樂世界了!你們倆好好聽你父親的話,不要淘氣。」這時他兩個孩子,大的不過十歲,小的五、六歲,聽他母親說這話,也不知是什麼意思?仍舊門裡門外的跑著玩。張氏把家裡的事情略微收拾一下,便洗洗臉、梳梳頭。因是窮家,也沒新衣服換,便換了一套漿洗過的舊衣服,到床上面西趺坐,念著佛就往生了。她兩個孩子,因在外邊玩的時間久,肚子餓了,回家吃飯。見其母在床上坐著並未煮飯,趨前呼之不應,以手推之仍是不動,這時兩個孩子才知道他母親已經死了。於是哭著跑到鄰居家去送信,鄰人聞訊趕至,見張氏雖死很久,仍是面目如生,並讚歎其念佛功夫深,後其夫由碼頭回來,痛哭一場。因家貧,無以為殮,乃由佛學會居士給湊款,處理其身後事宜。
人生最要緊的事就是念佛了生死。無論如何,大家要按照自己的環境,忙裡偷閑來靜坐一會,念一個時間的佛。在工作時間也可以心裡默念。不然,如果整天淫、殺、盜、妄,作奸犯科,造種種業,難免要墮落三途,輪迴六道,將是受苦無盡了。佛在《楞嚴經》上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大家請想想,造殺、盜、淫業,是多麼苦!奉勸大家要快念佛,多念佛,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以上,把念佛的好處,很散漫的說了一個大概。至於詳細處和究竟處,有《淨土五經》、《淨土十要》等可參考。現在我為了啟發大家的信心,不過簡單一說。希望大家既然知道念佛的好處,要具足真信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踏踏實實,至至誠誠,老實念佛,將來同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聚會。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本篇為原「奇摩Yahoo!部落格」之舊文〉
上一篇:須彌山頂念佛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