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7 01:29:01紫風車

【狸跡點點】我的閱讀時光機

20060225
20061207

「沒有省思的閱讀,就像吃脹的肚子。」--柏克(E. Burke)

如果把「閱讀」定義為一個人經由觀看文字符號以轉換成資訊思想,那麼,何時開始此動作,我似乎無法確知。

追溯童年的記憶裡,家庭成員並無閱讀習慣,因此,家中幾無藏書。唯一有的是親戚贈予的四本繪本【西遊記】和一本【小故事、大啟示】。西遊記裡印象深刻的是真假孫悟空、鐵扇公主和金、銀角,其中精采的情節吸引年幼的我翻閱再三;而【小故事、大啟示】則是一則一則短篇的名人佚事,欲讓讀者閱後有所啟發。童年時代對於閱讀還存有的記憶也就如此。

童年的某段記憶與書本並無直接關係,然而那段意像至今深烙腦中。那是某次父親與我,兩人第一次到圖書館的時光,圖書館的一樓空間供消房隊使用,因此停放著幾輛消房車,回憶裡似乎有著一些汽球花圈佈置於四周(可能是此棟大樓正式啟用),當時父親似乎是在圖書館閱讀報章雜誌,那一次深烙腦中的不知是眼前的大量書籍;還是樓下的紅色消房車;或是一顆顆的彩色氣球。

十來歲的時候,某天從外回到家中,父親神祕兮兮的要我打開一盒紙箱,一開眼前是整套的百科全書,說是送我的生日禮物。那時的我對此套百科全書是愛不釋手,反覆的一看再看,十二冊的百科全書以十二個月份分門別類介紹科學人文的知識,並以一位從外太空來的人物—小百科做為牽引,引發小讀者們的好奇,精采的故事情節搭配豐富的插圖,引領小讀者跟隨書中人物踏入科學的花園、知識的殿堂,正如書中引用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 , B.C.287—B.C.212年)的話語:「給我一根棍子、一個支點,我將舉起地球。」而此套書籍便有如那一根棍子、一個支點。而此亦是我生平第一次擁有自己的一套書籍。

國小的時光,有一段時間有著一種貧窮閱讀的強烈感受。這樣的感覺來自於老師課堂上的課外補充,當其它同學在老師未解說前便能概略了解補充之物,而我往往處在一知半解的情況,當時便有一種「比別人差」的自卑感。

國小的最後一個暑假,與弟弟在新莊福營圖書館辦理圖書借閱証,當時,兄弟倆幾乎天天往圖書館報到,閱覽區有一整套的冒險類卡通漫畫非常吸引我們,那一個暑假我也閱讀少年版的【三國演義】、【鄭和下西洋】、【封神演義】、【水滸傳】……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經典小說,對於書中的英雄人物和廣闊世界響往不已。天天報到的關係,圖書館館員也認識我們兄弟倆,對於僅靠自己與陌生人建立關係,那時說來似乎是一件特別的事情。

爾後在國中的閱讀量銳減,到最後圖書借閱証閒置抽屜的一角,早上的時間在學校;晚上的時光就在補習班。國小末期迷上由一格一格的畫框組成的漫畫書,同儕之間也會相互傳閱新購的漫畫,那時,努力省吃儉用父母給的零用錢,才有能力購買一集漫畫,藤子不二雄的【小叮噹】和烏山明的【七龍珠】是我當年收藏的作品之一。當時一位好友家中的書櫃滿是全套漫畫,著實羨慕,那是我努力存錢都無法到達的境界。

教科書不斷的反覆閱讀,興致卻不如閱讀漫畫書。當時父親非常反對我閱讀這種沒「營養」的書籍,他認為對一名要參加高中聯考的人來說,翻閱這類書籍,一點用處也沒有,因此,往往於書局購買之後,首要之事便需思考如何躲過父親的法眼,偷渡到我的寢室。

這期間,父親再次贈送第二套書籍—【漫畫理化】予我,收到此份書籍之時,心中有某一部份是是詫異的,不知是否是父親反對我讀漫畫無效後,因而尋找有「營養」的漫畫,藉此讓我對科學產生興趣,果真如此,這一套漫畫理化確實也達到某種效果。

國中時期除了教科書和漫畫書之外,印象最深的大概是【紅樓夢】。時值電視台於週末深夜播放【紅樓夢】電視劇,等待劇情的心癢難搔,為此還買了一冊枕頭書般的【紅樓夢】,可惜的是,電視劇【紅樓夢】結束,而文本【紅樓夢】最後仍舊未曾細讀,不過紅樓夢仍舊在我國中時期的思想啟迪佔有一席的份量。

高中時代開始閱讀金庸小說,那時常常讀到天明亦不知,不過,父親的封鎖線可未曾解除,因此,往往躲在棉背之中,一手翻閱書籍;一手拿手電筒,在黑暗與光明之間體會著小說中虛實、真假的趣味。

而【莊子】是我高中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書籍,那時對於莊子闡述的自然理念深感認同,而寓言故事的魅力也深深的吸引著我,對於【莊子】裡的語句:「無用之用」、「萬相生滅,任它去來」甚而有感。當時學校每星期一次的週記便提到自己對莊子世界觀的想法,並大力推崇,當時老師給我的評語是:「不要專持一家之言……。」不管是莊子的文字,亦或是老師的評語,對我的思考都是一種新刺激。

大學時期是我真正自由閱讀的時期,離開父母到異地生活,所有的管束頓時消失,身心都獲得自由。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多元又豐富,閱讀的習慣就在此時慢慢建立。除了利用電腦的搜尋功能尋找特定書籍外,常常便在圖書館的書櫃之間逡巡,往返的利用肉眼搜尋好書,那時沒有限定自己的閱讀方向,因此各類書籍都有所涉獵,歷史小說、名家散文、文哲史學、生態自然、教育輔導和人文藝術……。

除了借閱書籍,也開始自添書冊,尤愛在二手書攤之中,逗留數刻,尋訪好書,如今積累的書冊零零總總約有三、四百來卷。

幾日前正閱讀完艾德華‧霍夫曼的【人性探索家馬斯洛】,其所寫為三大心理學中的人本學派大師馬斯洛,從其父親移居美國到馬斯洛離開人世,六十八年的歲月在將近五百頁的書籍呈現。近日欲和朋友分享此書,發現自己閱讀的功力仍舊不足,不能隨心所欲的將書中要表達的精髓以口語或文字訴諸予人,因此,這幾日便在思考閱讀的方式是否應該有所改變。

正巧,今日在書局瞧見【如何閱讀一本書】,添購於書櫃之中,望能一解困惑,也一解似乎是吃脹的肚子。


後記:
此為自己過往閱讀的概略整理,寫於今年年初的迷惘。初於書局翻閱【如何閱讀一本書】,實是另我雀躍不已,雖然本身討厭方法論的言述,尤其這樣的東西似教條,然而,我無法否認唸書還是有一套方法的。我可以尋我自己的方式慢慢去發現尋找,然而,也可以參考看看前人所累積的經驗,年中來到生態學研究所,陳玉峰老師也分享他在讀書做學問的方法中提到如何看懂一篇文章、一本書籍,最簡單的方式便是用自己的話摘要,幾十萬字濃縮成自己的語言表達文字中欲傳達的思想:閱讀第一段的文章就改寫化約成為自己的文章,依此如此……,此與【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內涵部份不謀而合,而我思索這部份則是我現今需極力追求的。

今年九月份的某個研習上,一位朋友問及我閱讀的問題,我如此答道:「我希望
看過就全部忘掉,然後,當需要用到再度出現的時候,那時就不在僅是書中的文字,而是我自己的東西。」書中的文字是死的,腦中的思想是活的,然而如何讓其轉換並與予活化,這部份我仍需努力,期盼。



PS:
書籍簡介:
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查理‧范多倫
譯者:郝明義、朱衣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這本書在一九四○年出版,
一九七二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
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能不嘆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
視野之廣。
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
讀這本書可以節省冤枉路。
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
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與領悟。
這是一部有關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


作者簡介:
莫提默‧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
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譽。
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
並擔任一九七四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查理‧范多倫 (Charles Van Doren)
先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
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
一方面幫他把一九四○年第一版《如何閱讀一本書》
內容大幅修編增寫,因此,一九七○年的新版就由兩人共同領銜。


相關連結:
1、【狸跡點點】我們的讀書會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ar92718/3/1274417744/20061018000026/

紫風車 2006-12-20 02:11:04

TO:甜甜喵~~
呵呵~~~漢聲小百科是很多人的回憶哩!到現在我還是愛之不已~~
愛看書,那妳可要多分享書啦~~

甜甜喵 2006-12-08 01:00:13

漢聲小百科萬歲!!!
我家跟你家相反
我娘很愛買書
非常非常愛買.....

也還好 我跟我哥都很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