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3 01:08:19紫風車

【人與自然】雜思亂想環境如何教育? (上)

20060215
20060217修改

最近不斷的在思索一件事情,這與大學學生時代不斷接觸的生態和教育的議題有所相關,但是尚不能確定是否有一個解答,而也未搜尋是否在世界上已經有人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這個導因大概要追溯大學學生時代的最後一年,那時曾思考過一個問題,生態和教育這二個部份,一直是興趣嚮往之地,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將生態和教育結合起來研究的路途,後來發現一門名為生態教育的學科。

今年思考的面向有所轉變,關注的焦點聚焦在生態教育推行的層面,古往今來必定有些學者致力於此,而早期的文獻或許也記載一二,只是我尚未精細的查證和研讀。

去年的一場演場席上,首次聽聞生態學的一個新興課題,其以哲學方式探討生態學的意涵,名為深層生態學。深層生態學是由挪威哲學家奈斯(Arne Naess)於一九八九年提出的,其中指出二個倫理規範:「生命中心平等」和「自我實現」。

在「生命中心平等」中指出人類應該拋棄過往以人類中心主義面對週遭環境,而需要重新建構生命中心平等主義的世界觀,其論述又與當今生態學界所探討的生態中心平等主義些許不同;另一個「自我實現」的部份,其所追求的乃是超越人類以包含非人類世界的大我的實現。綜以觀之,可以發現深層生態學以整體觀來看待每一種物種,也就是大自然實則為一體,沒有個體之間的分別,每一種物種都是重要的,在整體裡的個體充份發展自我,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生態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提供我們理性的看待世界的現像,而科學只能當成工具,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深層生態學回到哲學的向度,重新思辨生態的切入點,新的世界觀於是乎生成,可惜其中生態環境教育的實際做法附之闕如。

被喻為二十世紀西方保育之父的李奧帕德(Aldo Leopold,1887~1943)曾於《沙郡年記》(註1)一書談到自然保育的觀念雖然倡導多年,仍舊進展緩慢,而且內容往往淪為空洞的口號和集會中的雄辯。因此思量著解決這個困境的方法並非單單採取更多的環境教育,而是需要思考「質」和「量」的問題。

環境教育是一種情意教育,情意教育非常重視價值觀的內化過程,現今的環境教育往往流於知識層面的記誦,保育口號人人會呼,卻無法深知其內涵,甚而淪為說教寓意濃厚的蠻橫保育,人聞皆怕,豈還能有任何情意可言?再者,花而不實的保育政策,往往流於表面的型式,無法引發深層思辨和批判。因此,如何將保育觀念深層的透入人心,仍將會是本世紀面臨的重大課題。

那麼,環境教育的出路在那裡?

(上篇完)



PS:
註1:
書名: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A Sand County Almanac
作者:阿爾多‧李奧帕德
譯者: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0713
紫風車補註:
此篇寫於今年年初,整篇文章是根據以往於大學時代曾參與的校園植物解說導覽與校園植物插排,以及於參與多次的生態性營隊和在國小現場教學之中所觀而做的個人式思考,並未真正查證各方資料,囿於個人的經歷與思考有限的情況之下,論述甚為雜亂紛歧,因之題為雜思亂想,期許往後能有更多時間專注在這個領域裡面,好好探索之。部份文字,為今年年初應試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的書面資料。

文章雜亂之處卻仍然放上網路,以供自己能在往後的日子當做不斷檢閱與修正的起始,也歡迎大家的批評與指教。

未完成的文章,期許能有補完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