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我是魚』藍海雲山之前 文/樂穎
這週主題是『我是魚(擬人化)』。雖然身為當週總評,還是忍不住先與詩友們聊聊對這一週主題的小小心情,在不過於影響詩友們的創意與想像的前提下,希望也能帶出一點小方向與交流。
『擬人』,當然就是指將我們自己的情緒帶到欲抒發“實物”的身上。
也就是桌子會有渴望,椅子會愛上飛翔,花朵會有思想,而魚能與我們對話。
彼此同理,或許也將立場互換。
既然如此,那這主題之下應該可以有哪些表達方式呢?
首先,可以從『人稱』著眼。
怎麼說呢?
『我是魚』──換言之誰是“我”?誰是魚?
所以當選擇第一人稱時,就可以見到目前為止幾位詩友幾乎都是這樣的表現方式。直接進入魚的世界,或許在海洋裡,或許在水族箱裡,想像魚的呼吸,想像魚的自由,甚至是孤寂。無論所在哪一處,即使同樣只是“第一人稱”,都相對可以有不同的經歷與豐收。
如果第三人稱,就可用“他”或“她”,客觀或者旁觀地“說書”魚的世界,魚的心事。
當然,這樣的第一步,也不單單就這些變化了。
地點,也是關鍵。
我是魚,可以真正在海,可以真正在水族箱裡,可以只有自己的心事,但如果是明明在街上,難道不會有在海裡,在水族箱裡那樣的心境時嗎?
像由陳鎮川作詞,羅志祥演唱的『小丑魚』,將我愛你,你卻愛他的三角戀比喻成『水族箱』般的世界,「我在你身邊游來游去/我不敢出聲/看著他親吻你/眼不能閉/看你的唇印還在那裏/你隔著玻璃所以聽不見我在歎息/說不出口的秘密/永遠活在小小的世界裏……」、「僅存一點稀薄的氧氣/是否夠我繼續撐下去/這件脫不下來的外衣/還是你喜歡的桔/我不能確定/是否你曾經注意/我的眼淚流在透明的水裏……」,並且將自己想像成「我就住在那片海」,可是,明明就是在傷心心碎的城市裡、街道上。
所以這樣的“擬人”,已經是“我是魚”的最高表現了,不只是魚,還是在已成憂鬱藍海的傷心城市裡滄海一粟,滄海桑田。
而本週詩題所舉範例千朔的《六月十五,我是魚》:「夜裡,你似潮浪溫柔的手/輕輕撥動窗口的雲」則將魚擺尾的姿態,擬成“似潮浪溫柔的手”且“輕輕撥雲”,整個生動美麗有朝氣起來。
而我本週嘗試,站在“第三者”“旁觀者”身份,將情境想像在海裡,如果《小丑魚》是悲傷的,我期許帶來的就是幸福與清甜的,說是選擇站在“第三者”“旁觀者”身份,但其實也表達我在那一刻也是同類的小感。但同樣的,仍帶有“誰是我”那般“我真是魚?”的疑惑。
所以如果今天我是魚,其實除了單純只是“站在魚的立場”想像“在海裡”、“在呼吸”“在水族箱的無奈”那樣的擬人,也可以“讓魚游入我的城市”成為站在我的立場,感受這城市像“海”、像“水族箱”的擬人。
如果今天我是第三人稱著手,再來也得選場地,然後看待魚在海時、在水族箱時,甚至在街上時又會如何?每種都會成為不同感受的情境,構成不同的畫面。
有時寫詩也可以運用研究法的精神,設自變項與依變項,這樣不只寫詩,寫文與思考模式也就多許多變化,就像數學,難道從未質疑“為什麼一加一會等於二?”一樣。也許會帶來不同的出口,而這結果也許感覺不壞呢。
希望詩友能明白我的心意,雖然寫文是隨性隨意,有詩友或許感覺這樣寫文很累,好像每步都在算計,這樣是“心機”,但有心機也不表示絕對不好,畢竟有時有些人就是很容易“想太多”,說好些就是“細膩”,見人見智,我只是提供出不同的思維與開闢些創意想像的點子分享,因為我有時會覺得,大家實在太乖了,規規矩矩、四四方方。想到四方形的西瓜,束縛在模型裡,久了也就會是那樣的形狀了,期許共勉,一起加油。
補充---
還有一種表現方式:
我是魚 ”誰”可以是”我”? 誰可以是魚?
如果是”詩”可以是我 而”我是魚”
例:舊作---
吟.詩之尾
春意隱隱在冬景之間
這個夢起了頭
還望不著底
櫻色倚欄梅的額心
望著似乎同色的紅
還分不清一場盛會的交疊
一場緣邂逅了一池泉
湧聚了圈圈千華
那場緣醉在冬景
續了春的一杯
杯裡滑向泉心的
是猶拍動著的
詩之尾…
這樣應該有更多參考的思維了~
早上好 願喜樂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