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愛上他” ? 但我沒愛上他
看預告片的時候,我就覺得這部片好像應該還不錯看。至少編劇在台詞上有一些不照牌理出牌的黑色幽默。去了戲院看了,也真覺得還不錯看。只不過,好像也就僅僅還不錯而已。
這部片子跟很多國片一樣,有一個很不錯的故事架構。一個嫁給同志的寡婦、一個跟有婦之夫同居的同志、一個莫名其妙被同志爸爸拋棄的兒子。這三個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就跟糾結的蜘蛛網一樣,不可能理出個頭緒。但是這部電影又得在當中的兒子想要理出個頭緒的前提之下展開。然後從一個好像相對客觀的角度去訴說這個故事。只是,當這個孩子變得過度”客觀”之後,那份原本應該有的濃烈父子親情就這樣被犧牲掉了。從片段當中,導演要告訴我們父子之間的感情有多好。即使是同志的父親有多愛這個兒子。在這個設定之下,一個在幸福家庭中,和父親關係良好的兒子,在面對父親突然離開、突然變成同志,還跟一個年輕男人同居、還突然的就死了的狀況下,應該會累積很多很多的不滿、憤恨、疑惑、甚至對世界的不信任。而這些情緒就算是被壓抑,也會需要得到釋放。而當這樣的情緒被釋放的時候,應該會是驚天動地的。姑且不論這個孩子對於這一切應該算是莫名其妙的事情以一個多驚人的速度去理解、包容、接受,光是讓這個孩子像個局外人一樣的處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就已經傻眼到說不出口。
為了要成全小王和正宮的情感,這部片子完全忽略掉那個一直讓人出戲的”男主角”。當我們撇開小王和正宮有多愛這個”男主角”,這個”男主角”就只是個王八蛋。先是怕別人知道是同志,所以利用一個對他有好感的女人,然後拋棄自己的愛人,去和那個女人結了婚,然後有個他很愛很愛的小孩。可是,當他生病了,他突然想要做自己了,然後就拋家棄子,就跑去找原本的愛人來照顧生病的自己。從這樣的設定中,我完全看不到他到底愛誰。或許他把對孩子的愛說明在信裡面了,可是我們沒看到。但是一個自己覺得罹患絕症的人,就立馬跑去找舊愛人,而且還是個窮困潦倒的舊愛人來照顧他。這樣他不是愛他吧?他只是想要替愛人找個麻煩吧?都跑來讓人照顧了,然後才要說”讓我死了吧”,似乎顯得矯情。這個男人沒有家人嗎?就算是離婚,也應該由自己家人來照顧吧。如果沒有家人,他非得結婚的理由又是甚麼?他必須結婚的壓力來自哪裡呢?更別提這位”男主角”演技和小王、正宮相距太過懸殊。只要他一開口,我就馬上出戲。說實在的,這個角色其實可以是只存在其他演員的口中,不需要有太多的著墨。因為他的實際功能只是來建立故事中其他三位主人翁的關係。就像是舞台劇和電影馬文的房間,馬文可以完全不需要真正的存在。在那個房間內,馬文只是一個建立起其他角色關係的一個名字。說穿了,這個角色的出現,不過就是要強化同志愛情的情感線。問題是這個故事的重心一點就不是跟愛情有關。這個故事的重點和有趣的點,其實是在這三個人之間的關係。母子間,誰虧欠誰?是嫁給同志爸爸的媽媽虧欠兒子,還是兒子虧欠含辛茹苦的媽媽。是女孩橫刀奪愛,還是男孩破壞家庭。男孩在愛人的妻小面前到底是掠奪者還是受害者呢?男孩是替愛人的兒子照顧了爸爸,還是奪走了他的爸爸?這些才是這部電影的重心。但是在同志情感上的部份過多的著墨,其實只不過拖累這部片子的節奏。
除了有一個很好的故事架構,真心的是要稱讚男主角邱澤和女主角謝盈萱精彩的演出。在這部電影裡面,我的確看到了一個跟偶像劇裡面完全不同的一個邱澤。在看似誇張虛假的情緒收張之下,他還是傳達出了誠懇的情感。但是,最值錢的是,在看似討人厭的個性人設和邋遢外型之下,他還是顧及了票房,給了具有同志天菜感和明星氣息的演出。這在小成本的國片當中,算是難能可貴了。畢竟電影本來就是一個夢想的產業,最好還是要兼顧到娛樂的層面,要給觀眾一個帶有夢幻感的濾鏡。相對於具有明星色彩的邱澤,謝盈萱的演出很明顯地有著舞台劇的影子。有些台詞還是很有在舞台上的感覺。對於電影來說,情緒會有一點點太滿。不過,那一場對丈夫求歡的戲,劇情就是剛好需要有很滿很滿的情緒,剛好就給了她很充足的發揮空間。而她的詮釋也令人感到感動。
這部電影的片名叫做”誰先愛上他”。片名很有趣的去點出邱澤和謝盈萱之間關係的矛盾。兩者皆互為正宮和小三/小王。這個關係,也點出了很多同志選擇異性戀婚姻後,當中不為人知的苦楚和荒謬。但是,這個片名也剛好呼應票房上的一個現象。到底大家是因為先愛上這部電影,才買票進戲院,還是進了戲院之後,才愛上這部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