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差距真的不好嗎?
城鄉差距真的不好嗎?
台灣這麼多年來ㄧ直強調要縮短城鄉差距。我常常想,城鄉有差距這麼不好嗎?那是要把城市都變成鄉下,還是把鄉下全改變成城市?把鄉下變成城市,那不就是要做很多的開發,蓋很多的房子,開很多的路。過度開發,不就是很多環保人士想要極力避免的嗎?那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強調縮短城鄉差距的重要性呢?說難聽一點,其實因為不管是都市人還是鄉下人,多數人都歧視”鄉下”、”鄉下人”。覺得鄉下就是比不上都市,鄉下人就比不上都市人。這種要不得的心態,只會拉大城市和鄉村的距離。擁有不同資源的地方,卻要有同樣的發展,所以所謂的鄉下,只能永遠辛苦的在都市後面追趕。然後打造出四不像的鄉村。
大家通常喜歡談論鄉下的缺點,工作機會少,待遇低,交通不方便、教育資源不如都會等等等。但是這些不也是鄉村的優點嗎?在鄉村人口少,所以就業競爭比較低,消費水平低。交通不變,少了空氣的汙染,和交通上的危險,教育資源缺乏,但是學生有更自由的學習環境,更能夠獨立思考,更能夠有創造力。這些不也都是鄉村的特色嗎?都市的資源是錢堆出來的,所以需要很多的人口,很多人來繳納賦稅。鄉村的資源,很多是倚靠天然的環境、當地的資源,當地的文化。過多的人,只會破壞鄉村的環境,天然資源,擠壓當地的文化。
當前台灣已經非常少真正的鄉村了。因為大家看到都市人會賺錢,所以鄉村也都想要學習都市人賺錢的方式。把房子蓋成都市的樣子,吃都市人吃的東西,穿都市人穿的衣服。久而久之,每個鄉村都變成落後的都市,每個鄉村都長的一樣。在地文化變成穿著破衣的都會文化。鄉村的純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市儈。大家想的是如何賺錢,如何搬到都市去,或者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衣著方是、飲食方式的跟都市人一樣。所以,比較有”能力”的鄉村人口,都跑到都市去了。留在鄉村的自然是ㄧ些老弱,ㄧ些比較沒有競爭力、生產力的人口。
加上媒體的普及,往往把都會生活包裝的太脫離真實。好像都市的人就會賺很多錢,然後都過著奢華的生活。因此讓很多人嚮往都市裏的生活。也因為大家都太嚮往都會的生活方式,所以都把精力放在”如何過的跟都市人一樣”的問題上,而不是”如何改善、提升鄉村的生活” “如何精緻鄉村的在地文化”。因為要摒棄的東西何必去改善、改良它呢?因為鄉村的生活沒有進化,所以相對來說,只能越來越退化。在加上都會生活,很多是用錢堆出來的,金錢上比較弱勢的鄉村,披掛在身上的仿都會的破爛外衣,更凸顯現代鄉村文化的落後。
大家經常透過媒體,讚嘆國外的ㄧ些優美的自然風光,美國的西部小鎮,加拿大落磯山脈,西歐各國的美麗鄉村景色。可是大家很少去想說,那些地方也是鄉下耶!怎麼沒有聽說,那些地方吵著要縮短城鄉差距、為什麼那些地方數十年或甚至數百年如一日,一點都沒有改變?真的都沒有變嗎?其實還是有的,變的可能是他們精緻了他們的文化內涵。他們變得更有環保的意識,懂得要保護他們的環境。他們變得更珍惜在地文化,懂得如何謹慎的讓他們的文化更有深度、懂的將文化涵養帶入生活當中。然後,更進ㄧ步的可以去傳承在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相對的台灣的鄉村文化ㄧ直很難有進步。好像鄉村的生活,所以衛生條件和習慣就可以比較不講究。是鄉村的生活,所以垃圾可以亂丟,環境可以不用整理。因為是鄉下,所以房子想怎麼擴建,就怎麼建。因為是鄉下,所以文化藝術的涵養,就不重要。因為是鄉下,所以大家都盼著賺到錢,就可以跑到都市去。
其實台灣已經夠小了。都市已經夠多了。城鄉的距離,最多往往不過是數十公里。所以大家擔心的應該不是城鄉的差距。大家應該擔心的反而是鄉村的消失。大家應該要加強城鄉的差距。要消除鄉村就不如城市的歧視。要研究如何讓原本鄉村生活和在地文化能夠進化,而不是去向都市生活,都會文化靠攏。要把鄉村的生活變成一種文化的傳承,而不是賺錢的工具。每一個地方,有地方的特色,自然就會吸引人。當每一個鄉村都變的不像鄉村的時候,我想那才是鄉村真正的破產。
上一篇:自家客廳的公審
下一篇:關於太陽眼鏡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