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30 00:58:54春回來了

唯一的觀眾

著名的愛丁堡藝術節已在八月份如火如荼的正式展開,
至於它為什麼舉世聞名,
其實原因無它-就是因為大!
所謂的愛丁堡藝術節(Edinburgh Festival)事實上是個包羅眾多藝術節慶,
由獨立的藝術團體個別籌畫各項表演節目,
然後將之整合在一起,
整個藝術活動包含六大項:
1.官方愛丁堡藝術季(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顧名思義是屬於官方主導的演出,節目內容包括音樂、歌劇、戲劇、舞蹈…是屬於較大型的表演;所以演出地點往往是在正式的演出場地。有點像是台灣兩廳院、社教館或是新舞台所提供的節目,所以往往是國家知名的表演團體,票價自然也就高一些。

2.民間愛丁堡藝術季(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是由各個不同的名間藝術團體籌畫,節目內容包括兒童節目(children’s shows)、喜劇(comedy) 、舞蹈及肢體劇場(dance & physical theatre) 、藝文活動(events) 、藝文展覽(exhibitions) 、音樂(music) 、音樂劇及歌劇(musical & opera) 、戲劇(theatre)…等。種類繁多,形式豐富,比較像是各個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發聲的舞台,所以自然會有比較多另類和實驗性的表演,演出的空間從酒吧到古老教堂或是小型劇場,甚至旅館飯店裡的一個臨時空間都有可能。所以節目的水準自然也就良莠不齊,可能極為通俗或非常另類,但卻也帶動整個藝術節活躍的氣氛,你能想像上千個表演節目、藝文活動(workshop)每天從早到晚,在這個城市的不同角落同時進行的壯觀嗎?

3.愛丁堡國際電影藝術季(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電影這項現代的重要藝術形式,當然不容在這重大的藝術節裡缺席。除了集結來自世界各地重要的好電影之外,也會邀請導演與觀眾面對面座談,票選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加演,很像台灣的金馬影展外片觀摩。回想起大學時代對金馬影展的狂熱,竟會願意不辭辛勞的排上十幾個小時買票,頂著11月的寒風澈骨騎著摩托車偷偷跑去看午夜場,現在想起來都不由得對自己的猛勁深深佩服。

4.愛丁堡國際書展(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ook Festival):起源於1983年,從坐落在愛丁堡花園的幾個書展攤位,發展成今天的巨型國際書展…提供的不只是與500位以上作家面對面的對話機會,還包括超過650場不同主題的討論與辯論,只是你有自己的想法,絕對可以在這裡激發出一場豐富的心靈冒險(但是得購票入場)。然而,不同於國內書展的型態,書展的目的並不是提供一般民眾一個撿便宜的機會,所以僅在夏綠蒂廣場花園(Charlotte Square Garden) 提供兩個內容有限的小型書房(一個是成人,一個是兒童),而所得盈餘將回饋給下一年的書展活動。

5.愛丁堡爵士與藍調音樂季(Edinburgh International Jazz & Blue Festival):這當然是喜愛爵士及藍調樂迷不容錯過的朝聖之旅,集結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的樂手及表演團體。即便你不是瘋狂樂迷,仍然不應錯過免費且精彩的戶外演出,音樂季的第一個週末通常會有知名的爵士及藍調樂團在Grassmarket及Ross Theatre作戶外演出, 算是為整個愛丁堡爵士與藍調音樂季揭開序幕,若是碰巧陽光和煦,還有什麼事會比週末下午的一杯咖啡配上庸懶爵士樂更美好的享受呢!

6.愛丁堡軍事樂儀表演(Edinburgh Military Tattoo):從1950年起,在城堡廣場前的軍事樂儀表演一直藝術節裡眾所期待的一項重要演出,節目內容包括:。其票房所帶給蘇格蘭的經濟貢獻更是驚人,根據統計,2003年的三千七百萬英鎊票房紀錄,更是創下歷年來的新高。

這些藝術慶典可說是集結了你所有的感官需要,
不管年齡老少,無論你是專業藝術工作者或是地下社會的怪喀,
你都能找到一個適合你的位置,
而且常常也會有令人驚豔的發現喔!

我就曾經與蘇格拉底去看一個音樂表演,
到了演出場地卻不見任何人排對入場,
問了工作人員才發現原來我們是這場音樂會的唯一聽眾,
因為之前的遲疑和尋找,耽誤了大概十分鐘的時間,
被領入會場時才發現原來他們因為等不到這唯二的聽眾,
已經自己開始唱了起來了。
見到我們進來,燈控馬上從新來一次,
音樂隨即展開,
這是一個四個人的團體,
兩個宛如天籟合音的女主唱加上一把古典吉他和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
極具特色的演奏加上充滿自溺的歌聲,很任性卻任性的合情合理。
歌詞的內容常是生活中非常細膩的觀察和很有趣的想法,
結束後我在想,也許這似乎名不見經傳的小團體,
有朝一日可能會成名也說不一定。
但我想他們的音樂應該仍是屬於小眾的風格,
或者說主流總是消化不了實驗性的狂野,
基於這樣的私心,我只能說仍是期待他們作自己就好了。

當然也有許多具有國際水準的演出,
像是日本著名的鬼太鼓就是深獲好評的節目之一。
記得幾個月前在台灣錯過的波蘭悲歌錄,
竟也讓我在愛丁堡藝術節看到了,
而且還是在一座古老的教堂演出,
剛好與這支舞碼的儀式性相得益彰。
另外,有些節目的安排十分具有創意,
也許是因為通常許多表演並不是在大型的表演廳進行,
自然而然不會拘泥在既定的型式當中。
像是結合非洲的原始舞蹈與愛爾蘭的大河舞踏,
一個是完全的赤足,另一個卻是穿著堅硬無比的舞鞋,
兩種正好相反的身體感,卻能在充滿熱情與節奏感的鼓聲結合在一起。

但也並不保證所有的節目都是精采可期的,
因為其中也不乏學生未儘成熟的實驗作品和口味大眾化的通俗創作,
儘管節目簡介上佳評如潮,
但看完之後往往不如預先的期待,
所以選擇之前可要多做點功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