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什麼 -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高雄 行德宮 每日發近 350遊民的 ㄚ嬷愛心便當
《 金剛經說什麼-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
2011.06.028
金剛經說什麼-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
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
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
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
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第十四品,金剛經開始到現在,
講了十三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註意,金剛經雖然
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
他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
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
就是「善護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
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什麼念
? 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
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
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
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
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余依涅盤而滅度之。
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
布施以後持戒,持的什麼戒?
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
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
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
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
說到十三品這裏,差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
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就在這裏。
解悟 喜極而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裏只有三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
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錄下來,
就是經典。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
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若成就法門的感受
。「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註意這四個字,
大家念經時,很容易輕易把它念過去,
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
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話,
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後世禪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
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
解悟就是知見上的,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
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
受到有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
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
不談證悟。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
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
「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
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目標的趨向。
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
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種情況。深解義趣是
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贊嘆名辭。
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他為什麼哭呢?
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
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
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
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凈面快要現前的時候
,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象,否則就是一
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凈面,所謂本性,
本來的面目呈現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
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
而你問他哭什麼?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
天性的流露。等於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
,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
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
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
這都是贊嘆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
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什麼道理?
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
點在這裏。「我從昔來所得慧眼」,這位須菩提,
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
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
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到過這樣
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信心清凈
講到這裏,又加上稱呼了,等於我們講話,
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信心清凈。即生實相。」
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
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
「信心清凈,即生實相。」這八個字是這一品重點
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後世眾生,
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的法門。
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
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沒有。
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
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信心清凈有兩種意義,
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
並不是迷信。為什麼不是迷信呢?
因為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了來學佛,
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
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
;不過,嚴格的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
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
先懂得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
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
這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
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
自求解脫成佛之路。
所謂正信,要信什麼呢?
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
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
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
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層,
蒙住了,變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
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清凈。
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
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宗的觀想、
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凈心。
清凈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薩階級地位的不同,
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
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
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
。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凈,自然達到清凈
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
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凈,
能夠生出實相。看了這個經文,知道須菩提明白的
告訴了我們,因為他自己了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
,讓別人以及將來的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
信心清凈,能生實相。
希有的功德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典,而到達這個程度,
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前面已經看到
,須菩提贊嘆佛:「希有世尊」。
換句話說,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
因為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
我們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釋什麼叫實相。
我們講金剛經開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
一共有五般若,最難的就是實相般若,
就是見道之體。實相般若就是
菩提,涅盤,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
西。你如果認為實相般若不曉得有多大,
有沒有鳳梨那麼大,有沒有蘿蔔那麼大,
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須菩提叫了一聲世尊
,自己又加解釋,說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個「是」,青年同學們特別註意,
這是古文的寫法,拿現在白話文說,
這個「是」就是這個,所謂這個實相這個東西啊,
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該還記得,前面在金剛
經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
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連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實相又是什麼呢?即是非相。
分析開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等等;歸納起來講,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他報告心得說,
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成就中,
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須菩提的意見,再度的報告說:我啊,就是在佛在
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今天能聽到這種經典道
理,「信解受持」,信得過了,解悟到了,再經常
領受這個實相境界,隨時隨地在這個境界裏,
以此悟後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個修行的階段,
就是後世所有對佛經的解釋。信解受持,也就是
教、理、行、果。
「信」,把佛經的所有的教理信得過了。
「解」,解悟到佛學的各種義理。
「受持」,悟道了以後起修,修行以後證果,
教理行果。也有一個說法,叫做信解行證。
自心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後修行,
修行以後最後證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
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是同一個修行的情形,
這四個字不能隨便當一句話念過去。
須菩提說,像我們現在親自跟著佛,聽到這個道理
,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不稀奇。
因為他們當時親自見到佛,有佛親自指導,
當然是不足為難。
誰是五百年後希有人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將來過了五百年,為什麼說五百年呢?
為什麼不說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
這就是佛自己對於佛教的說法。佛在世的時候,
叫做正法住世;佛涅盤以後,而有些大弟子 們還在
,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後,是像法住世,
那時佛的大弟子們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盤
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後,
只有經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說是像法時代。
據說像法也不過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後就是
末法時代,就是尾巴啦!尾聲啦!
末法並不是說沒有,是說真正佛法的修持,
快要到尾聲,快要向末了,這是在各種戒律上,
各種寓言上所記載佛所講的。
但是也不盡然,譬如說在許多大經中所講,
如在華嚴經裏,佛就承認佛法沒有沒落的時候,
什麼道理呢?因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
真理只有一個,不會變的,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則現在早過了五百年,
大家豈不是更難了嗎?
這裏須菩提說,假使後五百歲,有人在像法末法時
代,看了這個經,研究了這個經,也能與古人與
須菩提及佛大弟子們一樣,達到了信解受持,
他說這個人就是第一希有。
第一希有是金剛經特別提出來的,
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聖;
第一希有就是幾乎等同於佛。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
經典,這個人當然已經進入無人,無我,無眾生,
無壽者相的境界。四相皆離,不著一切相的境界,
他本身已經到達了。
為什麼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兩句話千萬注意!
如果參加佛學考試,一定會考到的。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理由?
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眾
生相都是假相。佛學說的這個「我」,就分析來看
,我們現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說這個
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
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
那個第一天的我已經衰老了,滿月以後,與第一天
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同。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坐在這裏,十二年以後的我們
,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肉體不是我,
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
等於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
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
。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麼我們的思惟意識,
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每一分,每一秒思
想意識都會變去;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
,甚至現在說的話,都隨時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
、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
「我」都尚且非我,那裏還有你、我、他,
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
是假合的虛妄相,不是真實。
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
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
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暫時現象,
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
有問題!真性怎麼會有情感,
真性不是沒有情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
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
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佛不會發大悲心,
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
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跡,
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見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家要學佛,
去那裏見佛啊!「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
那麼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
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
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了真實的誠敬,
那就是「信心清凈」,就可以「能生實相」。
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
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
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間,
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
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後來對著佛的正面,
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
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麼對著佛就小便?
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
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過來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
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中心一念誠敬,十方三世諸佛
皆在目前。怎麼樣在目前?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
這多半是須菩提在那裏演講,講給佛聽,佛是聽眾
。換句話說,是他向佛報告,接著是佛的印證,
佛的獎狀發下來了。
難得的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就是這樣。
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的道理,沒有被嚇
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
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們走夜路,看到一個黑影
子,一下子嚇住了,那個是驚。怖呢,非常恐慌,
持久的心裏恐嚇,那個是怖。畏時間更長了,不停
的害怕。像我們在座的,個個都是第一希有,
聽了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而且沒有不懂的人,
個個都懂了。
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
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佛,
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
許多人說:我嚇死了,嚇得我的汗啊,像黃豆那麼
大,因為我沒有了。我說你學佛不是想求個無我嗎
?怎麼還嚇住了呢?
所以說慧,這個佛學名辭,用的非常好,
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
就有驚、怖、畏的現象。
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經般若這個法門,
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真是非常難得
了。佛說這個希有,就很重,佛給我們的這個價錢
,獎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幾乎不可能,
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聖。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
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何以故?什麼理由呢?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
知道無住、無相、無願,這是大乘的心印。
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願。
你說正要我們發大願,怎麼無願呢?
大慈悲當然是願力,慈悲過了就不住,
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裏哭啊!過了就不住,
所以說願而無願。
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
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
本來無願。當然大家不要會錯了意,青年同學們根
本發不起願力,以為你本來無願,已經合於佛法了
,那就很糟糕。無願,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
,無住。因此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
是名第一波羅密。
第一波羅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
而般若裏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
也就是我們後世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什麼是忍辱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
是名忍辱波羅密。】
問題來了,前面一路下來都是講般若,
是菩薩六度裏最後的一度──智慧成就。
所謂的六度也已經說過,就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換句話說,這也是學佛的一個次序。
首先,學佛的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捨;
捨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裏的錢掏出來,
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捨掉,改變,丟掉,
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捨,
萬緣放下就是布施,這是內布施。
真布施了,此心清凈,才算真持戒;
心不清凈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
作到了此心清凈,念念清凈,不需要持戒了,
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
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
此心念念在清凈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
這就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你說自己心也很清凈,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
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就火冒八丈高了,
也管不了清凈不清凈,什麼毛病都出來了。
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
也因為這個原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
才能登上菩薩地。
無生者,本自無生,信心清凈,一念不生處。
這個一念不生處,不是壓制的,也不是沒有思想,
沒有知覺,
而是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凈就是無生。
光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
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
我們中國文學的形容辭是,拔開慧劍,斬斷情絲。
有時我們劍是拉不開的啊!有時候又只拉一半,
有時候劍拉出來了,看看劍卻楞住了。
不要說斬啦,扯都扯不斷,那個劍早就鈍了。
所以說,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佛學忍辱的意思,看到一個「辱」
字,我們會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別人罵你啦
,打你啦,各種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這是從文
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
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
辱,老病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
。不要說我們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動物,
拿螞蟻來說,你仔細觀察,年輕的螞蟻經過
老化螞蟻的旁邊,都走得遠一點,
這樣的辱,這樣的難堪忍。
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
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
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
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為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
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
沒有刺激,天天在享福,眾生也不想修道,
用不著嘛!生在地獄裏,受苦受難都來不及,
沒有時間搞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
,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
發生解脫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
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這個世界上
做生意的,創事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
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好過。受不受得了呢?
有什麼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
所以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堪忍,能夠忍受。
佛跟須菩提兩人對話到這裏,如果不仔細看這個經
,突然看他在中間來一個忍辱波羅密,會覺得奇怪
。所以剛才我先提起大家註意,這一部經把
六度波羅密都講完了,
為什麼現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密呢?
忍辱的榜樣
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
的,就像打坐修定,為什麼定不住啊?
兩個腿痛,你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裏的一
忍啊!當然硬忍是很難,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兩腿
兩手,四大皆空,那個時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過
去。所以這六度的一關忍辱度,你就過不了,過不
了的話,這一切皆是空談。你說我們會念金剛經,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木魚敲起
來非常好聽……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麼辦?
看那個醫生好?因為怕死掉,眾生相就來了,
壽者相就來了,這一下就忍不過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剛經的中心,大家要特別特別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經驗告訴我們,
做個榜樣。所以佛說,真正智慧徹底悟道的人,
才曉得忍辱波羅密本身沒有個忍。如果有堅忍的念
和感受在那裏,就已經不是波羅密,
就已經沒有到彼岸,也沒有成就。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什麼理由呢?佛又對須菩提說,以他本身做榜樣,
像我從前的時候,曾經被歌利王割截身體;
歌利王是過去印度一位名王,不過印度不注重歷史
,這種歷史資料只有在佛經裏才找得到。
這位當時歷史上的名王非常殘暴,那個時候,
釋迦牟尼是個修道的人,相當有成就,到達菩薩地
了;雖然是緣覺身,無佛出世自己也會悟道,
後來歌利王因鬧意見要殺釋迦。
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嗔
恨?釋迦佛說:此心絕對清凈,假使我起一念嗔心
,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後,我就不能復元,結果歌
利王一節一節把他割了。釋迦牟尼沒有喊一聲唉唷
,心裏頭也沒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
心。完了以後,歌利王要求證明,釋迦牟尼說,
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就
馬上復元,結果他立刻復元了,又活起來。
這個故事比耶穌的復活厲害多了,所以佛說,
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
說給我們修行的人做個榜樣;當然,並不希望我們
被別人割了作試驗。現在不必談割截身體了,叫你
不說話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動也受不了,其實
這個就是忍辱與禪定、般若的道理;
只因為智慧不夠,悟道並沒有透徹,所以你受不了。
達摩與蘇格拉底
剛才講到忍辱波羅密,我們再提起註意,
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
,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
,自然而清凈,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密成就的程度
。所以佛說,當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
他說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首先他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於「我」的,
這一句話特別注意啊!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
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占
有,因為此身本來不是我。要把這個道理,不僅理
解清楚,還要實際上證到,才信心清凈,
才有希望證得般若實相,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麼地方來的呢?般若見地來,
智慧不透徹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智慧的境界
,並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為大徹大悟
,那就是氣象局發的警報,路上有霧,小心撞車的
那個「霧」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悟是清朗的,
智慧破除一切陰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眾生和壽者相應生嗔恨。】
說到這裏,先要有一個認識,佛現在所告訴我們的
,不是假想,是一個實際的修持。無我相,無人相
是智慧的解脫。譬如西方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最後被人家謀害,拿到一杯毒藥,朋友們勸他不要
吃,他明知道是毒藥,笑笑,仍然談笑風生,
最後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在中國傳道的末期,
遭到其他法師們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
等到第六次毒他時,他把毒藥吃下去告訴弟子們,
跟你們的因緣到了,我要走了。
弟子們當然不讓他走,
他說因緣已到,我已經吃下毒藥了。
另外密宗的木訥祖師, 最後也是被人毒死的。
這些人都知道因緣已到,殺人抵命,欠帳還錢,
應該走就走了。
又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這些都是智慧的解脫
。所以禪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師,
有偈子說:
理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這個偈子有八句,我們引用要點,只說它的一半,
理極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領悟,理解、
悟解到達了極點;忘情,這些妄念的情沒有了。
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描寫的,沒有辦法講,
沒有辦法說,理到了極點,智慧到了極點就是理極
忘情謂。後面幾句是描寫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境
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華嚴境界,又稱
「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理到了也是無有障礙,所以光是研究佛學就不能在
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沒有融
會貫通,沒有到達理極,所以我相、人相仍在。
像佛說的身體被人家殘害,而只有慈悲心,
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
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忍辱的功夫
說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時候禪宗的二祖
,他盡管是接了達摩的衣缽,最後還是受報;
多生多世欠的命債,最後還是要還。
佛法的基礎是三世因果,六道輪回。
有一個祖師在被殺頭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
四大原無我 五蘊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 猶似斬春風
他很慷慨的把頭伸出來,砍吧!此外像印度禪宗的
祖師師子尊者,也是還債,頭砍下來沒有血,
脖子裏沖出來像牛奶一樣,數尺高。
這證明經過修持,色身已經轉化,再進一步
白血化掉,他身體變成空的,殺頭也殺不了啦!
在色身還沒有變空以前,受報被殺了,像殺頭、
受傷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況,並沒有痛的感覺
,所以那個不算忍辱。忍辱的時候有痛的感覺,
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
悲,這才是忍辱波羅密。到達沒有痛的感覺,
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說是忍辱波羅密的功德。
盡管功夫到達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這個功夫不稀
奇,等於我們上了麻醉藥,開刀不會痛,那不能說
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沒有上麻醉藥,極痛而能不
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當場就可以把五蘊
裏的受蘊與想蘊,都拿開而解脫了;
學佛也是要學解脫,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加以說明。
所以菩薩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
煩惱是煩惱;能夠把煩惱、痛苦觀空而轉化了,
就是道德的行為,心理上的心性,
這才是菩薩的功德。
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注意!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
不中聽,馬上起計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
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學們註意,不要聽
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為那是忍辱;
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
道的基本精神。菩薩是積極的,不管自我,只有做
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
惱的。要處處犧牲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
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
譬如說,佛為什麼讓人家砍他的身體?
他是為了證明給世人,修證佛法確有其事,
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
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他再告訴須菩提,回想過去五百生以前,專修忍辱
。他說那一生的修行,專做忍辱功夫,的確達到了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著相。
所以他強調一句話,怎麼樣學佛?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就是學佛的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
了,或迷惑了。有個廟子,有個房子,
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
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產、或名譽所迷戀了。
所以前面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
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
無所住的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學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
我們在做功夫學佛,好像就在這色、聲、香、味、
觸、法六樣裏面滾,就在這六根六塵之中打轉。
你千萬記住,「不應住色生心」,一切境界,
一切現象都不是,那是我們後天的,心理上、
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
「不應住聲生心」,聽到聲音當成佛菩薩對你說話
,耳朵裏最容易發起聲音,走上這個路子,
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時,
很多走上這個路子,佛只好放棄。
所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一句話就是重點。
要學佛的人,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
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
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上,或住在某一種習
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
佛法初進中國時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
後來齊梁時代改成魔鬼的魔,因為講魔鬼大家會害
怕小心一些,所以千萬千萬註意,離一切相,
應生無所住心。
接著下去,我們很多學靜坐,及觀心法門的同學要
注意了,「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你們做觀心的功夫,做靜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個
清凈在,你心住在清凈,已經不清凈了;
至少那個清凈是非常狹小的。還有些人覺得空了,
他那個空啊,不過是水桶那麼大,也許比水桶還小
一點,都是你意識上一個境界,不是真正的空。
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個空的現相上,
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錯誤的
,錯誤的空觀,錯誤的住心法門。
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
但是認為這個有相的,水桶那麼大的空,或者清凈
就是道,那不是你騙了道,就是道騙了你,
也許你騙了釋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如何布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為什麼講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來了呢?
就是今天講課一開始跟大家提醒的,金剛經布施、
持戒、忍辱,是一貫連下來的,不像現在的文章條
理化、科學化,過去的文學行雲流水,看起來漫無
次序,好似一個不規律的排列,但是卻構成不規律
的美。所以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就是不應
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
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
,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
即非眾生。】
佛再三的告訴須菩提,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有所作為,一切一切的作為
,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
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
為什麼人放不下呢?因為不肯真正布施,
因為眾生著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
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
譬如我們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幾年,
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壽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嗎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些現象,不是你要留就
能夠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來無住,本來不可著
相的。凡夫眾生之所以為凡夫眾生,是明明知道這
個道理,尤其是學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
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們,我大概能留得住吧!
總覺得自己不同一點,比不知的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