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06 .最初是從海水開始的
1985年10月31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女生張曼娟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海水正藍》,收錄了七篇小說,比較引人注目的或許是名作家張曉風女士的推薦序。沒有大手筆的企劃行銷宣傳,甚至也沒有報紙副刊的連載推介,只是安靜的出現在書店一個小小的角落。
然而,不到兩個月便傳來再版的消息,令出版社大感意外,半年之後竟登上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爾後一路攀爬,穩踞榜首長達近兩年之久,令出版界大感震驚。自此,出版界對文學新人敞開大門,引起一陣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而由文學獎出身的作者張曼娟因為莫名的暢銷,也飽受抨擊,長期被冠上「膚淺」、「煽情」、「媚俗」、「只是消遣品」等等惡名。
這本書於1990年獲中國時報讀者票選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好書前十名;2004年獲誠品書店與聯合報主辦讀者票選 【最愛100 小說大選】,迄今仍是作者再版次數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代表作品。
爾後,張曼娟在教學與研究的道路上領會到了「大眾文學」的價值,發願「寫小說就要寫好看的小說」,又於1999年推出短篇小說《喜歡》,2000年推出短篇小說《彷彿》,有向大眾文學致敬的意圖。這兩部短篇小說陸續推出果然創下暢銷佳績,〈天使的咒語〉一篇更為「永保安康」車票引發熱賣與收藏的熱潮。
張曼娟曾說過:「愛我者,惡我者,皆是因為海水正藍。而我其實已不是海水正藍時的張曼娟......」似乎對於大多數人及文評者只以這本最初的作品為永恆的印象感到悵然。
《海水正藍》出版已經滿25年了,如今張曼娟似乎有了更多的釋然與感恩,她說:「海水正藍影響了許多人,受到最大影響的其實是我自己,這本書神奇的改變了我,讓我成為一個創作的信徒,對生命永不絕望。」
(張曼娟 二五年華 http://mypaper.pchome.com.tw/oceanblue25)
******************************************************
本周作業如下:
1.讀完這本25年前的小說《海水正藍》,是否可試著分析當年如此暢銷,形成所謂「張曼娟現象」的原因何在?
2.若將《海水正藍》與《喜歡》、《彷彿》相比,在小說題材、敘事手法、文字風格與情感意識上,有何異同之處?
3.若要將《喜歡》、《彷彿》各選兩篇收入張曼娟25年短篇小說精選集,你會選出哪兩篇,並說明原因。
第三題為必須作答的,另可於一、二兩題中擇一作答,字數以300字為限。
最後截稿時間為11/23,午時12:00止。
上一篇:編號05.城市中的慾望法則
若要將《喜歡》、《彷彿》各選兩篇收入張曼娟25年短篇小說精選集,你會選出哪兩篇,並說明原因。
再見‧啟德再見、若要落車,請早揚聲 這兩篇或許不像天使的咒語或再見那樣有張力,但在我看來卻是張曼娟愛情小說的另一種進化。張曼
娟一向不把結局說死,總留下淡淡的,彷彿一揮手就會消失的想像空間,一種極微妙的平衡。
若要落車,請早揚聲這篇,或許是珍珠奶茶所以即便是多年之後,記憶依然深刻。情結很普通,轉折並不令人訝異,唯一令我驚訝的是那份勇
氣。把喜歡說出來需要一種極大的勇氣,我在這裡看到了這樣的改變。或許清清沒有明著表態,但我想她是願意接受的。終於,《張曼娟》不
再是無言的結局。
再見‧啟德再見,是另一種勇氣,一種向過去告別的勇氣。像那些曾經的、所有的悔恨,通通道別。春溪,做為一個第三者,打從開始心裡就
是明白的,也知道自己的不可能。但她的不死心與韌性卻也造成了後面的悲劇(完全不意外的場景)。但這次,終於,真真正正屬於春溪的人翩
然出現。Joseph,溫柔多金的男主角,童話般的情節,甚至是後來的設計圖,我並不知道該說他是因為愛春溪所以才更愛工作還是如何。而春
溪的老闆Helen似乎做出了強烈對比,與Joseph父親的好聚好散,映襯出了春溪的執著與悔恨。
第一題 我認為有主要的兩點:時代背景、讀物內容。
25年前,民國74年,西元1985年,《海水正藍》定稿發行。
1949年,政府遷台百廢待興。1971年,退出聯合國。過了14年,各項建設都如火如荼的開展,無論是基礎十大建設、或科技園區的建立等都在那個1970年代。台灣的情況是每天都有新的、更好的風貌與改變。到了1980年代,台灣已經晉升「亞洲四小龍」之一。這代表了當時大眾開始對生活經濟、物質上有了滿足、富裕的感受,他們有更多的餘閒填補心靈上的空虛(就像現在的台灣人吃東西,除了填飽了肚子,還要講求擺盤、配色,一種「品味」的東西在被追尋著。)就像瓊瑤的作品一樣,張曼娟的作品同沙漠中難得綠洲般灌溉彼時缺乏「貼近自身感動」的眾人心田。。
而張曼娟的作品卻又不只談愛情,她更談親情、友情(〈長干行〉、〈永恆的羽翼〉、〈海水正藍〉),甚至是大千世界裡穿越時空、身分的情感(〈儼然記〉),令人想往又不著邊際。而《海水正藍》帶著濃濃的中國古典文學意味在其中也深深抓住大家的目光。相較於那些被政府所限制的,所謂反共文學或者繼而反動的愛鄉文學……身旁的人情世故也許才是大家更能感同身受的。我想這就是當年《海水正藍》能獲得巨大成功形成「張曼娟現象」的原因。
就小說《海水正藍裡》來說,最令我印象深刻《海水正藍》,也最能代表這本小說能受到大眾喜愛的代表。淡淡的筆觸,描寫碧紋與侄子小彤、姊姊家庭之間,與蕭亦珩之間發生的事,從貼近每個人生活的親情、愛情出發,同時也淡淡的帶出愛的責任與家庭破碎的愛莫能助。當大部分人們對不同形式的充滿美好的意象時,可能忽略「愛」也成為了一種責任,對於人生經驗中,不同形式愛的掌握,寫出了另一個角度,因為失去,更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激盪的漣漪,結局筆觸帶著淡色的鋪陳,但卻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與省思。
也是老師的作品能引起讀者熱烈共鳴之因。
(三)
《彷彿》我推薦〈自己的房間〉、〈麵包店失竊事件簿〉;《喜歡》我推薦〈再見,啟德再見〉、〈在冬天,握住一隻小手〉。茲分篇敘述如下:
〈自己的房間〉:採用倒敘法,以離婚為主題,緊扣房間一詞。房間應該是指心房或是一個家庭。女主角受原生家庭影響,讓她很怕孤單的感覺。「即使有大房子,還是孤單的。」這是伏筆。她要尋找歸屬感,到美國後卻發現回不去了,暗示父母不會復合。女主角喜歡鄧麗君的歌,能再她身上找到些什麼;陶簡的出現與離婚,讓她再度踏上尋找歸屬感的路,最後「房間」終於搬新家了。
〈麵包店失竊事件簿〉:這篇一開始很像張愛玲《傾城之戀》的一句對白:「妳穿的綠衣像藥瓶,但卻是醫我的藥。」文中亦有「我想,我最需要醫治的是我自己。是我那顆時顫抖,渴愛的心。」這篇採第一人稱我,頗具偵探事件簿的主人,讓讀者抽絲剝繭找尋真相。
〈再見,啟德再見〉:《喜歡》此書,在命題上有所不同,開始用逗號類似口語當題目。對於愛情的學分,是必選修。春溪與啟德的的互動,也是香港的變動史,我想起作者曾經到香港,此文出現許多地點與實際生活內容,文風、對像都有了轉變。
〈在冬天,握住一隻小手〉:冬天,想找個人靠一靠、抱一抱。文中不避童言童語,重視孩子的聲音。孩子具有依戀性,不懂大人的世界,角色的模擬之間,亦見作者的用心。
總而言之,精選總有遺珠之憾,但我推薦這四篇當作精選篇目。
(一)
話從1985年說起,是我剛出生的年代。當時代的物質生活不像現在豐富,還停留在任天堂紅白機、麥當勞剛開店、電腦還在DOS、手機還在黑金剛、大學錄取率還不太高;同時間報業、出版業、雜誌業正發達,電子書、網路書店的觀念尚未普及。假設讀者群為青少年,心理多關心相近的事物、文字風格,瓊瑤之後曼娟,以感情為題材,自然能攫住此年齡層讀者的心,得到共鳴或滿足。《海水正藍》融入古典元素,各篇命題、角色取名、情節安排、文字流暢,相當典雅,以首篇〈長干行〉為例:
一、選題
樂府詩是用樂府古題入樂,本文亦用古題為題。文末說:「長干行,無論怎麼綺麗與動人,畢竟只是古老湮沒的故事,只能合樂。」長干行,其實可以用童話替代,但會少了份古典味。
二、文章結構
採取時間順序法,童年至初中,大學再到成年戛然而止。每個關卡都是重要的年齡,男生29歲當娶,女生26歲當嫁。佈局上,合分分合的事件,跌落池塘是合,兩家人吵架是分,意婕父去世是分,淡水相遇是合。前後呼應,「她仍是他二十幾年回憶中唯一的溫柔。」緣起與緣滅,音樂才子的尋根,在於若即若離與曖昧不明最美時。
三、人物塑造
1.馮哲生:男,孤單,善長音樂,大學畢業,古意深情。角色設定是音樂系男生,可想成中文系男生,喜歡用中國化來創作音樂,得到一片天。但他的創作靈感,是來自女孩(意婕)與其〈長干行〉;是女孩給她不平凡的成就,因此他心裡願意留個房間等著她。
2.楚意婕:女,楚楚可憐,長髮裙擺與紅色瑪瑙鐲子,被動,為哲生初戀對像,象徵初戀的美好,少年少女總是幻想初戀就是結婚對像。
四、古典元素
使用典雅的形容詞,哽咽變嚎啕、心底一陣酸楚、眼眶蓄淚、悽惶地、流瀉等詞語。意象的使用如使用風代表風往,海與夕陽亦有其象徵。所謂夕陽,有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義在。
回到話題,早期作家的投稿管道,即是各大報的副刊,報紙當時是民眾吸取新知的重要媒介,年青學子能得到刊文,必然能吸引讀者注意,但多選刊知名作家,給予新人機會不多。然而報紙的讀者群,通常是年齡層較高,即便報紙廉價易取得,一般青少年可能沒有閱報習慣,便不會讀報。反之,青少年會找尋更親近的租書城,花個小錢,渡過一個放學後的下午或晚上,轉移學校、聯考的壓力,此即「張曼娟現像」形成的因素。
在《彷彿》裡我最喜歡〈桑樹唱歌的夏天〉和〈自己的房間〉。〈桑樹唱歌的夏天〉的結局和我心裡所想望的一樣,很多時候我們會將對人的感情寄託在物品之上,即使是不起眼、不被看好的東西,卻會有懷念及捨不得的情感。我們都希望能有一個人瞭解自己,滿足自己所希望的,我覺得阿勳有一部份是瞭解嫣如的,他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大家都覺得桑樹帶來不幸,應該要砍伐掉,然而他卻將桑樹留下,並且打破迷信,這正是我心裡所想的,當身邊的人都只有一種想法時,有個人卻有不一樣的看法,還可以滿足你心裡所希望的,這大概就是那個瞭解你的人了吧。〈自己的房間〉讓我感覺到一種深刻的無奈,卻不是一種很深的悲痛,人總是害怕孤獨,需要有一個人陪伴,但在陪伴之下所衍生出的許多問題,讓人更顯孤獨,有的時候一個人的時間和空間才是更為珍貴的。
第三題
在《喜歡》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珍珠眼淚〉和〈在冬天,握住一隻小手〉這兩篇短篇小說。
〈珍珠眼淚〉所使用的題材是美人魚的故事,卻又比美人魚更創新、更增添一層人性。它不像童話故事裡,有俊俏的王子和美麗的公主,還有淒美的愛情結局──美人魚公主化成泡沫。黎兒擁有最基本的人性,分辨美與醜,當她看到方若士時,她覺得他不似從前迷人,但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她的善良依然讓她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即使她被綁架、她和方思洋的錢被偷了,她還是保有善良的心。思洋這個名字取得甚為巧妙,為著就是思念在海洋裡的美人魚,黎兒沒有化成泡沫,沒有成為愛情的犧牲者,她選擇回到海裡,雖然不是盡善盡美的結局,卻又有令人迷人的韻味,能夠擁有美好的回憶,也是一種美麗的愛情。
〈在冬天,握住一隻小手〉所描寫的不單單是愛情、婚姻,還有友情以及對孩子的愛。現在這個時代離婚率越來越高,婚姻的不順遂似乎變成一種很普遍的事情,但我真正關心的是「孩子」這個問題。女性對於孩子的情感是無所遁形也無法切斷的,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在愛情中失去孩子的痛楚,這些都需要去面對、去堅強,當我看著桂華的一舉一動,心中隱隱作痛著,面對著這樣的可愛的天使,她卻感到有些害怕,在孩子們天真笑容的面前,會讓我們感到有罪惡感,但是我們會更加珍惜愛護這份重要的寶物。雖然在文章中只有淺淺的表現出桂華和映月的交情,她們的友誼卻讓我覺得深邃,尤其是在最後描寫兩人牽著一隻小手,而映月漸漸鬆去手看著她們,那種無奈、情誼、愛等的複雜情緒,讓我更為感動。
第二題
《海水正藍》、《喜歡》與《彷彿》中,我看到許多相似的小說題材:
1.婚姻的不圓滿
這三本書中的短篇小說裡,都有不圓滿的婚姻關係,包括離婚、外遇、流產、失去孩子等等,我猜想這三本書相繼呈現的是時代的變遷、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亦或者是作者及周遭人的經歷,不論是哪一個,都誠實地反映著現實狀況,讓人看來有更多的無奈,也讓我們更認真的看待婚姻這個議題,並且區別愛情與婚姻的不同。
2.孩子的出現
在〈海水正藍〉裡,孩子成為一種成全的犧牲品,而在《喜歡》和《彷彿》中的孩子,有更多不同形式的呈現,朋友的孩子、國小的孩子、男人的孩子等,文章中不斷地環環相扣著「孩子」的形象,我覺得那是一種象徵,一種希望、一種負責、一種關愛等的象徵,孩子可以成為婚姻關係中的潤滑劑,但不該成為無謂的犧牲品。
3.家庭的影響
在文章中多處呈現主角的性格及命運,似乎都受著家庭及小時候的記憶所影響,這更顯為一個家庭的重要。「家」是所有人嚮往的一個完美的形象,是一個可以依靠的避風港,完整的家庭可以給孩子們一個健全的成長,我覺得這對現代的家庭教育有很深的探討意義。
然而,我覺得從《海水正藍》到《喜歡》到《彷彿》的寫作風格從真切真實變成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內容雖使用一樣的題材,文字的鋪陳卻從感動深刻,變成童言童語,就像是年齡不斷地的增長,心靈卻越來越年輕,也許這是一種對社會現實的抵抗,不願屈服在不完美的世界裡,只能徒然留下感嘆。
每次看曼娟老師的書,總有種落淚的衝動,或許是文字處動人心的力量吧。這三本書,多年前我都從看過,那時還小,尚不懂這些風花雪月,
也不懂悲歡離合。再讀是國中,一個寂寥的國三假日午後,捧著寢室高中部學姐借我的海水正藍細細品味。那時,正巧家中父母起了紛爭,讀
起海水正藍,格外有感觸,不自禁地,身旁便多了幾團衛生紙。那是親情,字裡行間有著少女特有的陰鬱筆觸女孩情竇初開般的淡淡哀愁與無
奈,青春甜美又苦澀的滋味。
再看彷彿與喜歡,是近日工作忙碌後的深夜,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寧靜的桌前緩緩咀嚼。那是與海水正藍相比成熟嫵媚許多的作品,字裡行
間少了些青澀稚氣,多了些小女人的淘氣任性。題材上則是更加成熟,走出了少女的藝文情懷,踏入現實世界。那是真實的,彷彿就是自己內心中的想望,極度逼真的故事,看的到人物的掙扎。
應為「Puffy」。
3
《喜歡》:〈珍珠眼淚〉、?
《彷彿》:〈聽說妳們相愛〉、〈麵包店失竊事件簿〉
《喜歡》裡的篇章真的是太難選擇了,所以我只選了一篇,如果可以的話,都能收錄進去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一篇與另一篇之間都有關聯性的,如:〈十五歲生日〉和〈我真的想知道〉可探討國中教育體制;〈在冬天,握住一隻小手〉、〈嗨,這麼巧〉、〈喜歡〉這三篇同時出現了單親媽媽與年幼子女的組合(雖然沒有爸爸的原因不盡相同);〈嗨,這麼巧〉與〈若要落車,請早揚聲〉可探討弱勢族群各層面之問題(職業、社會普遍接納程度…);讀完〈今夜明月在荷塘〉、〈再見,啟德再見〉會讓陷入愛情牛角尖多年的人們如釋重負;…。
會選擇〈珍珠眼淚〉是因為覺得他真的好美,夢幻程度和〈人魚公主〉相當,卻較〈人魚公主〉單純(人魚上岸後可以說話、人魚也沒必要殺死王子、更不用擔心王子愛上他人),很純真,情節簡單,卻是老少咸宜的故事,值得收錄。
〈聽說妳們相愛〉的結局令人感動,故事中對於阿俊和玉桐的這份感情,並沒有任何激情的描寫,就是淡淡的,可是悠久的,這樣的情感聯繫或許比起見了面還要來的緊密,畢竟想念,是因為見不到面才產生的。玉桐最後對阿俊說的話很震撼人:現在明明就能,為什麼還要等以後呢,我覺得玉桐抽離了過去那個逃避的自己,勇敢的正視眼下的問題,依自己現在的能力來解決問題,是我們都需要學習的。
〈麵包店失竊事件簿〉這篇,名字很可愛,其中主角Puff的形象也很可愛,平易近人,可是讀到結尾,發現這是一個嚴肅的故事,和現今的社會很像,貧富差距愈遠,貧被富踩在腳下,任憑其踐踏,卻無力翻身,可惜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貧,也沒有機會像Puff一樣,來個深夜大復仇。為了私人的龐大利益而傷及無辜,我相信現今社會依舊時時在發生,並且更加頻繁,雖然離《彷彿》出版已近11年了,但我想這就是我們需要這篇故事的原因,過了好多年,人們依舊沒有改變,依舊在無形地殺戮、依舊在貪嗔癡當中盤旋。
1
依稀記得多年前曾讀過《海水正藍》,但不知道他竟比我早了五年出生,印象也僅停留在第一篇的〈長干行〉(因為一直都很喜歡這首詩)。
我慣於用父母的年齡來推算過去,25年前,母親18歲;即使重新讀過《海水正藍》,我還是最喜歡〈長干行〉,因為他就像小時候母親日日與我說的故事一樣,像母親的人生故事:身為長女,初中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卻沒能繼續升學,下有好多個妹妹與唯一的弟弟,父親酗酒,母親日夜工作不見人影,小孩們每天都餓著肚子,妹妹被賣掉…;哲生提到大學這個詞時,意婕的反應讓我迅速地想到了媽媽,那是一種無可奈何也無力改變的悲哀,只能安慰著自己然後得過且過的生活下去,沒有空可以問自己是不是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因為連飯都吃不飽了,哪有時間想這種深奧的問題呢。
另外〈永恆的羽翼〉和〈海水正藍〉是家庭與婚姻方面的故事,不得不承認,即使過了25年,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情狀,和小說中所描寫的,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他沒有不長期暢銷的理由,他所描寫的和生活如此貼近:沒錢念大學、女人的自尊、婚外情、好友愛上同一個男人、嫌棄年邁長輩、離婚、爭小孩…;但我認為〈永恆的羽翼〉和〈海水正藍〉的結局都不差,前者是丈夫(淮舟)完全地反省了,後者雖然是痛心地失去了一個小生命,但父親(呂先生)懂得反省;在現實生活裡頭,能看到多少懂得反省的大人呢,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這本小說,小說裡描摹的,和現實有點相同,又有點不同,如果結局恰好比現實景況好那麼一點點,那麼,至少會我們會感到稍稍的安慰。
第三题
(2)從《彷彿》中會選出《桑樹唱歌的夏天》和《麵包店失竊事件簿》
《桑樹唱歌的夏天》。首先是因為對於這個名字的特殊偏好,故事也很精彩。一棵桑樹所帶來的緣分以及消解不掉的夢靨,這是怎麼樣的一株桑樹呢?爸爸的離世仿佛與桑樹的栽種有著無法割斷的聯繫。而主人公的流產仿佛也有和桑樹有關。桑樹果然是“喪”樹麼?
可是,桑樹又是她的親人,是她割捨不掉的情節,也是她與阿勳相識的機緣……
文字裡透出那種寧靜和平和卻在無聲中給人以希望,夏天,一切都來了。
終於破除了那個符咒,讓桑樹也可以煥發出美好。
於是,一切的悲傷過往,在幸福面前,都化作了桑樹的歌聲。這樣的故事,雖然過程複雜曲折,卻在最終透露出一種單純的美好,令人感動。
《麵包店失竊事件簿》。讀第一遍迷迷糊糊地看完總感覺它是一個靈異事件,就讀了第二遍,才發現真的是個美好的靈異事件。
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回顧那個故事,看到最後,覺得Puffy是否真實存在已經不重要,只是“我”希望她是真的活著的,希望她可以繼續著她的夢想。
在利益的誘惑下,使得孤兒院都可以成為犧牲品,都可以被肆意地燒掉,而且隨之而去的是那麼多無辜的本來就是弱勢的孤兒,令人痛心。而與之有關的麵包店老闆在麵包店開業的時候卻穿著一身名牌,還說,“將不新鮮的麵包給人吃,是偽善”等等,這樣的對比中,令人痛心。
Puffy的愛與恨,快樂與執著,都與那所已經不存在了的孤兒院有關,但她又是那麼地愛著孤兒院。在詭異的場景中展開的這樣的故事,很簡單卻很感人。
第三题
(1)從《喜歡》中會選出《如果長頸鹿要回家》和《若要落車,請早揚聲》。
看到這兩篇都有著莫名的感動。
《如果長頸鹿要回家》中的綺綺應該是一個令人憐惜的女子,就像電影《The best of youth》裡的精神病人喬吉娜一樣,她們擁有同樣的令人覺得惋惜的病態,然而病態之中或許也有著一種清醒,最終煥發出的是一種重生的力量。
綺綺就是綺綺,她不需要被治療,她需要的,只是回家,就像小說的末尾所說的那樣——“如果綺綺要回家,也一定辦得到。”
《若要落車,請早揚聲》這篇描繪了一個身體有殘缺的司機的情感故事。即使身體有缺陷的人也一樣渴望美好的情感,渴望被愛。阿傑的渴望就在長久的守候之後得到了認可,得到了回應。是因為堅持嗎?或許,也是因為真誠,還需要一點契機。生活的美好在於你總是不知道它們會發生怎樣的轉機,轉機來了的時候,或許一切都如你所願。當然那之前,或許是漫長的痛苦。
擁有良善的人本身就是很大的財富,即使他是普通的。阿傑便是如此。為了尋找清清喝奶茶喝到要吐,那種單純的執著,透著一種傻勁,卻又是他最珍貴的東西。
普通人的愛情,也能讓人很感動,所以——
“若要愛我,請早揚聲”,“如果你不開口,人家怎麼知道呢?”
國中時為了排解唸書的苦悶,非常喜歡閱讀也是在那時候接觸張曼娟老師的小說,一看就非常愛,之後看到曼娟老師的小說就忍不住拿起來翻。
每篇小說的題材都非常生活化,但討論的議題卻是很新穎的,如同性之愛、老人照顧、離婚、生死等等,這些議題在當時應該很少人會去談論,卻是大家所在意的,曼娟老師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講出大眾所想說的話,引發大家去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問題,也許這是小說能夠暢銷不墜的原因。除了題材吸引人,一部好看的小說必須要運用文字的魔力將故事寫進人的心坎裡,讓人在看完之後心中留有雋永的情緒,有別於瓊瑤情緒表達比較激烈、黑白分明,曼娟老師的小說所傳達的感情是很微妙的,從人物的互動其實是可以看出他們感情豐沛,但常常不用言語說破,只用一句問候或小禮物小動作就把情感表達無疑,這也許更貼近真實,因為人與人相處常常會有很多灰色地帶,有許多「曖昧」,這種感覺很酸、很澀、很美,更能讓人留下情緒,像細水長流留在心中。
我很喜歡<喜歡>邱遲那種不求回報的癡情令我感動他內斂勇敢細心小心翼翼師生戀即使在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無法接受何況是在當時一定會有更多的阻撓但邱遲還是義無反顧的愛了還說了一句會令人心碎的話:「如果沒有經過你的允許不能說愛那麼至少我可以說喜歡」(這曾經是我的MSN狀態引來朋友的高度詢問)這樣的深情如果是在真實世界很少人不被打動吧
<聽說妳們相愛>是以同性之戀為主題,很別的是主角們決定生活在一起是在成為婦女之後。我很喜歡她們說的是「請讓我照顧妳」而不是「我喜歡妳」或「請跟我在一起」之類的,因為我覺得在出社會之後會遇到很多現實面的問題,兩個人要在一起就不再是我對你好你對我好這麼簡單,需要有種更深層的承諾才走的長久,愛情走到最後其實就是兩個人真心互相照顧的關係,尤其是同性之間目前沒有婚姻約束更是需要,而說「請讓我照顧妳」就是種承諾,代表不管如何一定不離不棄,比起說「我愛你」還來的難得,且兩個人都是有過不同的感情之後還決定互相扶持,很令人感動,這篇溫暖的小說讓我看見幸福。
《喜歡》
〈喜歡〉
〈喜歡〉這篇是我在本書中最喜歡的一篇,安靜多病邱遲和活潑健康的邱延兩個角色錯置,令人印象深刻。一個男孩,可以因為從窗中窺探到女孩的存在,就自顧自的「暗戀」,直到多年後才終於表白。書中穿插了很多書信,表達了邱延對她的愛戀。其中我很喜歡這一段:「我記得那天妳家燉著排骨蘿蔔湯,是我嚮往的。而他們說蘿蔔是涼性的,對我身體不好,我只有痴心想望著。」這一段讓我覺得有趣,除了表達邱遲對排骨蘿蔔湯的熱愛之外,也同時表達了他對女孩的痴心想望。
〈珍珠眼淚〉
我很喜歡這篇,因為它將美人魚的故事轉換了時空背景變成了一個彷彿是真實的故事,好像在我們生活中就可以隨手觸摸的到一般,但在這篇小說的最後一行,我才看見原來是《搜神記》中的典故,才發現原來古人即有如此的想像。這種跨越界線的愛情,似乎最吸引人注目,無論是三十年前的方若士,或是三十年後的方思洋,伯姪兩人都對這有溫柔心腸、善良靈魂、美麗笑容的人魚族有著深刻的愛戀。其中我比較在意的是方若士對黎兒的感情,即便她未曾表明過身分,他仍舊能夠感受到她就在他身邊,細膩地刻劃了兩人之間的幽微情感。
(第一題)
《海水正藍》的暢銷,我想來自於打動人心。一部作品,倘若能夠打動人心,就能夠在別人的生命中,留下一個印記。有別於一般純文學作品的艱澀,張曼娟擅於詮釋故事,透過放大與剪裁,將故事的高潮迭起和長短拿捏的恰到好處。當年的作品之所以深刻,我想這來自於她的「細膩」與「不細膩」。喜歡觀察,也能夠注意到各個角色之間的心境、情緒,是她的細膩處,例如〈海水正藍〉一篇中的姑姑,對小彤有著滿滿的心疼與不捨,但卻也只能看著他在大人們的糾葛中,成為犧牲品。那種無能為力的情緒,令人感同身受。而她的不細膩處,則來自於她的廣闊。她的作品並不拘泥於固定模式的愛情或是其他情感,對我而言,她是「沒有邊界」的,這是最特殊的一點,張曼娟筆下的角色是多變的,她寫什麼角色都會讓人感受到「心有戚戚焉」。
(第三題)
《彷彿》
〈一束信〉
〈一束信〉中所刻畫的角色,是和丈夫分隔兩地的臺灣妻子,這種狀況普遍的存在於臺灣社會。小說中將這二十三封信的重量刻劃得很深刻,一個努力照顧家庭的妻子,必須照顧得的憂鬱症的爺爺、小齊和薔薔兩個孩子(特別是薔薔,她個性中充滿了怨懟),面對丈夫的長年在外,這個家幾乎是她一肩扛起的。她們有一個人人稱羨的家,一個別人看似幸福完美的家,但只有她能夠深切明白,這一切表象的本質,竟是如此不堪一擊和淒涼。這些信簡直成為她生活的唯一支柱了,直到它們不見的那天,信的消失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整篇小說由「一束信」貫穿,充分表達了家中深為媳婦、母親、妻子角色的悲哀,雖然最後才發現是小女兒將信拿走的,但是在主角心中已經上演千迴百轉的劇情了,想要離開的念頭,也無法改變了。我喜歡這一篇,因為它相當寫實,並且將一個家庭──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家庭情形,做了一個很好的刻畫。很多時候也許誰都沒錯,但錯在現實即是如此。
〈絕情記〉
《彷彿》中我最喜歡的是這篇,我喜歡這場穿越古今的淒美愛戀。當一個人很愛另一個人的時候,常常都會許下「生生世世與你相戀」的這個心願,即便我們根本不明白,輪迴是否存在。楊霓就是蘇姑娘,好像命運安排好般,使她舊地重遊,回憶那些過往,也許是她過奈何橋時只喝了一半的孟婆湯,所以還能擁有一些特別的記憶。印象很深刻的是,丈夫跟她說:「不要離開我,我不能沒有妳。」、前世情人說:「我不會再離開妳。」在兩者之間的抉擇,也是生與死的抉擇,既特別又刻骨銘心。
張曼娟擅長融合古今,在這篇小說中,從清末走到現代,跳躍兩個時空背景的愛情故事,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第一题
一口氣讀完了《海水正藍》,卻還是不能夠很容易地將它的作者和每週都來上課的曼娟老師聯繫起來。或許其中的內在氣質和今日的她已經不再相同,一如曼娟老師自己所說的那樣。
與《喜歡》、《仿佛》相比,打動我最深的卻還是《海水正藍》,細膩生動的文字彌散在整部作品中,雖然沒有變換的藝術手法,沒有奇幻的場景,而運用一些看似輕描淡寫的述說,其中帶著難掩的真誠,將故事呈現出來。
它之所以能夠在25年前出版時如此暢銷,或許與它的內容應該有很大關係。七個獨立的小故事雖然都多多少少地牽扯到愛情,但是其中所展現更為豐富和多元的空間,讓讀者在愛情之外,體會到更多,如孩子的憂愁和哀傷(《海水正藍》),抑或父親的“羽翼”(《永恆的羽翼》)等等。
愛情的惆悵和憂傷是一個永恆不滅的主題,而作者能關照到愛情之外的感情,卻又讓人們用目光重新審視某些被忽略了現實情感,我們時刻都在面對著愛人和親人的抉擇,像《永恆的羽翼》中的慕雲那樣,然而親情和愛情真的必須二選一嗎?
對於孩子真正的愛是什麼呢?是一廂情願的灌輸個人的意志,還是更多順從孩子的天性,讓他做自己更想做的?(《海水正藍》)
《海水正藍》所描述的故事,是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人心的,而其更可以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現實的情感生活和對於親人的關愛等等。它所帶給讀者的這些,或許就是它暢銷的原因。
首先,我認為易懂而乾淨的感情事原因之ㄧ。瓊瑤也曾經紅極一時,但時至今日,少女們或許還讀瓊瑤,卻早已不再瘋瓊瑤,相同的,我認為張曼娟的書正好最契合那個時代,25年前,尚未解嚴,然而人們卻早已急呼開放與自由,中國大陸再也不是人們先中所懸念,更多的台灣人在台灣的土地上出生,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他們需要一部屬於自己的浪漫,而張曼娟的文字正好讓當時受過基本教育的台灣人們能夠輕易的去讀,進而得到專屬於自己的感動,正是其熱賣的原因之ㄧ。此外,時代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個時代正是所謂台灣人錢淹腳目的日子,經濟起飛,日子過得比逃難之初來得好上太多,臺灣人願意,也有能力可以掏錢買一本能夠激盪自己心靈的小說,若是改時異地,可對比當今許多的網路小說作家,盡管在網路上擁有極高人氣,作為青年男女的意見領袖,在書的市場上,卻難以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其原因一是書本已無法滿足這個多媒體時代的讀者需求,其二正是經濟的萎靡導致了民眾對於生活花費的減縮
至於若要張曼娟的喜歡和彷彿中挑選出一篇作為25週年的紀念,我想我會選擇那篇〈十五歲生日〉。在讀了海水正藍後,我ㄧ度對於現今社會中常存的單親與離婚感到憂心,第一次這麼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離異對孩子來說的衝擊有多麼的大;我想,當年作家之所以選擇讓孩子死去,也跟當年的社會背景有相當關係的,那個時代”離婚”是多麼陌生而讓人難以接受的名詞阿!如今,”離婚”不僅是一種常態,更是一種無可避免的可能,每個人在結婚之前,就會先位可能的離婚做出準備,而週遭環境的轉變,或許也改變了作者的心態,無論是單親孩子的堅強茁壯,或者是越加進步的法律,這一切都已很難再去塑造第二個小彤了!我想,若將這兩篇同放前後,應該可以帶給讀者很大的思緒衝擊和體悟吧!
1.讀完這本25年前的小說《海水正藍》,是否可試著分析當年如此暢銷,形成所謂「張曼娟現象」的原因何在?
《海水正藍》中,充滿著各種元素融合,不是只有重點於愛情,而有親情(<海水正藍>、<永恆的羽翼>)還有宿命、友情(<儼然記>)。在淡淡的文字中,卻可以有強大的力量發揮撼動讀者的心,進一步去思考、省思那故事背後所要表達和值得去探究的問題。(像<海水正藍>就是婚姻中失敗而孩子是無辜的受害者)、(<永恆的羽翼>是年邁父親的照顧問題)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每個人在人生中有可能會出現的課題。《海水正藍》正是書貼近了人的生活,而不是只是一本書,距離現實遙遠的一本書。
3.若要將《喜歡》、《彷彿》各選兩篇收入張曼娟25年短篇小說精選集,你會選出哪兩篇,並說明原因。
《喜歡》中我會挑<如果長頸鹿要回家>、<珍珠眼淚>。
這兩篇都富有可愛的童話色彩,動物、美人魚。但是童話並不是只屬於小朋友的,大人世界也是有童話的,只是變得現實與殘酷了點。而在殘酷中又能夠看見一點來自於愛情的溫暖,稍稍緩和那點點憂愁。尤其以<珍珠眼淚>,讓我想到如同<儼然記>的無奈,女孩勇敢尋找心中的愛,卻發現最終夢中的人已不復是的殘酷,那種遺憾是無法在心中抹滅的。
《彷彿》中我會選<彷彿>、<自己的房間>
<彷彿>:「彷彿,你從不曾離開。彷彿,我們仍然相愛。雖然,他們都說,你從來沒有愛過我。」殘酷的愛情,帶著悲傷。正宇、星子、秋眠,這三個人的情感,用星子的角度去看,帶著喘不過氣來的沉重,就像星子在意外過後的精神打擊,和對周遭人造成的傷害。而<自己的房間>,女子走出被傷害的痛,勇敢重拾屬於自己的自由,重新佈置公寓,走進自己的房間。我認為書中最強大的力量是,閱讀完後,心中總會充滿淡淡的憂傷,而那憂傷是從故事的一開始就慢慢滲透進心裡,等到最後一刻,故事要結束了,感傷的心情就會深刻浮現,一遍一遍的在腦海裡盤旋。
1.讀完這本25年前的小說《海水正藍》,是否可試著分析當年如此暢銷,形成所謂「張曼娟現象」的原因何在?
她寫親情,也寫愛情,甚至人世間一切令她覺得珍貴的情感,都是她寫作的素材。 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擺渡的女郎,負載著故事中人物的微笑與悲傷,在無盡的時間洪流中載浮載沉,永不間斷地為他人擺渡。女詩人馮青說:「曼娟在作品中,對生命和情的肯定,不但細緻,而且大無畏,非只是唯美脆弱罷了。」我想造成「張曼娟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作《海水正藍》中情感的真摯,毫無保留的那份情感,會徹底地撼動無數的讀者。張曼娟說:「對我來說,《海水正藍》就好像我們那個年代的一首民歌,那種感覺就像是沒辦法再要回來的青春,沒有辦法再複製一次的感情。」再創作《海水正藍》時,她還是位青澀的大學生,雖然沒有像之後《喜歡》、《彷彿》等作品的成熟,但卻是憑著心中的那股直覺去創作,沒有過多的修飾描繪,有的只是一個人在面對生命中的逆境、挫折最純粹、原始、濃烈的情感展現。<長干行>中的楚意婕、<落紅不是無情物>的杜春泥、<黃道吉日>中的瑞瑞,甚至是<乍暖還寒時候>的孟琳,她們都以不同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海水正藍>中小彤的死,沒有任何的轉圜餘地,更徹底地撕裂讀者的心扉。孩子何辜,卻成為父母離婚下的犧牲品。讀《海水正藍》,看曼娟老師以典雅細膩的文字鋪陳出一篇又一篇深邃不見底的情感,許多人表示縱使多年後再翻閱,依舊能夠感到當時的震動與深情。
對不起,其中篇名打錯了,應該是〈再見,啓德再見〉,對自己的記憶太有自信了,抱歉。
在《彷彿》,我想選〈桑樹唱歌的夏天〉和〈聽說妳們相愛〉。
〈桑樹唱歌的夏天〉明明也是篇短篇小說,不知道為什麼,感覺故事講了好久好久,幾乎都要描述完那女人的一生,起起伏伏的,最後讓我對這篇故事的印象停留在題目上〈桑樹唱歌的夏天〉,也許回不到當初,卻很接近童真。尤其是故事裡,為了迷信與桑樹之間難以抉擇的巧妙作法,令人驚奇又浪漫滿懷。
〈聽說妳們相愛〉,是篇很溫柔的女同志的愛情故事。會選這篇,是因為對它所帶來的溫柔感觸非常的印象深刻,就像是海一般的,一波一波的迎面而來。長年的尋覓,但真愛早已出現,卻遲遲沒有發現,或者是自己騙自己。最後停留在溫馨的家庭畫面,應該是很多女人夢寐以求的吧,至少對我而言,是的。
比起虛幻飄渺的愛情,在《海水正藍》裡,這些故事更能讓人印象深刻,更甚者引發討論思考的空間。字裡行間,流露出古典婉約的氛圍,和我所接觸的現代文學,用語的感覺很不一樣,像是介於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像是穿著古裝的人用現在的語言在告訴我故事,製造另一種浪漫色彩的感覺。再者,短篇的故事,雖然不能讓受到吸引的人看見更多,卻可以讓人感到輕鬆,在忙碌的工商社會裡,每天汲汲營營於謀生,偶有休憩時刻閱讀,這樣的作品更可以跟時間做配合,有限的時間裡就可以讀完一個小故事,不用昨天讀到這,隔天就忘了那。
最根本的是,故事讓人覺得好看。
以上就是我對引發「張曼娟現象」的推測。
2.
我一直看不懂第三題題目,到底是要各選出兩篇呢?還是要各選出一篇,總結兩篇?看同學的反應則兩者都有,那我就基於難以只抉擇一篇的立場,各選出兩篇了。
在《喜歡》裡,我想選〈如果長頸鹿要回家〉和〈若要落車,請早揚聲〉。
〈如果長頸鹿要回家〉是篇很短的故事,剛以為要發展的時候,就被那句「其實,當初並沒有想介紹你們認識的」給打斷了。雖然短,我卻覺得很特別,甚至帶有一點兒童文學的感覺,可能是因為長頸鹿和動物園吧!還巧妙地與捷運作連結,對我而言,很像是屬於台北裡的小小奇幻故事,以後搭乘捷運,大概都會想起這短短的一篇吧!想「如果長頸鹿要怎麼回家?想著自己到底要怎麼回家?」
〈若要落車,請早揚聲〉,這篇時隔將近十年前閱讀的作品,再次閱讀,是唯一還很印象深刻的,不知道是因為殘疾的關係、還是台灣與香港的關係、還是那杯珍珠奶茶的關係?也或者以上皆是。「兔唇」的背後,是母親的擔憂與嚎哭,是主人公不能與社會良好溝通的原因,但小說的題目卻寫著〈若要落車,請早揚聲〉,不管你殘疾與否,愛我,請你說出來。而香港的色彩,在《喜歡》這本書裡,頗為明顯,另外還有一篇〈啓德,〉再見啓德〉,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好作者有在香港工作的原因呢?我有聯想到《重慶森林》裡的場景與色彩。
1.
早知道曼娟老師的書是暢銷榜上的常客,但看到那輝煌的紀錄還是令我大吃一驚!在當時一個默默無名的新作家,也沒有現在華麗誇張的廣告包裝,要如何達到這樣的成就呢?
我猜測是讀者間口耳相傳的力量,造成了當初的「張曼娟現象」。
國中的我曾經為曼娟老師的書著迷,記得一本接著一本的看,但當時懵懂無知的年紀只把它們歸類到愛情小說,捉摸愛情的樣子,但好像忽略了《海水正藍》。一口氣讀完《海水正藍》,我哭了兩次,第一次是〈永恆的羽翼〉,第二次是〈海水正藍〉,關於親情的部分,似乎讓我更容易去觸動些什麼。但每一篇都很精彩,讀到三分之一的時候,我還在思考,為什麼曼娟老師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說,難道沒有想過要延伸故事的內容嗎?每讀完一則短篇,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有的時候也覺得結局寫得不夠清楚,後來又反駁了自己,如果結局都講死了,也沒什麼空間讓讀者發揮想像了、讓人省思,而且每一篇故事,短則短矣,卻都很完整,如果連續劇不要歹戲拖棚,大概就是像這樣了吧。
文字淺白,對於讀者而言,就先放低了門檻。再來,就是說故事的能力了,一樣的故事,由不一樣的人去講述,就有了不一樣的面貌,又或者以笑話來說,有些人講來就令人捧腹大笑,有些人講了就冷場尷尬,這就是說故事的能力。曼娟老師可以把故事說的很動人,會吸引人想繼續看下去,而且故事與故事間沒有重複,也不會令人生膩。跟羅曼史小說不一樣的是,沒有完美的結局,情節裡也可能出現自殺、家暴、離婚等現實問題,可以像讀小說般的輕鬆,卻又讓人省思作者想要引人注意的議題,如照顧父母、家庭離異對小孩的影響(也或者說「家庭關愛」的部分),也或者是「前世今生」這種奇幻題材,也或者是偏於個人的「自尊」,各式各樣可以去思考的空間。
1.我認為《海水正藍》是一本面對大眾的,文字較為淺白易懂的小說。但卻不失其內涵,講述了許多各式各樣題材的故事,有愛情,有親情,有相遇與別離,也有那一絲絲的哀愁,而這些故事,卻又是我們所有可能經歷的。書中運用較為直白的心理述寫,而結合一部分的環境互動。時常運用回憶的方法來述說劇情,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時常會在腦海中描繪出如同舞台劇或是短篇電視劇的畫面。或許,就是這樣淡淡的,能在人心中掀起一絲漣漪,而又帶有較為直白的特質,才能在當時人心中引起迴響,進而成為社會中廣大的共鳴吧。
3.在《喜歡》中我會選擇
〈珍珠眼淚〉在我們耳熟能詳的人魚故事上,加上一個時空變換的設定,竟然就能將故事變化的如此動人。我很喜歡這一篇故事。帶有奇幻的氛圍,卻又是那麼的熟悉,讓人不禁有些迷離。
〈喜歡〉我很驚艷於這篇故事的敘寫手法,一開始我是迷惑的,沒有辦法理解他們的相遇和離開之間的關係,但是藉由邱遲寄來的信和老師的回憶。故事就好像緩慢從上下兩邊開始拼湊的拼圖一樣。到了最後才合併起來,緩緩的組合出故事。也才讓我發現他們各自所帶有的秘密。
在《彷彿》中我會選擇
〈麵包店失竊事件簿〉那是一個在故事中常見的開始,男孩遇見了女孩,並且發現了她的秘密。但之後卻有了這樣一個懸疑的結尾。我們才知道,原來主角不知不覺成了她的共犯。我覺得這樣的風格很有趣。尤其是最後主角所說的「所謂的真與假;城市裡的聚與散。重要的是,我保留的一些記憶。」是的,有很多事情我們不能掌握或是理解。但重要的是,我們曾經歷過。
〈自己的房間〉或許常有一些無法放開的事情,那可能是一個經歷,一個回憶。我很喜歡當女主角「搬新家」的那一刻,喜歡看到當她能夠真正離開過去的那個表徵。
1.一生中總會有某些時期特別愛看書,像我這種平凡又沒出息的人尤其愛看課外書。我看的書向來很雜,也都不是很文學的東西,除了金庸、倪匡以外,大多很不入流。這是我第一次看《海水正藍》,對於篇幅短小卻能如此暢銷而感到意外。我印象中的暢銷書多半篇幅不短,我想是滿足讀者需要足夠的畫面,而《海水正藍》就很不同。我覺得《海水正藍》比較不像是在寫小說,反而像是說故事。文辭清新、架構簡明,升學、婚姻、小孩的監護權等等社會面的題材,以及孩子的內心渴望。雖然沒有大灑狗血般的激情,卻很能引導思緒,進而產生共鳴,這是獲得讀者青睞的重要原因吧!
3.在《喜歡》裡我會選〈如果長頸鹿要回家〉和〈我真的想知道〉。
我喜歡〈如果長頸鹿要回家〉的綺綺,她說「喜歡不是愛」,於是我也認真思索了,喜歡和愛之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我也曾像阿晨般對自己盟誓,不同的是,我還有機會。我想我也會不顧一切,送她回家。
當我看到〈我真的想知道〉的明星,他的遭遇令我想到了三毛,但這不是我選這篇的主要原因,我覺得這篇寫作的手法很特別,收錄進精選集很適合,雖然是信件的往來,卻也敘述著故事。我真的想知道雄袋鼠有沒有袋子!
關於《彷彿》由於我太晚開始看,竟然連學校書局都賣完了呢!更令我吃驚的是附近的圖書館都預約到明年了,難道從不退燒嗎?
1.
《海水正藍》收錄的小說比較少也比較長篇,而《喜歡》《彷彿》則相反,也許是篇幅短,我覺得有幾篇是感情還沒到位就結束了。且《喜歡》《彷彿》的故事我覺得較偏愛情為題材,然《海水正藍》就我感覺有親情為題材、描述到社會當然也有愛情,感覺題材比較沒這麼統一。
3.
《喜歡》─
〈天使的咒語〉:以車票包含著溫暖的心意,女主角雖用了八年的時間才看懂,但至少她明白,就算守護天使不再專屬於她,那份溫柔也令人感動與思念。
〈喜歡〉:我喜歡男主角以淡淡的方式,用信用一筆一字傾訴愛戀與喜歡,沒寫地址的郵件,彷彿給了份體貼,只是想表達他一直以來的思念。
《彷彿》─
〈桑樹唱歌的夏天〉:喜歡故事中描寫桑樹如親人無法割捨的感情,而男主角巧妙的轉念,輕鬆的解決了「俗語」問題,表明了真正為女主角想的一份貼心與感情。
〈自己的房間〉:人孤單時想要有人陪,有時候卻是加倍的孤單,因為如果陪伴的人不了解自己,那還是孤單。我喜歡女主角經歷這些後,為自己的房間設計的情景,輕鬆的愉悅的找回了自己與快樂。
我想,一本書的暢銷,或許就是在書中,反映出許多讀者心中的想像抑或是惆悵。應該是這樣說,書中的故事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不同於一般的愛情故事,用戀愛來戀愛,而是用生活來戀愛。即使男女主角最後在一起了,然而生活還是要繼續過去下的,有一個好的開始,卻也未必也一個好的結束,如〈海水正藍〉、〈落紅不是無情物〉。又或者是〈長干行〉、〈儼然記〉、〈黃道吉日〉、〈乍暖還寒時候〉四篇,即便郎有情妹有意,卻總是不能牽手一起走到老。而〈永恆的羽翼〉更是家人和愛人之間的互相拉扯,兩者之間,哪一個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呢?或許這些情節真實的發生在讀者身上,而我們閱讀,試圖從中尋找慰藉。
如果硬是要選擇的話,我會選擇喜歡裡面的兩篇。不是說其他的不夠好,而是這兩篇故事剛好觸動到我心中的某個地方。〈如果長頸鹿要回家〉和〈天使的咒語〉。
〈如果長頸鹿要回家〉中的綺綺,那一份對現實生活的天真,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明明都已經二十四歲了,卻無邪的像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但是因為她的純真浪漫。卻反而更難猜透她的想法。她說,只有她和長頸鹿不能回家。猜不透她怎麼會沒有家可以回。她說,喜歡不是愛。而從天真浪漫的女生口中說出令人費解的話。就像是在現實生活中,你不能夠理解對方究竟在想什麼,又未何她會說出這樣的話,或許天真是她的保護色,隱藏在下是不為人知的心機。又或者其實你根本就不了解她,她說的每一句如同外星語一樣難解。卻自己以為懂了做出討好她的事情,不知一點用也沒有。
〈天使的咒語〉中,永保安康。只是短短的四個字,未曾細細思量,不得其解以為只是張單純的車票。卻是要在八年之後,偶然的拿出來一看,卻才得到其中的涵義。而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許多時候我們都不敢勇敢的表達出心中的想法,以為對方夠聰明,用著一點暗示就可以了解。但那人通常都木頭的很,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領悟。少數幸運的,對方可以在兩三天內領悟到。至於當下反應的,只能說是上輩子燒好香得來的結果。而書中阿尉默默在一旁守候對方,更顯得癡情的可貴。
Part2
第三题:
我選擇的是以下兩篇小說。
《喜歡》讓我想起我最愛的電影《真愛伴我行》,都是對一個熟女的愛伴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女人的少年感情和成年後婚姻的不幸,都被一雙孩子的眼睛看清楚和記住。那個男孩躺在病床上,悄悄愛上這個女人,把她當做即使他飄半生的戀人。即使飄洋過海,即使生命垂危,都不能改變。年輕男孩對愛的要求永遠那麼簡單,只要見到她,吃她煮的面就好了,還有—— “當你快要忘記我,而我就來了。”這個句子的韻味我說不來。愛是無關年齡的。只是愛是否能保佑男孩活下來,繼續擁有愛的權利,作者留下懸念不讓我們知道。
《12:15兰花小馆》我特別喜歡這篇小說,食慾擺在檯面上,愛欲隱在心裡不說出來。除了“同船渡,共枕眠”的緣分,還有一種緣分更逼近愛情——同桌吃饭。“那些食物令人生而无欢,这里的美食却使人死亦无憾。”美食家女人說出這樣的感慨,愛情不也是這樣嗎?“我吃了你的肉,待会儿你再吃我的……牛肉吧。”這樣的口誤吞吞吐吐表達了彼此的感覺,讓人忍俊不禁。這是一個關於“習慣”的故事。女人習慣不跟老闆吃飯,男人習慣不跟員工吃飯,他們又都固執地習慣去同一家餐廳吃午飯,習慣不把愛講出來——也許他們還不確定這就是愛,也許他們都有了穩定的愛人,不想傷害或者被傷害——泰國菜很辣,襯得他們的交往始終淡淡的。當讀者也開始習慣他們的午餐約會時,女人換了工作。她還是要習慣做個美食家,卻註定要習慣其他口味的餐廳了。她和男人沒有互相留下繼續聯繫的機會——這是現代人的交往方式,也許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慶倖是那個人讓我們發現了自己原來是個美食主義者。
而且把這個故事收進書裡,相信都市女孩看完都要放棄減肥的念頭,開心享受美食,因為那時的她們是最真性情的,也就是最性感的。當然,你對面要坐著懂得欣賞你的人。
Part1(共两篇)
第二题:
在我看來,有的故事適合穿著長裙抱著書,到學校有陽光的大草坪上邊閱讀邊做夢;有的故事適合在幽暗的咖啡館一角看著窗外燈紅酒綠或者一個人失眠的夜裡讀來釋然。《海水正藍》屬於前者,而《喜歡》、《彷彿》屬於後者。它們都在講一個永恆的話題——愛,卻有所不同。《海》正像它的名字一樣清澈、直接、果斷。話題選擇的大多是當時人們面對的問題,如老人的贍養,青梅竹馬戀人的分別,姐妹之間既相互依賴有相互嫉妒的特殊感情,還有當時比較新鮮的議題“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的心理負擔。結尾大多都有作者的解決方案在裏面——二十幾歲少女作者懷揣著美好的祝願和理想。她借人物之口講道理,抒發感情——人物講話時常常是激動的,自說自話的,語言比較生活化。愛和恨也都是直來直去的。而到了《喜歡》和《彷彿》,選擇題材還是愛,卻更為寬泛。不僅有普通的親情友情愛情,還有忘年的愛,同性之愛,人魚和山鷹的愛,萍水相逢之人的互相疼惜。人物對話更為聰明機警,更有戲劇性:不再是自說自話,每一句話都不會落在地上,一定會被對方用更有趣的話接住,打回來。如《12:15兰花小馆》里男人邀請女人吃飯,女人說“我們又不認識“,男人說”可是認識的人也不一定能一起吃飯啊”。與《海》大多發生在家裡比起來,故事發生地點更為豐富、具有現代感。咖啡館,飯店,麵包店,甚至捷運上等等,有很多奇思妙想,《天使的咒語》帶動了火車票詩的熱潮,那麼其實“動物晚上都要坐捷運回家”這個創意也可以給木柵線當廣告了。可以說,二十五年前的《海水正藍》寫的是愛,怎麼愛,愛出現問題怎麼辦,而多年後的《喜歡》《仿佛》不說“愛”,或者對愛本身並沒有給我們答案,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遺憾和懸念中看完故事的,作者卻寫了更多愛以外的東西,或者說,把愛寄託在別的意象上了,比如食物,比如故鄉的荷塘,比如冬天里的一隻小手。我們讀到這些,緩緩感受到愛。
城市中顯得格外不同!
1."海水正藍剛好是我第一本屆處張曼娟老師的小說,因此印象格外深刻。我認為老師的小說與之前老師教我們讀的瓊瑤的小說最大的不同,就是瓊瑤是運用豔麗的文字給讀者塑造出夢幻的、濃烈的氛圍,而張曼娟老師則善用白描與隱喻的手法,讓讀者自行想像主角的內心世界,有種如品茶回甘般的感覺。我認為老師的作品在當時能如此暢銷的原因,是因為故事的內容大都是當時現實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妖物誌,如雙親離異對孩子所帶來的影響、孩子事業有成後漠視父母的情形、人與人之間漸漸疏離....等,都十分貼近讀者的生活,但又以清淡的文字夾雜著一些夢幻的情境呈現給讀者,給人一種特別的閱讀體驗。
2.在"喜歡"與"彷彿"之間做比較,我會覺得"喜歡"的風格較為類似"海水正藍",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尤其是其中的"如果長頸鹿要回家"以及"天使的咒語"。"天使的咒語"除了本身具有代表性之外,故事情節也十分觸動人心,那8年的誤會與等待,令人不禁為阿蔚感到不平與無奈。當車票組成"永保安康"的咒語時,心中那種莫名的感動是無法言喻的。在"如果長頸鹿要回家"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已然成年卻仍保有赤子之心的女孩,而這也是陷在社會中所缺乏的。她以她自己的、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世界是那麼的美好,大家說他是神經病,說不定有併的是我們自己!而在綺綺接受治療後,她還能保有他清澈的雙眼及內心嗎?這留給讀者一個想像的空間。
2.
《喜歡》中似乎藏著一個孩童的心,用人魚公主這種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編織出另一段並非化為泡沬的虛無縹緲,以一段寫實的對話做結。這本書創作於《海水正藍》之後十三年,這段子中歷經了多少世事,才明瞭了許多,更了解自己而有更深刻的體會。不同的篇章中代表著自己思想上不同的成長,,代表著,自己又長大了一些。《彷彿》成書之際,隨著年齡增長,擁有比過去更加成熟的思想,也因此傳遞出更深刻的寓意。我覺得《彷彿》內的篇章以審視自己回憶而起,看見世界的變遷,不禁納悶起過往的真實性,由那些回憶,排列組織過後得到新的詮釋。
《海水正藍》中所描寫的為現實中的場景,非《喜歡》帶點浪漫帶點幻想,而像是在裡頭看見這個世界發生的點滴,或者看見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般。裡頭的情節是寫實的、生動的,寫出青春時候自己所認知到的愛情,也寫父母對於子女養育之恩,與父母應有給予孩子關懷和愛的責任。
3.
《喜歡》一書中,我最喜歡<天使的咒語>、<喜歡>兩篇。過去,我只有聽過「永保安康」,卻從未知道竟然是自<天使的咒語>一篇而來。但也不是為了大眾的這樣風靡而喜歡這一篇,而是,我看見了阿蔚的深情付出,默默守護一心為女生祈福的心情,那樣的小心呵護。<喜歡>中一直處在暗處的邱遲,在長大後才出現在自己暗戀已久的兒時鄰居眼前。她卻早在不自覺中期待下次的見面,未察覺的被他一封封的信制約,這裡我看見了最純粹的那份想念,一段美好的回憶,將被珍藏。
《彷彿》一書中,我最喜歡<麵包店失竊事件簿>、<12:15蘭花小館>兩篇。看到一半的時候還正被Puffy的善良所感動,沒想到最後的結局竟是如此,驚訝之餘卻又帶點認同,報持復仇念頭的人何其多。來來往往的人群中,免不了聚散離合,又怎能分得輕甚麼是真甚麼是假呢?擁有過獨特的回憶,那才是最真實的東西。我覺得<12:15蘭花小館>裡面呈現了人際互動中善良積極的一面,能打開心胸認真的認識接納另一個人,在這個人際疏離的城
第一題
我想作者不流有那時代任何名作家的影子,用屬於自己獨特的語言,傾訴出大家內心深處依然嚮往、渴望傳統真摯愛情的心理,是造成暢銷的一大原因。我並不是個專業的文評家,而我想這25年來看過《海水正藍》絕大部分的讀者也都不是;清新動人、文字略帶青澀卻令人回味,是讀者心中共同的悸動。書中的〈永恒的羽翼〉以及〈海水正藍〉兩篇,可說是這本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高齡化社會的老人奉養與極高離婚率中被犧牲的小兒女等問題,到現在依然存在於這個社會,而又有多少人去真正正視這些問題呢?一位小說家利用文字,透過故事,傳達出對這些問題的反思,也因此影響了許許多多藉由《海水正藍》而認識張曼娟的芸芸眾生們。
第三題
〈我真的想知道〉與〈天使的咒語〉是我會想選出來加入小說精選集的兩篇作品。
我很喜歡〈我真的想知道〉中用一篇篇書信呈現故事的方式,就好比是主角在用一張張信紙跟我們傾訴著她內心的思念與在學校遭遇到的苦悶,而讀者們就像是那位遠在澳洲的摯友,只能單方面的接收並且看著在台灣升學主義下被犧牲掉的無辜生命卻無能為力,作者刻意安排完全沒有朋友回信的內容,彷彿正象徵著此類的事件在當時是無可避免的。〈天使的咒語〉使我聯想到前些年知名歌手光良的一首暢銷歌曲(童話),其中有段歌詞是這麼唱的:「我願變成童話裡 ,你愛的那個天使 ,張開雙手 ,變成翅膀守護你!」當一個人,能真心誠意的為守護另一人而默默,那樣的情感令人欽佩;而「永保安康」更是因此而聲名大噪的,因此我認為此篇絕對有收入短篇精選小說的價值。
1.一直以來,對於「愛、情」題材相關的作品,並沒有很熱衷,因此這是首次拜讀老師的一本著作;在閱讀完老師的《海水正藍》後,淺白而自然的文字,以及在你我生活週遭即可隨處可聞、隨處可見的交往模式,透過不同身分的角色去詮釋,這些都是很能打動人心的創作,不難理解為什麼老師的作品會造成轟動。若說瓊瑤的小說會給予讀者一種夢幻的憧憬,彷彿只要有了愛情,一切不可能都將化為可能;那麼老師的小說,則是將許多讀者的經驗以貼近的文字呈現,雖然許多人在生命的過程中都發生了很多故事,卻不見得能夠真實地將它描述,又敘述得如此真實而巧緻,因此當有機會能夠藉由別人的文字,喚起自己塵封已久的記憶時,就好像什麼東西失而復得一般,淡淡的甜美便浮上心頭。
3.在《喜歡》和《彷彿》中,我分別會選擇<喜歡>和<12:15蘭花小館>作為代表。當然當中不免有個人的偏好所在,可是之所以選擇,是因為這兩篇在結局的布置上,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美感:讀者並不知道最後邱遲是否與老師在一起,但也可惜喬琪為何和那個男人,從平行線相交在12:15後,在最後又回到了平行線,可是,「妳快要忘記我,而我就來了」和「12:15」,將整個故事的時間定滯不前,再緩緩地回到前面的情節,或是由讀者自己慢慢地想像未來。本身節奏舒緩的小說情節中,在結尾又給予讀者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能夠這樣閱讀小說,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想這也是老師想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帶給大家的感覺之一吧!
而在《彷彿》中,我會挑選<絕情記>和<子夜的愛戀脫走>兩篇。在<絕情記>,我看見了前世今生。一句,「山高水遠,我們總要再一起,什麼也不能擋」將蘇姑娘與補瓶子的年輕師傅的因緣緊緊地牽連在一起,讓我想起詩人周夢蝶曾說:「因緣是割不斷的! 只一次,便生生世世了。」這是多麼浪漫美麗的想法,後來楊霓懷孕,那孩子不就是「那相識而猶未誕生的那再來的人」呢!而楊霓,蘇姑娘的今生,在明白了一切後,卻選擇了今生的丈夫。一開始,我無法懂得到底是為何,只覺得無限地感傷,明明愛的那樣得深,所有的重生不都是為了與他相逢嗎? 也許,就像那句老話「往事應隨風」,會不會也是作者藉此告訴我們,無論過去你愛得怎樣深、怎樣癡狂,時間會是最好的療傷,你終究必須往前走。楊霓是如此, <儼然記>中的樊素也是如此。另一篇<子夜的愛戀脫走>也是我很喜歡的一篇作品。「三年來,她從沒有別人,他也一直沒有,他沒離開,她也沒離開,只是,愛情離開了」當愛情來時,它以千軍萬馬之姿,你用盡全力怎麼擋也擋不住,當它走時,你費盡心思想留住它,卻怎麼也留不住。艾織和她的男友也許便是如此。當她被另一個男人靦腆的笑容吸引時,她覺得對方是一個不好界定的人,就像他身上穿的襯衣,在有光和無光的不同環境中反映了不同的顏色。就好似他的人,雖然靦腆不多話,但卻是專注而溫柔的。他們追求的是超越性別的知己關係,即使互相有好感,艾織仍不想跨越那條界線,當男人想更進一步時,她退縮逃跑了。或者應該說,她選擇永遠留住愛情,將這份感情存放心底,不設保存期限。男人永遠都會思念她,一個在子夜中逃跑的女人,她也永遠不會忘記這個男人。那是一份沒有爭吵、沒有不滿,只有濃烈地想望與愛戀的珍貴感情。可是,在現代這個講求速食戀愛的環境中,又能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如此呢? 因此,便更加顯得這份情感的珍貴了。
(未完)
<喜歡>的邱遲,癡心的大男孩,一心念著小時後的大姐姐,於是他成長,回頭去尋覓那個一直在心底的「她」,他疼惜她的過去,他希望能給她幸福,細膩的文字,讓我覺得這份「喜歡」好美!
「她的手指觸碰到他,冰涼的。」
「他沒有移動,她也沒有。」
「在陰陽交界處,他們初度相遇。」
「然而卻是沒有過往,沒有將來,甚至沒有此刻。」
兩人之間微妙的情愫,透過優美的文字,深深抓住我的心。
第一題:
我在網路查了一些資料,在1985年出版的《海水正藍》,引起了文壇一片譁然,形成了一波所謂的「雅俗之爭」,而孰為雅?孰為俗?當時有所謂嚴肅學院派的文人們、作家們,自詡為捍衛文學正道的人士,在《海水正藍》出版之後,嚴重、嚴厲地,毫不留情地將這本書與作者駁斥的體無完膚,歷史上,似乎只要有「創新」就會引發所謂的「新舊之爭」,在當時文壇上較為不同的,是新與舊其實無法形成抗爭,而是初生之犢被虎欺,對於當時有出版社肯出版《海水正藍》,其他出版社評為「守門人未善盡職責」。
《海水正藍》為何暢銷?其實最直接的原因,我只想說:「因為它深受讀者喜愛。讀者愛看!」比起一些所謂的「正統文學」作品,《海水正藍》的文字,更深得人心,小孩、大人,都能懂的故事。<永恆的羽翼>中,慕雲與淮舟之間喜怒哀樂,圍繞著照顧年邁的老父親、老丈人;<海水正藍>中,父母的離異,導致無辜可愛的小彤的悲劇,天真無邪的雪雪,在最後吵著要陪伴她的小哥哥,小孩天真的話語,聽在大人耳裡,看在讀者眼裡,多麼令人心碎。《海水正藍》中的故事,有許多都是貼近自己周遭的生活題材,甚至是某位正在閱讀著《海水正藍》的讀者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更能發人省思,也更能扣緊人心。
懷有私心的,想要大聲的對當時所謂的「正統文學」人士說,25年前,你們駁斥《海水正藍》、討伐它,25年後的今天,它依然屹立在文壇上,包括你們當時痛斥的女大生,她依然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她寫的書,依然深受歡迎,原因還是最直接的:「我們愛看!」
第三題:
若要從《喜歡》當中挑選兩篇,我會選擇<如果長頸鹿要回家>與<喜歡>。
<如果長頸鹿要回家>的綺綺,我想像她甩著她鮮紅色的短髮,有著圓圓的大眼睛,眼珠子咕溜溜的轉著,小腦袋瓜裡充斥著各種與眾不同的可愛想法,我好愛綺綺,她根本不需要到醫院「治療」,那些「特別」的想法,有什麼錯?那是綺綺的可愛之處,是她的迷人之處,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發現其中魅力,而不懂欣賞的人,卻只會認為她生病了!我跟綺綺有那麼一點相同,或許我們少了一些關愛,但其實我們還是被很多人愛著的,我不知道綺綺是否有很多人愛她,但是她的外公外婆愛她,阿晨疼她,或許她並不孤單的。我喜歡<如果長頸鹿要回家>,闔上書本,我多想和綺綺一起在月光下,伴著長頸鹿,一同走回家。
(未完)
2.
《海水正藍》的題材無論是愛情或婚姻多是男女之間的感情,只有〈海水正藍〉一篇是寫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喜歡》與《彷彿》的題材相較《海水正藍》而言,較多元多變,像是《喜歡》的〈十五歲的眼淚〉寫的是親情和青少年內心的感情;《彷彿》中的〈聽說妳們相愛〉是同性戀的題材、〈麵包店失竊紀念簿〉是有關社會現象的故事等等。《海水正藍》的敘事手法與文字風格與《喜歡》和《彷彿》都是溫柔雋永,並且具有感染力。這三部作品,都不以對錯為先入為主的立場,用敘述故事的口吻,在主角的觀點去描述事情,讓我們能夠以更寬廣的態度,如海水一般包容這個世界。
3.
《喜歡》裡面,我會選〈今夜明月在荷塘〉。
〈今夜明月在荷塘〉是一種心境的轉換,帶給自己最大的困擾的往往就是自己,執著在已經改變、回不來的人或事,會帶給自己很大的傷害。只有自己能夠轉一個方向去思考,才能讓自己能夠好好面對未來的生活,我覺得這是每一個人都要學會的。
在《彷彿》中,我會選〈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是很貼近現代人的一個故事,現代的社會,常常會造成人們感到孤單,就算是不同背景的人們,也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感到孤獨。有些人清楚,有些人卻不清楚,他們天天愁眉不展,卻不知道是為了什麼。〈自己的房間〉寫出了這些人心裡的感覺,讓他們找到自己生活的盲點,進而有所突破,為自己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不管是《海水正藍》、《彷彿》或是《喜歡》,這三本小說都我之前不曾接觸過的,也是因為這是上課才開始接觸。所謂的”張曼娟現象”在當年是非常轟動的,在二十五年前大眾文學還不是一個能被多角化經營的圈子,在今天當然是十分的常見。細讀其中最讓我有興趣的一篇文章就是與書名相同的”海水正藍”這篇故事,文章中所用的簡潔文字以及敘述故事的口吻,讓讀者很快的就可以跟上故事的節奏,讓讀著彷彿跌入故事之中,並穿梭在一個角色之間。而這樣的閱讀感是有震撼力的,當我讀完這篇文章,闔上書,我久久不語,腦中不斷出現女主角的哭喊以及冰冷的小小的屍體在海上漂浮的畫面。二十五年前,離婚議題絕不是大眾所能正常討論的話題,更不用提離婚家庭當中的心酸,而這些大家不說的事,在這本書中都被用文字一個字一個字的刻畫,才讓讀這些書的大眾,一次又一次的在字裡行間找到那個跟自己很像的主角。
在《喜歡》這本書裡我會選”我真的想知道”這一篇文章,由於國小跟國中都唸私立學校,書中的那種老師當然都像是從書裡跳出來一樣,一樣讓人討厭,書中小女孩一直寫信給他的好朋友,但對方回應的不多,就像當初念國中的我,對好多事情都拋出疑問,答案卻一直找不到,心中的害怕總是不知道向誰訴說,還好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在老師跟大環境的半哄半騙之下平安度過,少數的人就像明星一樣,成了老師口中的”壞”學生,誰好誰壞,誰能決定?
至於《彷彿》這本書中的”子夜的愛戀脫走”讓我覺得特別有趣,因為女主角最後對愛情的態度讓我有些共鳴。有一個我愛的人對我說過”越是重要的東西,越要看淡”,這一句話打翻了我過去的想法,然後重新再裝瓶,女主角在最後一關鍵時候看淡了這一段感情,也因此讓這段感情成了她無法忘記的那一段。現在人很害怕失去,大街小巷的商人總是叫喊著”走過,經過,不要錯過!”,人生的經歷又怎能錯過,一定要把握當下好好”體驗”一番,但是,被報導過的餐廳不一定好吃,大家都稱羨的關係,裡面也有一個人吃飯的時候。這一篇文章如果現代時下的年輕人都能看懂,我想很多人在感情路上也會順遂一些。
3.
在《喜歡》中,我所要挑選的是〈再見,啟德機場〉和〈如果長頸鹿要回家〉;如果不是〈再見,啟德機場〉的話,我幾乎忘了這個機場的名子,腦海中的香港機場,已經是明亮熱絡的赤鱲角機場。機場對我來說是個起點也是個終點,在這裡的人們,懷抱著千萬種心情,準備前往不同的地方區。作者倒敘著Cathy的一段愛情(很巧妙會讓我想到國泰航空的英文cathay pacific),用啟德把人物和地點做了連結。用一個故事,賦予一座機場不同的意義,卻又讓讀者,對於啟德機場留下更深的印象;隨著回憶的埋葬,機場也關閉了,一切預告著重新啟動,但我始終記得那座機場──啟德。
喜歡〈如果長頸鹿要回家〉,這篇文章我覺得他很「幾米」讓我相當有畫面感,帶著童趣的感覺,和豐富的想像力。由一開始挑染的紅髮的女孩綺綺,帶出一個綺麗的夢,正因為他的「精神」狀況被一般人認為是有差失的,他的想法自然就沒有合理性的要求。綺綺的想法是單純的,阿晨的喜歡也是如此自然而簡單,這是一種青春的愛戀,年輕人的特權,是三十歲、四十歲有了包袱以後,回不去的愛。
這《彷彿》這本作品,我所選出的兩篇,都和食物有關連,一是〈麵包店失竊事件簿〉,和〈蘭花小館12:15〉〈麵包店失竊事件簿〉,看到結局,竟生出一點詭譎的氛圍,但卻是這種迷幻的氛圍,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種種不平凡的組合,造就了非常特別的新鮮感,香而樸鼻的麵包、牙醫師、消失的孤兒院、神秘開朗少女Puffy,讓我想到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另一篇〈蘭花小館12:15〉印象深刻的原因,是這篇作品被改編成了張清芳的〈蘭花小館十二點見〉,我是在初聽歌之後才再看到這篇文章,發現故事與歌曲的另一種可能,這樣的排列組合,是能相得益彰的。再者,蘭花小館在描寫泰國菜的經驗,非常勾人味覺,巧妙將愛情故事和飲食文學結合了,看見作者的巧思!
1.
張曼娟的作品,產量大而豐富,並且題材廣泛。我喜歡作者在《海水正藍》一書所寫的敘,說要做一個擺渡的人,上天給她說故事的能力,他就說了好聽的故事,打動人心。這本書的暢銷,在寫作手法上,提供了羅曼史以外的另一種可能性,如果只寫激情的,死去活來的愛情,很快的,就成為了專家口中的「一時風尚而已」但是曼娟的作品,他談愛情,他也談比愛情更深刻的東西,雖然少了讓人血脈噴張的情節,留下的印象卻更是深刻,在〈海水正藍〉一篇中,有大姐和呂大哥的曾經愛過,也有碧紋和蕭大哥進行式,但更讓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小彤這個小男孩。因為父母的離婚,造成孩子的影響,鋪成了這一篇故事。當小彤,這樣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用他的死喚醒了「忘了怎麼去愛」的人。當張曼娟用筆,提供給人們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這些故事的人物,更接近於「一般人」,愛,不再只是「forever」而是充滿了、痛苦、複雜、矛盾,在愛裡的人,有他們的貪嗔癡,愛情的五味雜成,在張曼娟的筆下,結下一張網。
關於張曼娟,許多人都是從《海水正藍》開始,即使陸陸續續接觸她其他的作品,依然無法沖淡最初《海水正藍》所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撼。《海水正藍》以輕柔的文字給人們一記當頭棒喝,它一方面以傳統思想為底,另一方面,也同時對這個社會的人們做出抨擊,質疑那些我們所以為的,那些我們所認為的,《喜歡》和《彷彿》兩者延續著《海水正藍》的精神,在中國人傳統思維的氛圍中,訴說著人生一個個無奈與悲哀,輕輕淡淡的,卻突然地重擊我們的內心。
我特別喜歡收錄在《喜歡》一書中的〈喜歡〉及〈珍珠眼淚〉,兩者都令我有著深入骨髓的悲痛,我彷彿能聞到桂花飄落的香氣和那一聲聲縈繞在桂花中的嘆息,我似乎能看見在那天海一色的交界,那晶瑩美麗卻默默無言的傷悲。而《彷彿》中的〈一束信〉及〈桑樹唱歌的夏天〉讓我開始對傳統有了反思,我們該如何定義傳統,又該如何擺脫傳統之於人性的束縛,或許都是生存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所必須面臨的課題。
每每重讀一次《海水正藍》,我都不禁想著,當時只比現在的我大個三四歲的這個年輕女孩,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經歷過哪些人生歷練,聽過多少動人的故事呢?正值需要甜蜜的愛情來滋養灌溉的年歲,卻能寫出帶著淡淡哀愁一如秋暮的〈海水正藍〉。其實不只是〈海水正藍〉,十三年後,《喜歡》和《彷彿》又陸續出版,其中的〈珍珠眼淚〉、〈絕情記〉、〈今夜明月在荷塘〉等,都帶有淡淡的愁緒,沒有大喜大悲,卻能像漣漪一般,從內心深處慢慢的漾開來,那些曾經有過的刻骨銘心,便如相片一樣逐漸地在心中顯影,成為黑白鮮明的歷史。作者善用倒敘手法,將一幕幕的回憶一塊一塊拼湊起來,用著淡淡的口氣,述說著似乎屬於自己又不屬於自己的一段過去。這些作品中的女主角,在面對愛情的時候,有的好強、瀟灑,但更多的是盲目又無助;而那些男人們,則都多情又有才氣,懂的守候,懂得陪伴,懂得釋放無窮無盡的溫柔。使得那些女人們一遇上愛情便如初生的小羔羊,興奮又狂亂的迷失在愛情曠野中。
《喜歡》裡的〈珍珠眼淚〉結合了搜神記和人魚公主的傳說故事,雖然最後黎兒並沒有化為泡沫,但「黎」「離」之諧音 似乎也暗示著與情人終將分離;雖然夜夜思暮著的方若士已成垂垂老矣,但對他的愛仍微妙的轉為親人之愛。故事情節如夢似幻,彷彿親眼看著那隻搖著尾鰭的美人魚落下瑩瑩珍珠淚。〈再見,啓德再見〉借用香港新舊機場的啟用與關閉,帶出一段動人的愛戀,無論是與章啓德還是Joseph,春溪缺的只是一份陪伴與安定,因為「寂寞比死亡更令人悲哀」。結尾因情人將從新機場降落,她不再需要到接機處憑弔逝去的愛情,巧妙的將故事重新與開頭接軌且扣題,令人耳目一新。《彷彿》中的〈聽說妳們相愛〉嘗試以女女之戀為主題,以往此類作品不乏青春少年埋怨世事,隱含為同性戀請命之情節;但本部作品反而讓一對已屆中年的婦女(甚至母親)再度相逢,並接納、成全了彼此的感情,那是一種多麼深邃的情感,而不再只是憑藉著一股衝動。藉由從旁人「聽說」而間接證明原來自己是愛著「她」的,這樣難以言喻的心理轉變,既心酸,又動人。
3.若要將《喜歡》、《彷彿》各選兩篇收入張曼娟25年短篇小說精選集,你會選出哪兩篇,並說明原因。
在《喜歡》中,我會挑選<再見,啟德再見>和<若要落車,請早揚聲>這兩篇收入張曼娟短篇小說精選集,我喜歡<再見,啟德再見>故事背後的那層深厚情感,「啟德」對春溪來說不只是一個即將關閉的機場,更是她曾經有過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譴責、詛咒「第三者」,站在社會正義上大聲撻伐她們。但,倘若世界上有很多個春溪呢? 她從來不想要傷害任何一個人,只是用她的方式去愛著一個人,一個已婚男人。『是我不好,我明知道自己甚麼也不能給你…我從來沒有過婚外情,可是,遇到你,一切都失控了,我就是情不自禁…』春溪選擇相信了啟德的情不自禁。在道德規範中,春溪、啟德犯了錯。在愛情中,他們選擇忠於自己。只是相愛有時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啟德女兒的死決定了一切,在這裡我看見了人世間的無常。因為太愛這個男人,所以必須離開他。人家常說「哀莫大於心死」,在春溪身上我卻看見了「哀莫大於心不死」,即使離開了啟德,遇上了Joseph,她仍沒辦法打開她的心,總是期待著在茫茫人海中與啟德重逢。在小說的最後,我哭了,因為春溪終於敞開了心門,選擇勇敢邁向新生活,她沒有忘記啟德,啟德永遠是她記憶中的一部分,只是她必須往前,她的幸福正在不遠處等她。而另一篇<若要落車,請早揚聲>對我而言,是一篇溫暖的作品,它的情感乍看不似<再見,啟德再見>那般強烈,卻如涓涓流水般影響深遠,讓我相信了幸福的可能,人世間的光明面。阿傑對清清的感情是很純粹、沒有任何雜質的。他喜歡她對他說「唔該」、喜歡和她說話聊天、喜歡為她駕駛,看到她上車會換國語流行歌曲給她聽,她哭時載她到護城河看夜景,種種行為只是單純的想抹去她的悲傷,守護她的快樂。因為天生的缺陷,使得他將這份情感小心翼翼地埋藏在心底,不敢輕易表現出,害怕會像中學時,懷著緊張又期待的心站起來背英文,獲得的卻是沮喪與失望。他讓我感覺在愛情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渴望愛人,也希望被愛。我也喜歡清清對阿傑感情的回應方式,一句「若要愛我,請早揚聲」表達出了這個慧詰體貼的女孩對愛情的想法,讓人覺得好像一道暖流,緩緩流入心中。
(未完)
第一題:
一剛開始以為海水正藍這本書寫的應該是和海水一樣散發著淡淡憂鬱藍色的戀愛小說。但讀了之後發現,那是一份從文字當中可以感覺心中散發出來的的一種淡淡的情感小說。從第一篇讀到最後一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一篇長干行。大家小時候應該都讀過這首詩,所以可以從詩中體會到透過這首詩所想表達的兩小無猜的情感。我覺得童與童之間的情感其實是最難描述出來的,因為大部分的人長大之後總是會淡忘自己原本最初的那份悸動和心動的感覺。我想會成就張曼娟現象,應該也是因為老師那時的那份悸動從來沒有在心中消失過吧!而喚起了當時的人們找回當初的那份悸動。
第三題:
是我的話,我會選擇如果長頸鹿要回家跟十五歲生日。相同的,我喜歡如果要長頸鹿回家的原因和喜歡長干行的原因大致相同。其實這個世界上缺少的就是童心。我喜歡像綺綺那樣的個性,單純不受到世界任何東西的汙染。而我想阿晨會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有著他沒有的單純,什麼事情都可以讓自己很開心。而十五歲的生日則是說出了父母心中的一些說不出口的愛,和終於了解父母的關懷是如何的小孩。這也是現在的小孩說什麼也不會懂的部分。
在讀海水正藍之前,我以為我面對的會是一本情語綿綿的愛情小說,但我錯了。也難怪我會錯了,當年僅20歲的曼娟老師,能夠透過細膩卻不失犀利的文筆娓娓道出一串串交融著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婚姻的短篇故事,彷彿在寫一部人生的縮影,這樣的筆法與鋪陳,實在很難想像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女子所寫出來的。《海水正藍》中我最欣賞的篇章便是〈永恆的羽翼〉,這是一篇層次很深的文章,我第一次讀,就紅了眼眶,原因是小說裡的父親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當慕雲與淮舟在婚姻紀念日那天深夜回到家中,看到父親為兩人所準備的蛋糕與滿桌燒好卻已冰涼的菜之時,那種心裡同時滿溢著愧疚與喜悅的心情,讓我憶起自己身為女兒,卻常常無視或沒有領情到父親給予自己的驚喜,那種事後感到懊悔與心酸的感受。至此我便明瞭了,《海水正藍》之所以暢銷並掀起張曼娟現象的原因正是它能用自然的筆觸寫入人的最心底深處,並與之產生共鳴,讓讀過的人意識到自己身旁擁有的人事物其實如此可貴,平常都忽視了他們的價值,作者在此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平台,我們在台下看見台上人的辛酸血淚,或許還無法感受深刻,直到自己也站上了平台,聚光燈一閃之時,才意識到故事中(也就是台上人)所表達出來的各種糾葛情緒,其實存在於自己的人生裡;而藉由這些短小卻精悍的文章,讀者能夠連結並宣洩出只屬於自己人生經驗中的感情,如同〈永恆的羽翼〉一文中所說的:「人,常因自私、愚昧而失去許多寶貝。失而復得,往往又只在一瞬之間。」唯有能帶領讀者充分與故事中人物互動,而後產生的認同與澎湃,才是一部好的小說。
我會從《喜歡》裡選出〈天使的咒語〉,這篇顯然是大家最為熟悉、也是最能引發心中悸動的,同時也給了我一股從手心暖自腳底的力量,我重新看見了男孩女孩在一段戀愛中最真實最癡情的一面,將說不出的喜歡與關愛,通通鎖進一張小小的火車票中,或許阿尉永遠不求祥祥明白自己的心意,他只希望透過這種努力讓她能在往後得到幸福,不再為世俗的紛紛擾擾傷心。我最喜歡結尾的部份,似乎在看一齣好萊塢愛情劇,只不過更為單純更為動人,兩個人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空缺,在默默共舞的同時,心中想必是滿盈著恍然與興奮的甜美吧。原來天使也可以下咒語,目的是讓人幸福,讓人漸漸發現一直陪在身邊的守護天使。
第三篇
沒有任何理由,僅僅是因為那個男子,在某個讓人水深火熱的時間裡,得到心靈上的解脫。
以上這兩篇是我想要選入小說裡的兩篇經典,做為兩本書的開頭與收尾,〈喜歡〉帶給人的餘韻緩慢不去,〈蘭花小館〉則在快速的進程中結束這段偶然,什麼也不留,連名字也不說。但這段關係卻也給我留了點想像,想著將來能否有機會再見到對方呢?彼此遇見時能否看著對方,再次說出原來他/她就是當年的那個餐廳偶遇嗎?也許能,也許不能。但如果有機會,我想那便是緣份的體現。
至少以我這個熱愛大團圓結局的人而言,我希望他們能再聚合,並且分享一個真實而且熱切的擁抱。
(共三篇,此為第三篇)
第二題
如果以書本來作為第一選擇的話,我喜歡《喜歡》。《喜歡》這本書有著許多美妙而且溫柔的故事,像我非常喜歡書本最後面三篇故事。一篇以公車司機角度來敘述、一篇是兩不對頭的男女、最後一篇是情感壓抑的姐弟戀。這三篇裡面我覺得讓我最感動也最開心(因為他們有好的歸宿)的是〈喜歡〉。當然,作者沒有真的很明確地告訴我,到底最後邱遲有沒有回到他心愛的老師身邊,擁抱她,吃她煮得蘿蔔湯。但邱遲隱密的情感、內斂而不外展的溫柔,透過信紙上細緻的文字,如小河般涓滴而出,一點一滴地染濕了女主角的心。我邊看邊想,到底是怎樣一個情意可以讓一個男子,如此思念了好幾年,甚至飄洋過海、遠渡重洋地來看他內心思慕著的女子?如此一個長情的男子,連我這個讀者看了也為之心折,而且書裡面滿滿的讓人睜不開眼的親密(但沒有這麼外顯啦)互動,也讓我很是心動。因此如果要讓我選一篇,我會想要這一篇做為經典篇目,因為書封上的文字--妳快要忘記我,而我就來了--正是那長情男子的情感表徵。
第二篇是出自《彷彿》的〈12:15蘭花小館〉,怎麼說呢,這篇讓我好悵然。所謂悵然並不是真的很難過,會落淚的那種。看完這篇帶給我的龐大憂鬱是在於:跟那男子只是一種萍水相逢。萍水相逢,是的,因為喬琪在意深一點是交往五年的男友,彼此相知相惜,感情穩固。那個男子像是一種突如其來的救贖,但這種救贖是心理上的,也是情感上另一種壓力的來源。也許再過個久一些,男子的溫柔就會慢慢地感動喬琪,喬琪也許會心動(也許不會),但這種慢熱的溫柔加上外在的壓迫,促使喬琪匆匆地離開。但這樣的結果也不禁讓我思考,到底催促喬琪走的是那個男人還是工作。或許工作是一件事,但真正逼得喬琪得面對的,到底還是那個溫柔的人吧?即使到最後,臨別之前的叮嚀,男人都還是說:有事來找我。再那當下,我便覺得無論這個故事女主角是怎麼想的,要是我,我也許會在說再見、轉身前的那一刻,狠狠地抱住他。
第一題
這次閱讀了《喜歡》跟《彷彿》,我覺得曼娟老師筆下的世界比起二十五年前出版的《海水正藍》要更多了點成熟跟坦然。二十五年前的《海》是老師的出道作品,仍帶點菜鳥青澀的苦味,還有年輕女孩夢想愛情的迷惘。因此筆下的故事雖然青春洋溢,但也有懼怕愛情、或是深怕被傷害的猶疑不定。還記得第一次看《海》,我喜歡的是《永恆的羽翼》,那是七八年前的事兒。這次再看,我仍舊喜歡這一篇。因為它探討的是父女之間那種似疏離卻綿密的情感,是那種小時後不懂,長大後卻會慢慢了悟的深刻。然而在老師筆間密密的堆疊下,在反覆堆積後高潮來臨的那段,彼此感情終於宣洩的當下,我也跟著書中人物又哭又笑。
時隔十年的《彷》跟《喜》,兩書的情感淡化很多,筆觸比較沒有像《海》的大起大落,很多篇章在原本十五年前應該會那樣寫的在十五年後,一段段化為過往雲煙,一切盡在不言中。很多我覺得應該可以大書特書的段落,沒想到下頁一翻開便下了完結的句點。引人懸念的段落好多好多,是我這種喜歡有明確結局的人所可惜的。
青春的意味少了,熟女的感情多了,故事中的女子已不像從前青春浪漫,有大把的光陰可以虛擲。相反的,她們對愛情的態度漸漸地小心翼翼,或許是因為歷練多了的關係,她們很害怕再次踏入不幸福的未來。兩書的主角多呈現出這種幽微的情感面,一方面渴求愛情,一方面卻又害怕感情的傷害。因此書裡的女主角很多都是在婚姻上經歷困難,結婚的女人,有的丈夫在外面有小老婆、有的則自己就是小老婆;有的受過傷不肯再愛,有的則堅持有愛就有未來。女性的情感有了多面向的呈現,而不再只是單一面向。
以前會把女性定位成是世人都認為是良善的地位,在兩書裡,我也看到只為了愛情不顧一切,奮力拼搏,甚至愛得沒了尊嚴的第三者。或許在之前會認為這種女子的愛是廉價的,然而現在卻覺得愛情沒有貴賤,因為那也是一種愛的表現。
愛到底有多少展現的方式呢?其實書裡並沒有告訴我們一個定律,因為愛情不分差異,因此我們也看到同性之愛、也看到女大男小的姐弟戀(我也最喜歡這一篇『喜歡』)、也看到父母、同學之愛。愛的面向百百種,曼娟老師藉由簡單卻深刻的筆法告訴我們那些愛的定義。
過了這麼多年,《海水正藍》若果跟十年後的《喜歡》、《彷彿》不同,那才是奇怪的。《海水正藍》時期的行文風格、遣詞用字尚未有個人特色,有著瓊瑤以直白文字描述事物,以及濃烈句子來述說情感的傾向,甚至節奏變得有點緩慢,加上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視野關係,有種掃不去的老時代氛圍。《喜歡》、《彷彿》用字簡潔,節奏感明快,作者沒那麼常替角色說出心聲,明顯較為亮白,也有當代感。可以說作者開始找到自己的說故事方式。在關注的層面上來說,真的就是作者成長了,視野有所擴展,《喜歡》一書裡多出大量未婚懷孕的情節、自力更生的女性等,而《彷彿》則對人生細節有更多的注視,這些都不是《海水正藍》時張曼娟所擁有的。
如果從《喜歡》跟《彷彿》裡面各選兩篇放小說精選輯裡,如果裡面一定會放〈海水正藍〉的話,我認為一定要放〈十五歲生日〉,這兩篇都在談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以前大家都不諒解為什麼張曼娟要小彤死,這麼多年過了,周蓓心沒有死,而且媽媽還願意看她畫的漫畫,我想,張曼娟這麼多年過了,看事情的角度也變了,把這兩篇都是放在一起,就很明顯看出這一點。
但如果不會放〈海水正藍〉的話,〈今夜明月在荷塘〉、〈在冬天,握著一隻小手〉、〈聽說妳們相愛〉、〈12:15 蘭花小館〉這四篇很適合放在一起。當然是因為我很喜歡這四篇。〈今〉談成長,如何面對過去,並接受自己;〈在〉也是成長,而這個成長有更多是關於友情(如果能跟〈儼然記〉放在一起更好);〈聽〉跟許鞍華的《得閒炒飯》有點類似,都是在說多年失散以後,兩名女子經歷過不同的男女情人以後,最後決定在一起的故事,是我從年少到現在都很喜歡的熟年女同志短篇;〈12〉切入的觀點有趣,而且從這一篇可以看出張曼娟多麼愛吃,連結到後來為什麼會寫《黃魚聽雷》。
其實我再多年前已經看過《海水正藍》,當時是我的表姐推薦我,她說超級好看,不看會後悔。果然,我掀開第一頁,就捨不得把書放下了。今日,我又把書找出來,重溫了一次曼娟老師的文字魔力。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從人性出發,要能觸動人心。作家寫一個想讓人聽下去的故事,那他必定有很細膩的觀察力和情感表達力,將人難以筆墨形容、瞬間即逝的微小感覺,流暢記錄且轉換成文字,讓讀者有心有戚戚焉,彷彿找到知己。我覺得《海水正藍》就具備以上條件,使他在過去、現在、未來,都能一路暢銷。
我會從《喜歡》選〈喜歡〉,少年的愛戀是那麼真誠,純淨無瑕如同水晶,曾聽過ㄧ句話「愛情的開始,總有一方知道不是巧合」,在愛情中他無所不用其極,只為喜歡的人一眼青睞,單純執著得令人動容。
《彷彿》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麵包店失竊事件簿〉,感覺和其他故事不同,帶了點懸疑,結局也在想像之外,感覺挺有趣的,而且是從男性的視角,訴說他如何遇見一個女孩,漸漸對她上了心,然後她在一個晚上像泡沫一般消失,留下一段無法證實的傳說。好像陪著男主角作了一場夢,有種似虛似實的奇異感受,在腦中縈繞久久不散。
其實「海水正藍」對我而言就像是個久聞其名但未見其人的美女,我久聞它的名氣但從來沒有機會讀過。剛拿到這本2008年平裝二版13刷的時機是個下著雨有點冷又剛收到超速罰單的鬱悶晚上,那陣子系上戲劇場景課的老師一直逼我們要讀莎士比亞的”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內容對於我來說太過遙遠並且有太多無意義的愛情抉擇,使我感到無趣又痛苦,再加上剛收到罰單開始擔心月底的生計問題,「海水正藍」對那時的我來說只期待別再造成我心靈上的負擔。但是開始讀後卻令我手不釋卷,”永恆的羽翼”中現實的父親扶養問題交纏著夫妻間愛情的考驗,動人並且十分寫實,還有”乍暖還寒時候”中孟琳最後失去一切的那種淡淡的感傷都是令我十分喜歡的部份,我認為這就是這本小說集會受歡迎的原因,不像是言情小說中那些為愛而生的角色和那些經典浪漫的場景,「海水正藍」中都是我們身邊平凡寫實的問題跟情節,真實且貼近我們的人生是這我認為「海水正藍」會暢銷進而造成張曼娟現象的最主要原因。
“我真的想知道”與”十五歲生日”是我最喜歡的兩篇作品也是我認為最該收入25年短篇小說集的。因為我的母親是位小學老師再加上從小到大的讀書經驗,”我真的想知道”裡面這種教學現場的現象我其實是滿熟悉的,從小到大身邊總是會有劉明星這種令人同情的小朋友出現,不健康的家庭背景再加上努力卻不得要領,難得得了好成績卻被大家誤會的滿腹委屈都是十分令人同情,結尾的悲劇收場雖然令人難過但我卻十分喜歡,再加上用書信間接說故事的方式也是十分特別,更增添了那種淡淡的憂傷感。會選擇這兩篇是因為它們處理得都是真切的情感我們多少都親身經歷過,真的讓我有感同身受的感覺,雖然兩篇的結局大不相同,卻都帶給我深刻的共鳴。
【海水正藍】,這是我閱讀了一次又一次的作品。
第一次,是我才國小五年級。雖然不懂其中的許多情愛糾葛,但是結局的部份,我仍舊傷心的掉了眼淚。之後年紀漸增,每看一次,都會隨著生活歷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這次為了作業,又再看過了一遍。還是很不能苟同故事中父親的角色,以及非常討厭那個戲份不多,但卻間接造成悲劇的褓母,還有只是說愛卻無法給孩子什麼的母親。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性格,但好像都有那麼一點「無能為力」。每個人都無法達成自己的想望。
海水正藍的暢銷,我想是可以預見的。所謂的「純文學」是非常深奧難懂的。但海水正藍卻是超越了這種文學系統。它用簡單平實的故事,包裹著現實人生,讓所有都人都能參與,都能隨著故事一起哭一起笑。白居易的詩,簡單到「老嫗能解」,但誰敢說他不是偉大的詩人? 海水正藍雖不用拗口的字眼句子,但誰有敢說它不是一篇感動人心、發人省思的故事呢?
在【喜歡】裡,我對「珍珠眼淚」這篇特別有感觸。小時候最不敢看的童話就是「小美人魚」了。我不懂為什麼公主和王子不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必須要變成泡沫。從此,只要聽到「人魚」,總是會令我感到淡淡的憂傷。「珍珠眼淚」這篇小說,雖然最後的結局也不是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比起童話裡的人魚公主,女主角有更多的選擇。也許到最後,她沒辦法和她所尋找或所愛的人在一起,但她至少還能回到海裡去,帶著路上的人所給予她的愛回去。珍珠很美,眼淚也很美,而故事更美。現在我已經長大了,不再追求王子公主一定要長相廝守。一個有點缺憾的故事,更能振動人心。故事還未完結,要劃下怎樣的句點,在不同的讀者心中都能有不一樣的答案。而在【彷彿】裡,我喜歡的故事太多了,篇篇都有著不同的涵義,甚至在其中的一篇故事裡,已預言到今日的高鐵,彷彿故事也能隨著時代前進一般。若真要做選擇,我會選擇「一束信」。在這篇故事裡,我看見的不是那神秘的信,反倒是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是有多麼緊密而不可分。對我而言,親情是世界上最美的感情了。故事中的女主角雖然有著滿腹的委曲,但最終,她還是在孩子的柔軟與公公的依賴裡,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也許這只是一個小故事,乍看之下多麼平凡,似乎每個夜晚每個家庭都有著相同的劇情。但就是因為這樣平凡的故事,卻帶出了不平凡的情感,才能感動人心吧!
假如要從《喜歡》和《彷彿》中各選兩篇收入張曼娟25年短篇小說精選集,這對我而言是個非常難的抉擇,因為在《喜歡》這本書中,我對〈珍珠眼淚〉和〈喜歡〉這兩篇都很有感覺,但假若真的要選,我會選〈喜歡〉這篇,因為當我看到封面上那四句話「假如沒有你的允許,不能說『愛』,那麼,至少我可以說『喜歡』。是的,我喜歡你。你快要忘記我,而我就來了。」時,我就心有戚戚焉。然後再看完整篇故事後更對邱遲單純而勇敢的感情,深感佩服。畢竟試問這世上有多少人能不顧一切的去愛;不管年齡限制、不管相距多遙遠、不管身分地位的去付出?對我而言,這篇故事真的感動了我,在裡頭我看到邱遲對愛的執著、女主角(老師)在經歷一段失敗的婚姻後,聽到女學生在泣訴男友毆打她時,那樣無助卻要女學生離開的堅定、父母和家人在面對女主角(老師)被虐後,那種痛徹心扉、身心欲裂的痛。只是這篇故事的結局,給了我很多的想像空間,我會希望...邱遲的手術是成功的,他真的能回來完成他給女主角(老師)的承諾!
至於在《彷彿》中,我選〈自己的房間〉這篇故事,因為這篇故事非常鮮明的寫出了儘管物欲再富足,內心卻很孤獨的感覺。此外我相信每個小孩在看到父母吵架時,內心一定都很恐懼,深怕爸媽會打起來,且自己可能也會遭受無妄之災,那種感受並不會因為擁有很多玩具和零用錢就能被弭平的,而且我也相信每個女生都曾經幻想過…長大後會遇到什麼樣的男生,會有怎樣美好的生活,特別是童年過的不順遂的人更會有這些冀望,只是故事中思沁的遭遇卻一棒打醒我們幼時的美麗想像。事實上,有時不管我們做的再多,換回的卻是滿身傷痕及一場空,且陷入熱戀的人們總會替對方想很多理由,要自己相信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好,明知這一切都是假相,卻一直自欺欺人,再者一段自以為命中注定的戀曲也有可能是場陰謀(雖然這兩個字下的有點重),在上帝面前允諾的婚姻也可能是場夢。所以在看完故事後,我真的覺得…「凡事還是靠自己的好!」
高中時因為喜歡閱讀,一天到晚往圖書館跑,於是國文老師便向我推薦了很多書,期中最推薦的便是張曼娟老師的《海水正藍》、《笑拈沒花》和《緣起不滅》等作品。從此之後…只要是在書店看到曼娟老師的作品,便會不由自主的拿起來翻閱,甚至花錢買回家收藏!
看完《海水正藍》、《喜歡》和《彷彿》後,我認為故事題材都與現今社會一些易被人忽略或認為稀鬆平常的事相關,如夫妻離婚、外遇,朋友較勁、相互忌妒,陌生人之間的關照,同性/異性之間的愛戀等,但卻都能用故事將之加以包裝,令人驚艷。舉例來說:《海水正藍》中的〈永恆的羽翼〉與〈海水正藍〉這兩篇都是在描寫家庭問題,〈永恆的羽翼〉是在闡述照顧長輩時,大部分的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該由誰負責照顧長輩的生活起居等;而〈海水雉藍〉則是寫到父母離異對小孩身心靈所造成的影響。《喜歡》中的〈若要落車,請早揚聲〉與〈嗨,這麼巧〉則是在描寫殘疾人士在面對感情的顧忌與小心翼翼,但這兩篇的結局都是好了,這不免讓我想到上現代詩選時聽到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彷彿》中的〈12:15蘭花小館〉與〈一束信〉都是在寫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雖很微妙,卻對他們的人生有著莫大的影響,〈12:15蘭花小館〉中喬琪與陌生男子於蘭花小館的午餐聚會,讓喬琪發現了自己的另一面;〈一束信〉中女主角因陌生仰慕者的信,才發現原來他不是孤獨的,他還是有人關心的。此外《彷彿》中的〈聽說妳們相愛〉則是描寫了同性之愛間較不為人知的苦楚,畢竟連以現今較為開放的民風來看,同性戀還是居於弱勢。至於情感意識上面,我認為曼娟老師從更多方面帶我們去看「幸福」這兩個字的意義,它不見得一定要是「兩個人」在一起才能辦到的,它可能是隨著時間與空間而有所改變的。每個人都有對「幸福」的獨特見解,也許只是一個人獨坐咖啡館啜飲一杯咖啡;也許是和朋友肩並肩坐在房間裡打鬧嘻戲;也許是一群人搭著車前往山巔看夜景,有好多的「也許」,但只要當事人覺得開心,這也是種幸福啊!
第三題 《喜歡》中我選〈珍珠眼淚〉、〈若要落車,請早揚聲〉。
〈珍珠眼淚〉的題材非常有趣,將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融合中國古典《搜神記》的〈南海鮫人〉。我覺得這一篇非常浪漫,顛覆了一般大眾對於幸福的想像:「並非沒握在手上就是未得幸福。」讓人可以細細體會何謂幸福。用中國古典小說,我覺得也算是一種文藝復興吧,必定曾經引起讀者的興味,開取中國古典文學閱讀之門。
〈若要落車,請早揚聲〉故事雖然發生在香港,但是在世界各地都有身障人士。我覺得處理的很棒的是清清完全把阿傑當成一般正常人看待,不介意他的殘缺,談一次最美的愛戀。寫異地的文化交流,台灣珍奶與廣東話;將身障人士加入愛情故事主角,實現某種程度的社會公義。這兩點是我選擇這一則的原因。
《彷彿》中我選〈聽說妳們相愛〉、〈自己的房間〉。
〈聽說妳們相愛〉中寫出了一般大眾對同性戀的迷思。玉桐的思維之中與大家一樣,認為自己是個女孩不應該愛上一個女孩。但她卻不知的自己的身體每每在幫她做選擇,最後讓她脫離世俗制式化的思維,擁抱自己身體心靈都接受的那位。不為什麼,只為「隨性去愛」。
〈自己的房間〉寫與孤獨相處的時刻。從孤零零的一人到有了感情生活,隨之而來的幸福感動,最後又回到孤獨的狀態。生命中本來就會有許許多的過客,「要擁有必先懂得失去怎接受」(陳奕迅〈富士山下〉)這句歌詞寫下了註腳。最後生命總會是孤寂的,孤獨來到這個世界最後也還是會獨自離去。對我來說學會與孤單相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