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6 22:05:56女神龍

編號06 .最初是從海水開始的



1985年10月31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女生張曼娟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海水正藍》,收錄了七篇小說,比較引人注目的或許是名作家張曉風女士的推薦序。沒有大手筆的企劃行銷宣傳,甚至也沒有報紙副刊的連載推介,只是安靜的出現在書店一個小小的角落。
然而,不到兩個月便傳來再版的消息,令出版社大感意外,
半年之後竟登上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爾後一路攀爬,穩踞榜首長達近兩年之久,令出版界大感震驚。自此,出版界對文學新人敞開大門,引起一陣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而由文學獎出身的作者張曼娟因為莫名的暢銷,也飽受抨擊,長期被冠上「膚淺」、「煽情」、「媚俗」、「只是消遣品」等等惡名。

這本書於1990年獲中國時報讀者票選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好書前十名;2004年獲誠品書店與聯合報主辦讀者票選 【最愛100 小說大選】,迄今仍是作者再版次數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代表作品。

爾後,張曼娟在教學與研究的道路上領會到了「大眾文學」的價值,發願「寫小說就要寫好看的小說」,又於1999年推出短篇小說《喜歡》,2000年推出短篇小說《彷彿》,有向大眾文學致敬的意圖。這兩部短篇小說陸續推出果然創下暢銷佳績,〈天使的咒語〉一篇更為「永保安康」車票引發熱賣與收藏的熱潮。

張曼娟曾說過:「愛我者,惡我者,皆是因為海水正藍。而我其實已不是海水正藍時的張曼娟......」似乎對於大多數人及文評者只以這本最初的作品為永恆的印象感到悵然。

《海水正藍》出版已經滿25年了,如今張曼娟似乎有了更多的釋然與感恩,她說:「海水正藍影響了許多人,受到最大影響的其實是我自己,這本書神奇的改變了我,讓我成為一個創作的信徒,對生命永不絕望。」

(張曼娟 二五年華 http://mypaper.pchome.com.tw/oceanblue25)

******************************************************

本周作業如下:

1.讀完這本25年前的小說《海水正藍》,是否可試著分析當年如此暢銷,形成所謂「張曼娟現象」的原因何在?

2.若將《海水正藍》與《喜歡》、《彷彿》相比,在小說題材、敘事手法、文字風格與情感意識上,有何異同之處?

3.若要將《喜歡》、《彷彿》各選兩篇收入張曼娟25年短篇小說精選集,你會選出哪兩篇,並說明原因。

第三題為必須作答的,另可於一、二兩題中擇一作答,字數以300字為限。

最後截稿時間為11/23,午時12:00止。

 

 

中四B 96111233 良 2010-11-23 11:59:18

第三題 《喜歡》中我選〈珍珠眼淚〉、〈若要落車,請早揚聲〉。
〈珍珠眼淚〉的題材非常有趣,將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融合中國古典《搜神記》的〈南海鮫人〉。我覺得這一篇非常浪漫,顛覆了一般大眾對於幸福的想像:「並非沒握在手上就是未得幸福。」讓人可以細細體會何謂幸福。用中國古典小說,我覺得也算是一種文藝復興吧,必定曾經引起讀者的興味,開取中國古典文學閱讀之門。
〈若要落車,請早揚聲〉故事雖然發生在香港,但是在世界各地都有身障人士。我覺得處理的很棒的是清清完全把阿傑當成一般正常人看待,不介意他的殘缺,談一次最美的愛戀。寫異地的文化交流,台灣珍奶與廣東話;將身障人士加入愛情故事主角,實現某種程度的社會公義。這兩點是我選擇這一則的原因。
《彷彿》中我選〈聽說妳們相愛〉、〈自己的房間〉。
〈聽說妳們相愛〉中寫出了一般大眾對同性戀的迷思。玉桐的思維之中與大家一樣,認為自己是個女孩不應該愛上一個女孩。但她卻不知的自己的身體每每在幫她做選擇,最後讓她脫離世俗制式化的思維,擁抱自己身體心靈都接受的那位。不為什麼,只為「隨性去愛」。
〈自己的房間〉寫與孤獨相處的時刻。從孤零零的一人到有了感情生活,隨之而來的幸福感動,最後又回到孤獨的狀態。生命中本來就會有許許多的過客,「要擁有必先懂得失去怎接受」(陳奕迅〈富士山下〉)這句歌詞寫下了註腳。最後生命總會是孤寂的,孤獨來到這個世界最後也還是會獨自離去。對我來說學會與孤單相處很重要。

98114154政 奕如 2010-11-23 11:58:54

若要將《喜歡》、《彷彿》各選兩篇收入張曼娟25年短篇小說精選集,你會選出哪兩篇,並說明原因。
再見‧啟德再見、若要落車,請早揚聲 這兩篇或許不像天使的咒語或再見那樣有張力,但在我看來卻是張曼娟愛情小說的另一種進化。張曼

娟一向不把結局說死,總留下淡淡的,彷彿一揮手就會消失的想像空間,一種極微妙的平衡。
若要落車,請早揚聲這篇,或許是珍珠奶茶所以即便是多年之後,記憶依然深刻。情結很普通,轉折並不令人訝異,唯一令我驚訝的是那份勇

氣。把喜歡說出來需要一種極大的勇氣,我在這裡看到了這樣的改變。或許清清沒有明著表態,但我想她是願意接受的。終於,《張曼娟》不

再是無言的結局。
再見‧啟德再見,是另一種勇氣,一種向過去告別的勇氣。像那些曾經的、所有的悔恨,通通道別。春溪,做為一個第三者,打從開始心裡就

是明白的,也知道自己的不可能。但她的不死心與韌性卻也造成了後面的悲劇(完全不意外的場景)。但這次,終於,真真正正屬於春溪的人翩

然出現。Joseph,溫柔多金的男主角,童話般的情節,甚至是後來的設計圖,我並不知道該說他是因為愛春溪所以才更愛工作還是如何。而春

溪的老闆Helen似乎做出了強烈對比,與Joseph父親的好聚好散,映襯出了春溪的執著與悔恨。

中四B 96111233 良 2010-11-23 11:57:58

第一題 我認為有主要的兩點:時代背景、讀物內容。
25年前,民國74年,西元1985年,《海水正藍》定稿發行。
1949年,政府遷台百廢待興。1971年,退出聯合國。過了14年,各項建設都如火如荼的開展,無論是基礎十大建設、或科技園區的建立等都在那個1970年代。台灣的情況是每天都有新的、更好的風貌與改變。到了1980年代,台灣已經晉升「亞洲四小龍」之一。這代表了當時大眾開始對生活經濟、物質上有了滿足、富裕的感受,他們有更多的餘閒填補心靈上的空虛(就像現在的台灣人吃東西,除了填飽了肚子,還要講求擺盤、配色,一種「品味」的東西在被追尋著。)就像瓊瑤的作品一樣,張曼娟的作品同沙漠中難得綠洲般灌溉彼時缺乏「貼近自身感動」的眾人心田。。
而張曼娟的作品卻又不只談愛情,她更談親情、友情(〈長干行〉、〈永恆的羽翼〉、〈海水正藍〉),甚至是大千世界裡穿越時空、身分的情感(〈儼然記〉),令人想往又不著邊際。而《海水正藍》帶著濃濃的中國古典文學意味在其中也深深抓住大家的目光。相較於那些被政府所限制的,所謂反共文學或者繼而反動的愛鄉文學……身旁的人情世故也許才是大家更能感同身受的。我想這就是當年《海水正藍》能獲得巨大成功形成「張曼娟現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