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2 20:23:05caroline in Den Haag

2004/11/09(三):Taiwan is Masculinity or Femininity?

講者提到的第二個面向是Power Distance,台灣只有58分,相較於比利時的65分,台灣人民的Power Distance比較低,真是讓人有些驚訝。不過想想在台灣,大家一天到晚都在罵總統、罵行政院長,好像就沒那麼意外了,因為中國拿了八十分,果真是封建王朝呀。不過比利時真是一個有趣的國家,下次要好好拜訪,研究一下。

第三個面向是Uncertainty Avoidance,對於不確定事務的避免,換句話說,就是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台灣拿了69分,中國拿了30分,比利時高達94分。不過說真的,台灣對不確定的容忍程度應該很高吧(也就是說,分數要很低才是),一天到晚颱風、地震,外加飛彈瞄準,全世界少有幾個國家是這樣的吧!

第四個面向是Femininity和 Masculinity。本來依據書本的解釋(Exploring Culture),我以為是對待兩性平等的角度,我想台灣應該是越來越靠Femininity的光譜靠過去,因為台灣不是每次都很驕傲,女性閣員的比例是亞洲之最嗎?依照北歐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女性從政比率,台灣應該是越來越朝向Femininity社會。

可是講者的解釋卻讓我很驚訝,數據也很驚奇,台灣的分數是45分,美國是62分,荷蘭只有14分。(分數越低代表越朝向Femininity) 原來,Femininity代表的是一個國家關心弱小的程度(女性特質),通常社會福利國家比較Femininity,像美國、英國和德國的分數都偏高,代表的是男性的競爭特質。這讓我聯想到荷蘭人很愛生小孩,跟台灣即將要面臨的人口問題,其實都環繞著整個Femininity和 Masculinity的主題,也就是台灣的走向,到底要走社會福利制度?還是像美國邁入高度的資本主義競爭社會?如果這個數據橫跨數十年,台灣在座標軸上的移動可能會跟隨著美國的腳步。可惜本姑娘是來唸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而不是political culture,不然就可能會研究這個主題了,哈哈!

另外,講者也提供了另外一個學者的觀點,Inglehart認為文化會隨著世代而改變,特別是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許多sub-culture會改變national culture,這就是我所質疑的:台灣流行音樂的leading position到底影響華人世界多深?又會產生哪些具體的影響?不過目前的結論是black box,就等待我們這個世代自己解答囉。

這一堂課對我來說相當有趣,可是對於傳播本科的人,感覺相當無聊(我的某些同學)。但是我想最要感謝的,應該是以前唸的有一搭沒一搭的台大政治系,看來我以前好像並不是太混的樣子:P

照片:台灣太平山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