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NGO 王怡珺 25歲,我在烏干達當農業顧問
- 國際NGO 王怡珺
- 25歲,我在烏干達當農業顧問
王怡珺,90後金牛座女孩,有務實沉穩的一面,也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傻勁。為了申請上Peace Corps(美國和平工作團)國際志工計畫,她足足準備了一年半,畢業後飛往烏干達當農業經濟志工,在距離台灣1萬公里外的東非國度,與農民、中盤商、公平貿易合作社打交道。
她堅持:想解決冰山一角的問題,就要潛入水下找蛛絲馬跡。熱中社企,每年寒暑假環島走訪NGO、拜訪志趣相投的青年,走進當地,成為當地人的意義,就像殘障人權運動的那句標語:「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沒有任何與我們有關的事務,是我們不曾參與其中)」
700多個夏日,赤道的熾陽將她曬得古銅發亮,王怡珺被朋友戲稱是烏干達女孩。去年她發起「烏干達課綱微調」募資計畫,從非洲紅回台灣。為什麼幫烏干達人出版童書?就像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困境,耆老的部落傳說乏人問津,都市的孩子只知道白雪公主與灰姑娘,歐美捐贈的童書,是唯一課外讀物。
在國際NGO工作,幫助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這畫面大概就像阿根廷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那句誓語,「如果說我們是浪漫主義者,甚至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分子,我們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我們將回答一千零一遍,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聽起來超酷,但,實際上可一點也不浪漫!
社會假如完美,我們就不會在這裡
王怡珺笑說自己是「哈利波特」,撥開瀏海,額頭上有一道閃電疤。
事發於她到烏干達一年,童書出版的募資計畫正緊鑼密鼓進行。某天黃昏,她跟朋友電話聊得起勁,搶匪從身後竄出,猝不及防拿開山刀朝她砍下,搶走手機,丟下眼前一片空白的她。事發突然沒被嚇暈,她壓住滿頭鮮血在路上狂奔,跑到鄰居家求助,鎮定到連自己都訝異。
命大活下來,心理陰影卻讓王怡珺一度痛恨烏干達,對陌生人處處防備,不明白自己為何要來幫助這群「可惡」的人?更令她忿忿不平的是,烏干達女權低落,性騷擾、搶劫、性侵等案件並不罕見。
「你幫助的,可能是你這輩子遇過最可惡的人。」王怡珺在烏干達深刻體會,國際援助案例探討再多,都不如親自走一遭,經歷理想與現實的撕裂重生。
「很多人會把弱勢者神聖化,覺得他們是聖潔的一群人」,王怡珺搖搖頭說。可憐跟可惡是一體兩面,壞人背後是社會積弊的表徵。烏干達有著許多未開發國家通病:政府貪汙腐敗,貧富差距懸殊,年輕人失業率高,物價高於收入,種種問題,讓人在亂世求生,往往不擇手段。
「社會假如這麼完美,我們就不會在這裡。」在一陣鬼打牆與鑽牛角尖的日子後,王怡珺總算想明白,該做的事還是得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