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4 09:33:59東南東

麥哲拉-有創意的新型兵器?

麥哲拉,吉翁公國地面戰的主力「戰車」,特色大家都曉得,就是砲塔可以和車身分家獨自飛起來,形成「三度空間打擊」(汗)之戰場成效,我記得以前曾經在本版討論過一些科學合理性上的問題,一般問題包括續航力、降落(沒有起落架)、射擊後座力、裝甲/重量、、、、等等問題,鑒於早期動畫武器的天馬行空,這種科學上的問題應該算是「還好」的。

本篇主要並非討論麥哲拉的合理問題,而是戰術上的運用問題,首先仍要強調(最近老是在強調),如果以探究動畫設定的動機和表現手法來看待本文或我的文章,大概我又變成「搞不清楚設定了」,如果大大您非常執著於動畫表現,強烈建議不要看本文,這是藉由鋼彈設定討論寫實派戰爭實況的議題文章,毋寧認為是以麥哲拉討論新的戰術觀,而不是討論鋼彈作品本身。

自從一戰時正式把飛機納為兵器後,陸空聯合作戰一直是有點好用又有點傷腦筋的問題,早期的飛機速度慢,籌載量差、需仰賴跑道起降,通信不靈光,所以如何有效率的實施陸空聯合作戰是很大的學問,飛機最早在戰場上是用作偵查的,沒有通信器材,情報要落地後由飛行員口述,後來空戰的肇因則是雙發偵察機互相開槍所引發,然後開始有人朝地面丟手榴彈,到了一戰結束時,先進國家多半衍生出兩類型的作戰飛機,一種是靈活的空戰用機,另一種則是籌載較大的對地用機。

二戰是陸空聯合作戰的發展期,撇開全部仰賴航空兵創造戰果的革命性海戰不談,飛機要能有效支援地面戰術作戰,有幾個問題要克服,首先是識別問題,很多戰場照片裝備上舖著旗子,就是為了防止友軍飛機誤擊,但是這種事情很難避免,所以與天上的通信就很重要了,陸空聯絡始終有點困難,飛機的通信裝置通常和地面不通用,部隊不可能都有攜帶或配發航空用無線電,所以很多情況是地面以電話連絡上級,轉到空軍基地,再轉到飛行員處,但這樣往往錯過最重要的時間,講到密支的時間,從前地面部隊多半跟著空軍連絡官,所謂正規的陸空聯合作戰通常是從計劃作為開始的,攻擊發起前由空軍先對陸軍提供的目標實施炸射,然後地面再動(如此可避免誤擊),行進中的部隊呼叫空援在當時是很有難度的,首先必須安排待命飛機在附近盤旋,其次要連絡得到,最重要的是它不會打錯目標,所以嚴格講這種情形不多,也可以說當時的陸空聯合仍是已計畫性為主的。
航空兵任地面予取予求,越戰時才漸趨成熟,首先制空權操之在我,其次對手防空武器水準不足,通信更進步,彈藥更準確,最重要的是直昇機發明了!!陸軍航空兵總算有了可以和地面單位一起移動的空中武器,雖然直昇機的複雜後勤仍和陸軍格格不入,機動起來不像想像那樣快速,但至少、、、它是陸軍,直接接受指揮管制,使用彈性很大,不受地形限制,支援快速,直昇機可以說是現代戰場的里程碑,使三度空間作戰更簡單更省事。

(題外,越戰可以說是直昇機的蜜月期,因為越共防空能力不強,雖然很多電影裡直昇機被打的很慘,但實際上越戰時的直昇機折損率是很低的,之後蘇聯在阿富汗的遭遇可不同了,滿天都是肩射防空飛彈、、、、)

言歸正傳,解釋這麼多,比較能夠說明麥哲拉的優點如下:
1. 航空兵與地面部隊同步移動,密接支援無時間差。
2. 後勤保養、燃料彈藥整補和戰車一併作業。
3. 易於通信聯絡。
4. 使用時機甚具彈性,可因應戰場各種狀況。
5. 不容易發生誤擊情況。
6. 確保地面單位隨時有空中支援。
如此如此,簡直是直昇機的再革命,發揮陸空聯合作戰於極致,徹底實踐陸戰即是空戰,陸上包含空中的「天地合一」理想,配合會飛的步兵(噴射背包),可以實現「步戰空中協同」的夢想戰場………真、真是太了不起了、太偉大了!!!

嚴格講,吉翁兵器中似乎沒有專斯戰術對地攻擊的東東,托普是戰機,卡烏是運輸/戰略轟炸機,攻擊機、、、就只有麥哲拉了嗎?

但是麥哲拉不是沒問題的,首先,砲塔飛起來後戰車的戰力大減(主砲不見了!),再者,地面戰重要的仰賴如隱密性、地形掩護等因之不存在了,另外在許多不需要航空支援的戰場上種戰車又顯的浪費、、、、、還有吧,想一想吧。

總之,麥哲拉應該算是革命性兵器,其革命的精神與價值甚至超過MS,只是因為通常被當作雜魚,沒有受到太多關注,如果現代兵器中製造出類似的東東、、、、、大概會引發不少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