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9 01:59:54小五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台灣自1987年的解除戒嚴至1988年的媒體解禁,廣播與電視(無線有線)台執照的鬆綁及擴大發放,讓過多的媒體在有限的台灣土地上,恣意競爭導致充滿泛政治化、八卦及羶色腥的新聞和戲劇節目;此外、在成本考量下,放映節目大部分均以進口為主、自製為輔,本末倒置的情況下,也是造成台灣影視產業不振的原因之一。還記得執政黨在2000年計畫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嗎?筆者其實非常期待,然而,時至今日,它似乎早已成為文宣口號,再看看南韓,怎不令人汗顏。

說台灣人是政治敏感度很高的族群,相信很多人都並不這麼認為,但是,2000年至今,台灣在政黨政治的惡質競爭下,凡事泛政治化,而喪失對事物本質的理性批判與對待(簡單如藍、綠、橘、黃等顏色背負了政黨們的原罪);經濟成長停滯,偏重電子產業;民間社會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但是,許多的台灣民眾在各式媒體的推波助瀾,閱聽媒體以大量及連續劇的方式報導政治人物與八卦新聞。許多研究顯示,現代人類均已電視媒體為主要接收訊息的工具,台灣民眾在大量接收來自電子媒體的訊息,反映出的是台灣民眾與媒體的互相形塑,高度地參與政治活動,在傳播學理上,大眾即為烏合之眾,可以想見,台灣民眾極易受到有心人士像民意代表、政府官員及政治人物...等擁有權力資源者的影響與操弄。

從政黨輪替(2000年)以來,無線與有線的廣播與電視台都迅速產製了許多政論性的節目。每當競選期間,選舉有關的新聞,總是,佔據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報導內容,社會、人文、民生及建設的議題,自動減少或消失,街道上亦無可避免的插上無數候選人的競選旗幟,這些旗幟不是遮蔽視線就是破壞環境清潔與景觀,台灣的民主社會道路的「乾淨選舉」有可能實現嗎?其實,我還是願意相信的,不是有人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而筆者的心情也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作為一個公民,我的態度是面對問題,支持各種以法律、政策面的改革實踐與活動,讓台灣朝民主社會邁進。

事實上,當前的電子媒體,大部分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運作下,以利潤與收視率為導向,早已罔顧其作為一種社會公器,所應有的社會責任。七年來台灣電視台(無線與有線)的節目類型,筆者可以大致分為六種:(1)新聞報導(以國內新聞為主)、(2)政論性節目(意識型態對立各說各話無交集)、(3)談話性(星座、算命、美容、快力亂神及一般主題)、(4)購物頻道、(5)偶像劇、(7)肥皂劇(閩南語)、(6)電影(許多電影台播放羶、色、腥及暴力的影片)及(8)宗教(其中以大愛及佛光衛視等宗教團體節目製作較具具品質),節目看似繁多,但是內容卻同質性高,並且重複播出,而缺發多元發展。真正具啟發性的兒童節目或教育民眾食衣住行的生活卻少之又少。像2003年發生的SARS疫情,率先努力教導民眾如何正確認知SARS、掌握因應之道及自我防護措施的電視台,就屬公視而已。

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社會趨勢與潮流積極杜絕黨政軍的介入過程中、卻難防財團或政黨以迂迴的方式將媒體據為己有,當作生財或宣傳的工具,因此若想寄望媒體自律,當前真是緣木求魚。在學術界與勞工界的朋友帶頭發聲,倡議公民自主、媒體改造的他律手段,其實是教育及鼓勵公民,正視自己的權利與義務,這也是公民實踐民主社會所必須具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