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6 18:15:05小五
黑色《香水》
電影《香水》即將在台灣放映,它會像《達文西密碼》搬上螢幕一樣令人失望嗎?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電影《達文西密碼》中,唯一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就是讓我不用出國,而欣賞到歐洲許多經典的宗教建築景觀及藝術作品;可惜的是,書中精彩的解密過程卻付之闕如,再者,就是男主角湯姆漢克的外型,並不符合或接近書中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 蘭登一角的年齡與氣質(個人認為當前007電影詹姆士龐德新任英籍演員同樣不適任。就過去的經驗,想把「文字符號」創作的作品轉換成「電影影像」,均有程度不一的困難,畢竟文字一旦訴諸於影像,即有被侷限在框架中的可能,喪失許多想像空間。
三年前即看過《香水》一書,對於作者徐世金的寫作功力景仰不已,因為,已許久沒有看過如此令人震撼的黑色小說,想不到有人會以「香水」為題材,創作如此驚心動魄的故事。
個人認為,不論是書籍、電影...等等有關戲劇藝術的創作,「結局」將決定一項作品完美程度,對於我來說,《香水》一書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如同美國小說家約翰‧厄普戴克形容這本小說「以氣味重構的世界」是「迷人的致命一擊」。
天才香水製作者葛努乙,一個像是被神選中的生命,天賦異稟(雖然他是殺嬰女的私生子,出生在巴黎最臭的地方,長相奇醜),他以「味道」建構他所處的環境世界,普通人類的地圖以直橫經緯線構成,葛努乙的地圖則是用味道標示,甚至歷史的再現也是如此。
對葛努乙來說,每一次的謀殺,都是戀愛,因為廿六個年輕女子的味道令他著迷。他愛的不是人而是香味,因為它們將永遠屬於他,所以他才愛。這不是一般通俗的驚悚小說,書中也有可愛、有趣、充滿幻想力的部分,其次,葛努乙也不像《沈默的羔羊》裡血淋淋的殺人犯,對他來說,謀殺的整個過程重點不在殺人,而是一種崇拜的儀式,莊嚴而敬畏地讓他充滿喜樂的淚水。
作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葛努乙似乎具有在變態心理的「自戀人格偏差」及「戀物癖」(fetishism)等人格特質。在「自戀人格偏差」部分,葛努乙是個處於自己無所不能世界裡的至尊,其他人的存在是沒有差異、完全不重要的,如同電影《沈默的羔羊》中,那位連測謊機都測不到任何生理反應的變態精神分析師;在「戀物癖」部分,人類社會從通俗的流行風潮到高雅的藝文活動,展現的拜物、集物的狂熱,不也近似這種行為嗎?
附註:香水的起源並非在法國,最早使用香料的紀錄,大約是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埃及人,當時尚未發明精煉高純度酒精的方法,香料是以香膏、香脂的方式保存的;古時候東方與西方貿易的交流是以各式各樣的香料為主;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有個多米肯尼兄弟家族企業,開創了第一個香水公司,因此佛羅倫斯被後世稱為現代香水的發源地。
人類最早是將香料是放置於用雪花石膏製作的香水瓶中,後來到西元前1500年左右發現了玻璃,玻璃香水瓶才隨之問世。
除了語言學家之外,鮮少有人會去探究香水的名字是如何產生的,其來由是非常有趣的;香料最原始的用途就是酬神上供,幾乎對所有宗教而言,燒香代表對神祉的一種祈求與禮讚,在這樣的虛無飄渺、煙霧迷漫的迷離幻境中,人們彷彿能上達天聽與神明交談;所以香水-PERFUME-這個字是從拉丁文PER+FUMUM(通過煙而來)演繹出來的。
對現代人來說,香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其實香水的功能不只於此,香味能夠喚醒記憶、刺激想像力、影響情緒,甚至還能放鬆、舒適、興奮或者誘惑一個人的潛意識-這其實是因為香味所影響的嗅覺神經,正是人類官能潛意識的出入口;法國大詩人-波特萊爾在他的創作過程中,香水、貓與女人是有同等的意味,他曾寫了一首詩-香水瓶(Le Flacon),以香味的穿透力象徵愛情;法國人就是可以詩意浪漫地使用香水,且意識到適當地使用香水可以加強個人魅力,也能更有活力及想像力,因此讓香水在法國人的生活中居於不平凡的地位。
小五
2007-01-06 16:20:26
在此僅向本片導演致敬。
雖然,影像或多或少會干擾人們的想像空間,但是,在導演的靈巧運鏡下,真的讓筆者感受到味道的魔力。
因此,筆者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頗為成功的電影作品。
被你們這麼一說...
我更想去看了
二輪片應該還有吧
我超愛那本原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