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1 19:27:38輝覺

和歌演練廿五.澳門歷史城區(十五)

  民政總署大樓


民間議事亭

集會研商巿政廳

此地存公正

國旗昇起不曾停

忠貞令世人尊敬


簡介:
民政總署大樓前身為市政廳,建於1784年,後來曾多次重修,目前規模是1874年重修時形成的,具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

其二樓的圖書館於1929年啟用,以葡萄牙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為設計藍本,裝潢和傢具陳設具有濃厚的古典氣息。現在專門收藏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別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歷史文獻,其中不乏珍品。

建築描述:
民政總署大樓位於議事亭前地,是該區最主要的建築物之一,建築帶有明顯的南歐浪漫色彩,白色的牆身、墨綠色的門窗,加上由花崗石線腳劃分的立面,給人一種莊重平和的感覺。

建築由於經多次改動,故風格多樣,均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思想及喜好。

建築在平面上作三進深發展:一樓第一進深中間為門廳,兩側為展覽或公共空間,其內牆自牆腳到腰部均貼上藍白色之葡國瓷磚,是典型的葡式裝飾手法,二樓相應位置則是會議室及圖書館;第二進深主要為行政區,亦為兩層高建築,但樓高稍低於前面建築;最後一進深則佈置一小巧別緻的後花園,三道空間由一帶有梯級之拱洞連接。

建築主立面屬文藝復興簡約風格,為兩層建築,高14.5米,寬44米,由花崗石線腳劃分為左中右三等份,中間部分稍為突前,頂部設三角形山花,其高為17米。而寬2.2米,高4.5米之大門入口也設於此部分,其兩邊豎有花崗石多立克壁柱,壁柱支撐着同樣材料之門楣。大門入口兩側開有一直長方形之窗口,並以花崗石作窗框,二層部分開有3個落地大窗,窗頂有三角形之窗楣,各窗間以一露臺連成一氣,露臺欄杆由鐵杆構成,立面兩側部分上下各開有4個窗戶,其式樣與中間部分相同,即上層為帶窗楣落地大窗,下層為簡單方形窗。

整個立面線腳簡約,窗戶比例合宜,色彩純樸自然,具強烈的水平感,這也許是此建築必需之內涵。

建築側立面並沒有跟隨正立面的新古典風格,除了色彩上及材料上有所呼應之外,門窗開設較為自由,主要因內部功能而定,故其間距、尺寸不一,有些地方甚至兩窗共用一窗楣,而巴洛克斷山花式窗楣,也在二樓窗楣上有所體現。

一直都很欣賞民政總署大樓的建築特色,特別是大樓正立面;大樓立面為兩層高,作水平三段式的古典對稱構圖,平穩而舒展;中段稍為突出,頂上有三角形山花,入口為塔司干對柱;整個外輪廓、層間的檐線以至窗框和門框都是以淺淺的花崗石劃分界定,簡單而直接,配以白色的牆身,墨綠色的門窗,小巧而親和的陽台,處處滲出濃濃的南歐風彩,一切是那麼自然樸實卻又甚具藝術感染力。

民政總署大樓今天的藝術特色,並不是一朝一夕而成。大樓自從1784年建成後,幾經風雨;然而命運的多桀,卻造就建築本身的不斷自我完善。從錢納利的繪畫中,我們可知最初的建築是坡瓦頂,沒有山花。那時的建築可以說是巴洛克風格,但它沒有像聖若瑟修道院那樣鋪張的曲線,祇是因為其二樓門窗的楣部是破山花形式,而這明顯的特徵,叫人不得不把它歸類為巴洛克建築;事實上,這建築是比較收歛的,一點也不張揚,破山花反而與建築物樸實的個性不太協調。1874年大樓因遭受颶風吹襲受損,1876年完成重建,其規模變化不大,但是立面基本已完全改變,正立面二樓左右兩部的8個窗楣變成簡單而穩重的三角形,而中段的3個門窗則是羅馬拱門,並加上山花,山花上有葡萄牙盾。而原先的破山花式窗楣則祇保留在側立面上。重建後的建築變得莊嚴了,但羅馬拱門在整體構圖中卻顯得不自然,特別是拱頂那連在一起的拱線,更是造作,有損穩重。1936年颶風再次吹襲,大樓便藉着 1939年重修的機會,將這3個門改為三角楣式,而一樓塔司平柱式的主入口也由圓拱式改為矩形的,與同層窗戶呼應。於是各種元素都達至和諧統一,整體性更強,同時也加強了其莊重感。祇可惜的是,在這次重修中,坡屋頂被改成平屋頂,建築的體量感差了少許。

1999年,澳門回歸,大樓也作稍許的調整,山花上的葡萄牙市政廳徽被木板封上,安上澳門區徽,而“LEAL SENADO”的字樣也變成“民政總署”;然而,如果區徽能大一點,字樣有力一些,建築整體會更協調。

建築特色:
民政總署大樓是一座二層樓高的建築物,其外貌是1940年重修後形成的,例如:愛奧尼式的門柱,三角形的窗楣,麻石窗框,中央伸出的小露臺,樓頂上三角形山花,以及後面的一座小花園,佈置了葡式裝飾和雕像。除了眾多的辦公廳堂之外,二樓左側還有一個古香古色的外文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