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4 16:16:29翠玨軒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1.主動積極2.以終為始3.要事第一4.雙贏思維5.知己知彼6.統合綜效7.不斷更新(還記得低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嗎:1、缺席;2、拖拉;3、做無關緊要的事;4、多慮;5、凡事過於消極;6、固執己見,與世隔絕;7、持續信息過剩)

(行動是最基本的原則,毅力是堅持過程的必要鍛煉)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 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古希臘哲學家、文藝理論家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 俗語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 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Horace Mann)曾說:“習慣就彷佛一條纜繩,我們每天為它纏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句話的後半段我不敢苟同,我相信習慣可以養成,也可以打破,但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無比的毅力。

太空人搭乘阿波羅11號太空船(Apollo 11),首次登陸月球的剎那,的確令人嘆為觀止。 但太空人得先擺脫地球強大的引力,才能飛往月球。 因此在剛發射的幾分鐘,也就是整個任務一開始的幾英里之內,是最艱難的時刻,所耗的力量往往超越往後的幾十萬英里。

習慣也是一樣,它具有極大的引力,只是許多人不加註意或不肯承認罷了。 想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若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闊斧地改革,便難以實現目標。 “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重力的牽絆,我們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習慣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為我們所用,也可能危害我們,關鍵看我們如何運用。 不過,習慣或許一時有礙於達成目標,但也有積極的一面。 宇宙萬物各循軌道運行,彼此保持一定的秩序,畢竟也都有賴於引力的作用。 所以只要我們善於運用習慣的龐大引力,就能使生活有重心、有秩序、有效率。

“習慣”的定義

本書將習慣(habit)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

知識是理論性的觀念,指點我們“做什麼”及“為何做”。 技巧是指“如何做”。 意願則是“想做”,表示我們有付諸行動的願望。 要培養一種習慣,這三項要素缺一不可。

假設我與同事、配偶或女兒相處得併不融洽,因為我總是只願表達自己的意見,從不肯傾聽。 除非我有心改善人際關係,設法了解正確的待人接物之道,否則我可能根本不“知道”我必須聆聽。 即使知道了,也不見得明了該“如何”去傾聽。 但知道應該聆聽,也懂得傾聽的技巧,還遠遠不夠。 除非我真想听、有這個意願,否則依然無法養成習慣。 因此習慣的培養需要這三方面的配合。

前面曾提到,要提升自我必須先從思維著手。 思維一旦改變,對外界的看法自然不同,而且又會回過頭來影響自我,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所以我們應該從知識、技巧與意願三方面努力,突破舊有思維的束縛,使個人與人際關係都能更上一層樓。

改變習慣的過程可能很不好受,畢竟習以為常的事物比較能給人安全感。 但為追求一生的幸福與成功,暫時犧牲眼前的安適與近利,也是值得的。 經過一番努力與犧牲所換來的果實,將更為甜美。

成熟模式圖:成長三階段

本書所提出的七個習慣是相輔相成、一氣呵成的。 藉著培養這些習慣,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由依賴而獨立,再由獨立進而互賴。

人類在幼年時期必須完全仰賴他人,經由長輩的引導與養育而成長。 但隨著光陰的流逝,我們日漸獨立。 生理、心理、情感與經濟能力等方面,都不斷成長,直到有一天終於能夠完全自立。

但這並不表示成長就到此為止。 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我們可以體會宇宙萬物唇齒相依的關係。 包括人類社會在內,整個大自然共享著一個生態體系,個人無法離群索居。 大凡人類較高層次的心智活動都與人際關係有關,就是明證。

由嬰兒以致於成人,是人生必經的歷程。 只不過成長涵蓋許多層面,例如生理上發育完全並不意味著心理或情感同樣成熟。 相同地,生理上有缺陷,也不代表心理不成熟。

所謂“成熟模式圖”(maturity continuum),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 依賴(dependence)期: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你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事情若有差錯,我便怪罪於你。
  • 獨立(independence)期:著眼於“我”的觀念——我可以自立;我為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
  • 互賴(interdependence)期:從“我們”的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統合綜效,共創偉大前程。

依賴心重的人,靠別人來完成願望;獨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互賴的人,群策群力以達成功。

如果生理上無法自立,例如身體有殘缺,便需要別人的幫助。 假使情感不能獨立,價值觀與安全感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一旦無法取悅別人,個人便失去價值。 若是知識上無法獨立,就得依賴旁人代為思考, 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

相反地,生理上獨立的人可以暢所欲為;心智上獨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抽象思考、創造、分析、組織與表達的能力;情感上獨立的人能夠肯定自我,不在乎外界的毀譽。

由此可見,獨立比依賴成熟得多,不過獨立並非個人成長的極致。 只可惜當前的社會價值觀將獨立奉為圭臬,大多數勵志修身的書籍與文章都過分強調獨立,彷彿溝通、團隊精神並不重要。 其實這多半是對依賴觀念的矯枉過正,為避免受制於人而反抗。

七習慣的簡要定義與構架

習慣一:積極主動(Be Proactive)

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的環境來下決定。 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禀賦—-自覺,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是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隊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習慣二: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 先是在腦海裡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

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是,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與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 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說是願景的最好形式,它是主要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他的決定。 領導工作的核心, 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之後,創造出一個文化。

習慣三:要事第一(Put Frist Thing First)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和實踐。 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 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和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習慣四:雙贏思維(Think Win/Win)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患不足的敵對式競爭。 我們的工作夥伴及家庭成員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非'我')。 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習慣五:知彼解己(Seek Fri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了解新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加彼此的關係。 對方獲得了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談,雙方對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順暢自然。 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習慣六:統和綜效(Synergize)

統和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個人之見的辦法。 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 實現1+1>2的成果。

習慣七:不斷更新(Sharpen the Saw)

不斷更新談到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 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兩個因素:

  1. 情感帳戶(Emotional Bank Account):情感帳戶用做比喻人際關係中的信任程度,如同銀行里的帳戶,可供存款與提款。 諸如知彼解己,做出並信守承諾,忠於不在場人士等行為,都能增高信任的提高; 寡情薄義,食言而肥,在別人背後蜚短流長等,都會減低,甚至瓦解關係中的信任度。
  2. 思維模式(Paradigm):這是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與現實相符。 它是一份地圖,而非領域本身,是由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經驗及選擇打造而成,我們會透過它來窺探萬事萬物。

第一部分: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品德成功論強調,圓滿的生活與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 惟有修養自己具備的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快樂。

沒有正常的生活,就沒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 喬登,沒有生物學家及教育家

1.桑德拉的教育, 說明了必須真誠從內心裡去肯定,才能激發人的自信,從而做出好的成績。 要講的觀點是內在本質比外在言行更有說服力。

大聲喧鬧反而難以入耳。 ——美國作家,哲學家愛默生

2.心靈的地圖:通過三幅線條圖片和”汽車上的喧鬧”, 來闡釋人類的有色鏡——思維的地圖,看到的主觀感受跟客觀事實的不同,但是思維是行動與態度的根本,只有改變我們的思維,才能改變我們的態度,才會有下一步行動(頓悟就是改變了思維角度看問題的一種表現);

3.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品德成功論植根於一個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生有些原則是向成功圓滿的明燈,相當於人世間的自然法則和自然科學的定理,放諸四海皆準,任何人都無法否定其存在或正確性。 如”誠信”原則,”人性尊嚴”原則,”追求品質”原則等,原則不同於實踐,實踐是特定的行動或活動,實踐是個別的,局部的,原則卻是普遍的,整體的,原則也不同於價值觀,價值觀個人價值偏向。 這里以海軍雜誌《過程》講述了原則的存在。

4. 遵循成長與變化原則:A.引用桑德拉女兒分享玩具,說明對事物的認知有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也說明了”先擁有後分享”的原則。 B.承認自己的無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美國文學家及哲學家梭羅說:如果我們時時忙忙著展現自己的知識,將何從憶起成長所需的無知?

下面是美國哲學家弗羅姆對違背”遵循成長與變化原則”又迫不及待追求個人魅力的部分看法:

現在我們經常看到一類渾渾噩噩的人,沒有自知之明,卻也毫不在乎。 唯一認識的人,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他們已失去溝通的能力,終日言不及義;一臉偽善,見不到真情留露;除了無聊至極的感覺,早已無法感受真正的痛楚。 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開形容這種人:一是他們喪失了天性與個人特質,而且無可救藥;再就是基本上他們並不比芸芸眾生更高明。

第二章:七個習慣——概論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 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 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家,文藝理論家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1.” 習慣”的定義,本書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和”意願”的混合體,三個圈的交集,這是培養一個習慣的三要素。

2. 產能與產出的平衡即”有效性”的定義”:A,借伊索寓意鵝生金蛋,說明產能與產出平衡的重要性,殺雞取卵是不可取的;B,從房間的清潔管理,得知一管理方法約定管理(或者是目標管理),上帝能夠管理天下數十億人口,是因為他只管出生跟死亡兩項;C,工作也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保持每天良好的充沛精力,才能有高效率的產出。

第二部分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第三章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消極選擇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採取主動並不表示要強求,惹人厭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為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

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於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 ——梭羅, 美國文學家及哲學家

1。 社會眼中的我:這些支離破碎的評語不見的代表真正的你,充其量不過反映說話者的想法與缺點而已。 一般人認為,人性是環境與製約作用的產物,大概有三類”決定論”盛行:

基因決定論:認為人的本性是祖先遺傳而來。 你脾氣不好是因為你祖母的脾氣差(哈哈,我笑!)

心理決定論:強調你的個性是父母種下的因,如你每次犯錯都內疚不已,因為你忘不了小時候表現欠佳所受到的排斥與心理傷害,以及被拿來於別人比較的感受。
環境決定論:主張環境決定人的本性。

制約作用對人影響很大,但若認為人的意志無法克服社會制約,未免錯的離譜;猶太人弗蘭克爾的”人類終極的自由”說明人可以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選擇什麼回應所遭遇的自由。 沒有小羅斯福的夫人曾說”除非你願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以印度民族主義者和精神領袖聖雄甘地的話是”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令人傷害最深的不是悲慘的遭遇,而是”默許”那些遭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2。 ”積極主動”的定義:它的涵義不止於採取主動,還代表人必須為自己負責(A。工作也是,好工作都是自己爭取好的,當然你可以去做一些測試以更好找到適合自己本心做的工作,別說”我辦不到”B。不怕犯錯就怕不改過。C。作出的承諾,要信守諾言)。

3。 行動勝過”感覺”:愛是一個動詞,代表的是動作,愛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愛的感覺由此而生。

4。 關注圈與影響圈:人應該著重影響圈,腳踏實地,不好高務遠,把心力投注到自己能有所作為的事情(這讓想到一個次:急噪),一旦化學方程式有某一部分改變,整個化學變化就會改變,有了根據地,你的影響圈就會逐漸擴大。

第四章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身外之物和內在力量相比,便顯的微不足道。 ——霍姆斯,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一個假設:你躺在殯儀館裡,親友們在送你最後一程,你希望聽到什麼樣的評語?你想什麼寫你的人生?

1。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基礎是”以終為始”,所有事物都有心智的既第一次的創造(整個藍圖,含終的形態)和實際的即第二次的創造(實踐的動工);要旅遊,先決定目的地跟路線,要演講,先確定主題和演講搞。

2。 領導與管理:兩次創造的體現。 好比思想與行動,一個重構思,一個重行動,一個是確定目標與方向的船長,一個是掌舵的實踐操控手。

3。 個人使命宣言:

有了目標你句喊,讓群眾來監督,有了壓力才有動力(這個也是安力公司的一個管理方法)
若是企業,可以群策群力,惟有參與,才有認同
這個目標要直指核心即你的生命能夠重心(思想觀念的本源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的泉源)這個一個工作加班與電影的選擇,可以分析你的生活重心
制訂和使用個人宣言(每個人都有特殊的職責和使命)

下面是馬格里奇在《二十世紀的聖經》里關於生活中心的一段回想:

回憶舊日生活,對我觸動最大的是,當時看上去十分重要,十分吸引人的事,現在看來微不足道,荒唐可笑。 比方,各種各樣的成功,名氣和讚譽;得到金錢或吸引女人後的歡愉;旅行,像撒旦那樣上下沉浮,經歷著浮華世界裡的一切。

回想起來,所有這些滿足都已虛無飄渺。

(這樣的想法當然是因為浮華散盡是寂寞,我們年輕當不能如此,只是可以以藉鑑,不必處處相爭於一些細小之事,於為人處事也有點好處,更可以抓住什麼才是我們要努力的)

4。 善用你的頭腦:左腦主司邏輯思考與語言能力,右腦職掌創造力與知覺;左腦處理文字,右腦攢長圖像;左腦重局部與分析,右腦重整體與整合。

5。 心靈演練:盡量敞開心靈去想,掌握每個細節,並且投入所有的情感與感覺。

第五章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製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重要之事決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 ——歌德,德國詩人

兩個問題先:

第一:有哪件事,你經常做的話會對你個人的生活產生重大的正面影響,可是卻遲遲沒有去做?

第二:在事業上有哪件事會產生類似的效果?

1。 獨立意志:有效管理的先決條件

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製力來掌握重點,獨立意志的強弱可由自製力是否言出必諾,言行一致見出端倪,因此自製力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品格。

葛雷的《成功的共通性》發現,勤奮,運氣或靈活的手腕雖重要,卻非關鍵,惟有掌握重點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他說:

成功者能為失敗者所不能為,縱使並非心甘情願,但為了理想與目標,仍可以憑毅力克服心理障礙。

2。 時間管理理論的演進: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 是時間管理的精髓所在

農業革命:著重利用便條與備忘錄,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
工業革命:強調行事歷與日程表,反映出時間管理已註意到規劃未來的重要。
資訊革命:依據輕重緩急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在逐日訂定實現目標的計劃,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加以分配,爭取最高的效率。
第四代理論: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時間管理,而在個人管理

3。 抓重點,別讓瑣事牽著鼻子走: 著重於第二類事務

4。 管理方法六標準:

一致:個人理想與使命,角色與目標,工作重點與計劃,慾望與自製之間,應和諧一致。
平衡:管理方法有助於生活平衡發展,提醒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個人發展等重要的人生層面。
有重心: 理想的管理方法會鼓勵並協助你,著重雖不緊迫卻極重要的事。
重人性:個人管理的重點在人,不在事(A。原則上更重視人際關係B。人事管理上, 則是對事不對人)
能變通:管理方法為人所用,視個人作風與需要而變通。
攜帶方便:管理工具必須便於攜帶,隨時可供參考。

5。 個人管理四步驟:

確定角色:寫下個人認為重要的角色,不用覺得太嚴肅,彷彿立下終身職志,只須考慮未來一周中應扮演色角色即可(含個人個人發展)
選擇目標:為每個角色訂定未來一周想達成的2至3個重要成果(短期目標)
安排進度:根據所列目標,安排未來7天的行程(完成目標的時間推算安排與過程統籌如一周四天運動,每天12時)。
逐日調整:每天早晨依據行事歷,安排一天的大小事務。
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每天堅持按計劃前進。

6。 高效能的秘訣:授權

授權類型一:下達指令

授權類型二:充分信任(信任授權的雙方對下面幾個事項須有足夠的默契與共識:

預期的成果:管理與被管理的雙方須對預期的結果與時限進行有效溝通,確認彼此認知無誤;討論重點在成果,不在手段)
應遵守的規範:授權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必須加以規範,但切忌太多,約束太多,但也不能太放任,造成違背原則。
可用的資源:雙方確定可用的人力,物力,財務,技術或其他資源。
責任的歸屬: 約定考評的標準及次數。
明確的獎懲:依據考評結果訂定賞罰,包括金錢報酬,精神獎勵與職務調整(史蒂芬的庭院衛生責任演示了授權責任)。

第三部分公眾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第六章 你不是一座孤島

所謂感情帳戶,儲存的是增進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的一分”安全感”

能夠增加感情帳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

反之,粗暴,輕藐,威逼與信任等等,會降低感情帳戶的餘額,到最後甚至透支,人際關係就得拉警報了。

友誼不可缺少信任,信任不可缺少誠信。 ——約翰遜,英國辭典編篆家,作家

1。 認識你自己: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是自製與自知之明;了解自我才能懂得分寸,才能真正的愛護自己(修身)。

良好的互賴關係可以使人享有深厚豐富的情感交流,不斷躍進的成長以及為社會服務奉獻的機會。

2。 六種主要感情存款:

理解別人:了解別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 即不以己觀強加於人,而當”別人事如自己事”,例子:觀看棒球

注意小節: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如疏忽禮貌,不經意的失言,其實最能消耗感情帳戶。 (即使在堅強無情,或粗粗辣辣,內心仍有著細膩脆弱的情感)

信守承諾:守信是一大筆收入,背信則是龐大支出,代價往往超出其他任何過失(發生無法控制的意外時,要細說原委)。

闡明期望:對目標的期望不明確也會影響交流,削弱信任;幾乎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都源於彼此對角色與目標的認識不清,甚至相互衝突所致,坦誠相待有時需要相當的勇氣)

誠懇正直:A。 誠懇正直可贏得信任,是一項重要存款B,背後不可道人短,是誠懇正直的最佳表現,在人後依然保持尊重之心,可以贏得在場者的信任。 C,誠懇正直不難做到,只要對所有人抱相同原則,一視同仁即可。

勇於道歉:向感情銀行提款時,應勇於道歉。 發乎至誠的歉意足以化敵為友。 ”弱者才會殘忍,只有強者懂得溫柔。”

無條件的愛可以給人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個人肯定自我,追求自我,由於不附帶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牽絆,被愛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檢驗人生種種美好的境界。 不過,無條件的付出並不代表柔弱。 我們依然有原則,有限度,有是非觀念,只是無損於愛心。

3。 一對一的人際關係:為群體服務,遠不及建立私人關係需要更多人格修養。
為一個人完全奉獻自己,勝過為拯救全世界而拼命。 ——前聯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

4。 問題的反面是契機:在互賴的關係中,問題就代表機會——增加感情帳戶存款的機會。

第七章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斗場。 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 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金科玉律已深植我們腦海,現在則是奉行不渝的時刻。 ——馬克姆,美國詩人

在互賴關係中,人人都是領導人,同樣企求發揮更多的影響力,但最成功的領導應建立在利人裡己的基礎上。

1。 利人利己五要領

1)雙贏品格:

真誠正直:人對自己誠實,才能了解內心需要,才能利人,若對人沒有誠信,就談不上利人。

成熟:就是需要勇氣與體諒之心兼備而不能偏廢;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又能體諒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有勇氣追求利潤,也顧及別人的利益,這才是成熟的表現。 人格成熟者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富足心態:源於厚實的個人價值觀與安全感,世界之大,人人得於足夠分享;公眾的成功, 並非壓倒別人,而是追求對各方都有利的結果。

2)雙贏人際關係:建立在利人利己觀念上的人際關係,有厚實的感情帳戶為基礎,彼此相互信任。

3)雙贏協議:在互利關係中,對於彼此都能接受的結果,必須先有共識,這稱為”績效協議”或”合夥協議”,上對下的監督轉變成自我監督,雙方才有可能共謀福利(績效協議應賞罰分明,言明個人表現對公司的影響,如遲到)。

4)雙贏制度:雙贏的管理原則必須有合理的製度加以配合,個人或企業宣言列舉的目標與價值,應有恰當的獎懲制度)。

5)雙贏流程:以原則為重心比堅持立場更能致勝,堅持對事不對人;雙贏不是一種個人技巧,而是一種交往模式。

(習慣五與習慣六主要是探討如何了解別人與表達自己。)

第八章習慣五:知彼解己——將心比心交流的原則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係方面學到的一個最重要原則,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 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心靈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帕斯卡,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及物理學家

荒唐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把自己戴10年的眼鏡給病人,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我們經常在交談中犯這個錯誤;我們應該在傾聽時應”先懂”轉”去回答”為”去了解”。

提供”心理空氣”,才能有效的溝通,並適時扮演知音者的角色。

1。 推己及人的四種反映:我們在聽別人談話時總會聯繫到我們自己的經歷,未診斷先開方, 因此自以為是的人往往會有四種”自傳式回應”,結果令人不能暢所欲言:

價值診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想當然: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2。 表達也要講技巧:表達自己也是謀求雙贏之道所不可缺少的,了解別人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有義務讓自己被人了解,這通常需要相當的勇氣。

古希臘人認為,人生以品格第一,情感居次,理性第三。 表達自己也應該循這三階段進行;表達並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據對他人的了解來訴說自己的意見,有時甚至會改變初衷。 因為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你也產生新的見解。

第九章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整體大與部分的總和)

統合綜效是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主張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 假如兩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餘。 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我以聖徒之所望自勉:

對關鍵性事務——整合。 對重大的事務——求變。 對所有的事務——寬大。 --美國總統布什就職演說

統合綜效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也是前五個習慣的整體表現與真正考驗,是源於自然的觀念:植物群比單獨生長時更茂盛,兩塊木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個體(尊重差異,重視個人參與,整體合作)。

第四部分 全面觀照生命

第十章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自我更新的原則(磨刀不誤砍柴功)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不敗之地。 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偉大的成就往往源自微不足道的小事。 每念及此,我總認為世上沒有小事。 ——巴登,前美國眾議員及廣告業者

1。 更新的四個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重要不急的事,要堅持每天做)

身體方面:鍛煉身體, 維持健康是必要的,吃營養的食物,充分休息,以及定期運動。 A 好的運動可以增進耐力(工作時間),彈性(靈活性)與力氣(持久的肌肉鍛煉),B 運動還能培養毅力,增加自信。
精神方面:陶冶精神(價值體系)可培養我們掌握人生方向的能力,與習慣二---以終為始密切相關;注重的內心的平和, 精力充沛的做事情。
心智方面:不要停止自我教育,A。 電視少看,多看書多思考B。 寫作是砥礪自我的另一個有效途徑(組織與規律)。
社會情感方面:歷練待人處事之道,情感主要來自人際關係,也多半反映在人際關係上(服務別人,也服務自己)。

2。 你可以幫助他人成長。

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潛能與應有的成就期許之,他就會不負所望。 --歌德

3。 企業的均衡發展:

體質:財務狀況

心智: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與運用

社會情感:公關與員工待遇

精神:反映目標宗旨與原則

4。 傾聽良知的聲音

再次由內而外的改造自己--其個習慣的良性循環。

一天一個成語: 世界上有三種東西收不回來: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度過的日子